最近我發現了一種解壓小動物——貓頭鷹,它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魔性的物種之一,因為它的脖子……可以轉270度!
是你叫我嗎?
脖子脖子……哎吆,還在
貓頭鷹的種類還挺多,我國分布有32種,大眼睛的、大臉盤子的、還有雪白雪白的……呆萌又奶兇。
為了給所有「國鴞」做個大清單,我們根據它們的樣貌和習性特點,將它們劃分為6大門派:典型派、巨型派、迷你派、妖魅派、軟萌派、英俊派。
但是貓頭鷹實在太多了,一篇文章都放不下,所以這次我們分兩篇講,本文只有前三大門派。接下來,盡情「吸貓頭鷹」吧!
典型派:確實是個大臉貓
此派貓頭鷹體型中等,長著經典的「貓頭」,分布十分廣泛,僅包括耳鴞屬。
耳鴞屬體型中等,頭部具羽簇,面盤非常發達,是「大臉貓」沒跑了。國內成員包括長耳鴞和短耳鴞兩種,數量都不少,會有季節性遷徙。
長耳鴞
體型:中型,33~40cm
食譜:鼠類、蝙蝠、小鳥
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國外廣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
棲息環境:林地
長耳鴞可以說是貓頭鷹的「經典代表」,頭頂兩個「耳朵」十分突出,像兔子一樣,所以長耳鴞也被稱為「長耳木兔」。長耳鴞是個真正的「夜貓子」,白天在樹上睡大覺,黃昏才開始活動。
短耳鴞
體型:中型,35~40cm
食譜:鼠類、小鳥
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國外遍布除南極洲和澳洲以外的其他大陸。
棲息環境:草原、荒灘
短耳鴞乍一看就是剃了頭的長耳鴞,所以也被稱為「小耳木兔」。和長耳鴞相比,短耳鴞除了「耳」短外,個頭稍大,色調偏枯黃(長耳鴞偏棕黃)、黑眼圈更明顯、眼睛虹膜為淡黃色(長耳鴞的是橙黃色)。
短耳鴞也會白天外出狩獵。它們常常視聽結合,邊飛邊低頭尋找躲在草叢中的老鼠。
是哪個小眼睛在看我?
巨型派:個個都不好欺負
此派成員都是鴞形目中的大塊頭,體長多在半米以上,包括雕鴞屬、漁鴞屬。
雕鴞屬成員是貓頭鷹中的頭號巨人,不僅大而且猛,絕大多數種類頭頂羽簇發達,長著一雙毛毛腳。國內成員:雕鴞、林雕鴞、毛腿雕鴞、雪鴞。
雕鴞
體型:大型,65~85cm
食譜:鼠類、刺蝟、兔子、小型食肉獸、有蹄類、各種鳥類等
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國外廣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北部。
棲息環境:溼地、林地、高山、草原、荒漠
雕鴞,顧名思義像雕一樣大,體型和戰績都爆表,堪稱貓頭鷹中的王中王。
由於體大力強,還能在夜幕下靜音飛行,雕鴞在晚上幾乎為所欲為。雕鴞主要捕食鼠類、兔子和鳥類,但也會襲擊野貓、狍子、狐狸,甚至鷹隼、體型比自己更大的雕和鷲等,因為這些動物到了晚上就會夜視不靈,遇到雕鴞只能束手就擒。
而且,雕鴞還會捕殺其他種類的貓頭鷹。
雪鴞
體型:大型,50~70cm
食譜:鼠類、野兔、中小型鳥類
分布:東北和西北北部,國外廣布於北半球寒帶、寒溫帶地區。
棲息環境:苔原、草原
如果要在貓頭鷹裡選個顏值代表,雪鴞絕對榜上有名。雪鴞常年生活在冰天雪地裡,不屑於傳統的樹幹迷彩,渾身雪白,只點綴寥寥黑斑,和雪景融為一體。
其實雪鴞以前自立門戶,最近才被拉進雕鴞屬。它們白天也照常活動。在我國,只有冬季在東北北部能看到零星的越冬個體。
雪鴞:呵,我看透了鷹生
圖片來源:Wikipedia
毛腿雕鴞
體型:大型,70~80cm
食譜:魚類、蝦蟹、兩棲類
分布:東北地區,國外見於東北亞。
棲息環境:山間溪流、魚塘
毛腿雕鴞曾被認為是腳上長毛的漁鴞,歸在漁鴞屬中。近來,研究發現它們應該是雕鴞屬成員。雖然毛腿雕鴞的體型比雕鴞還大,但它們主要捕魚捉蝦,並沒有太厲害的戰績。現在,毛腿雕鴞在國內十分罕見。
再來說說漁鴞屬。從外形看,漁鴞與雕鴞很像,體型也只是略小,不過漁鴞屬貓頭鷹的腿腳都是光溜溜的,蹚起水來更方便。我國分布有2種漁鴞:黃腳漁鴞和褐漁鴞,都生活在南方。
黃腳漁鴞
體型:55~65cm
食譜:魚類、蝦蟹、兩棲爬行類
分布:秦嶺以南,國外見於南亞。
棲息環境:山間溪流
黃腿漁鴞主要生活在低海拔森林中,喜歡清澈的山澗溪流,不喜歡人類的幹擾。
褐漁鴞
體型:大型,55cm
食譜:魚類、蝦蟹、兩棲爬行類
分布:華南,國外見於南亞、東南亞。
棲息環境:山間溪流
褐漁鴞的分布區更靠南,不過不那麼高冷,在離人較近的地方,只要幹擾強度不大也能生活得挺好。
迷你派:奶兇第一名
迷你派的貓頭鷹都是小個子,通常只有巴掌那麼大,不過它們也會張開腳上的利爪,奶兇奶兇的。迷你派包括角鴞屬、鵂鶹屬、小鴞屬。
角鴞屬的名字來源於,貓頭鷹的頭上長著兩簇像角一樣的羽毛。除了領角鴞稍大一點,其他幾種角鴞的體長都只有20釐米左右,長相也接近。它們臉部的面盤不怎麼突出,主要捕捉昆蟲。
我國有7種角鴞:黃嘴角鴞、領角鴞、北領角鴞、縱紋角鴞、西紅角鴞、紅角鴞、優雅角鴞。其中紅角鴞分布最廣,見於中東部各省。
紅角鴞
體型:小型,17~20cm
食譜:昆蟲,小型鼠類、小鳥
分布:我國東部,國外廣布於亞洲東部。
棲息環境:林地
紅角鴞可能會棲居在城市公園,甚至跑到居民樓的通風管道中安家,有棕紅、灰褐兩種色型。有人可能沒見過紅角鴞,但很可能在夏夜聽過它們繁殖期裡標誌性的叫聲:「咕咕——唔」,三聲一組,用來宣誓領地、召喚配偶,常常徹夜不停。
紅角鴞只有巴掌大,羽毛又和樹枝融為一體,所以很難被發現。如果發現危險,它們會豎起雙角並將全身羽毛收緊,變得更像一段樹枝!紅角鴞喜歡吃各種昆蟲,所以每年春秋都要在南北方往返遷徙。
紅角鴞:你好,我是木頭
圖片來源:Wikipedia
再來說說鵂鶹屬。鵂鶹(xiū liú)和角鴞體型差不多,頭上沒有「角」,身體背部多橫斑,整體看起來像個球,腦袋圓溜溜幾乎看不到面盤,顯得很乖巧。
不過鵂鶹既萌又猛,體型雖不大,武力值超高,腳爪威力驚人。它們全天都會出動,除了捕昆蟲,也常獵殺老鼠、小鳥、蜥蜴之類。我國分布有花頭鵂鶹、領鵂鶹、斑頭鵂鶹3種,均為留鳥。
花頭鵂鶹
體型:小型,15~18cm
食譜:鼠類、小鳥、昆蟲
分布:東北北部,國外廣布於歐亞大陸北部。
棲息環境:林地
花頭鵂鶹在國內難得一見,僅東北、西北地區的最北部有零星記錄。它們個頭雖小,卻兇猛異常,能捕食比自己還大的鼠類和鳥類。
領鵂鶹
體型:小型,14~16cm
食譜:昆蟲、蜥蜴、鼠類、小鳥
分布:南方廣布,國外見於南亞、東南亞。
棲息環境:林地
領鵂鶹是我國最小的貓頭鷹,後腦勺也長著「眼睛」,用來迷惑敵人。它們主要生活在南方的山區林地。
領鵂鶹:我後腦勺長眼睛了
斑頭鵂鶹
體型:小型,23~25cm
食譜:鼠類、小鳥、昆蟲、蜥蜴
分布:華北以南,國外見於南亞、東南亞
棲息環境:林地
斑頭鵂鶹體長有24釐米左右,因頭上滿布橫斑而得名。從平原到中低山丘陵、山地都有分布,在村莊附近甚至城市公園中也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小鴞和鵂鶹的外貌體型有點像。我國分布有兩種小鴞:縱紋腹小鴞和橫斑腹小鴞,在各地均為留鳥。前者腹部多縱紋,廣泛分布在長江以北;後者腹部滿布橫斑,只在西南邊境地區可以偶然見到。
縱紋腹小鴞
體型:小型,23cm
食譜:鼠類、小鳥、蜥蜴、昆蟲等
分布:長江以北大部分區域,國外廣布於歐亞大陸
棲息環境:溼地、丘陵、農田、草原
乍一看,縱紋腹小鴞就是個土黃色的小球,這種配色能完美融入背景。它們喜歡生活在土坡草灘、丘陵荒地之類的環境中,也常常出現在農舍屋頂。
到這,前三大門派就講完了,下次再講剩下的三派,其中就有超級可愛的鬼鴞,記得來看。
還有,11月的雜誌主題就是貓頭鷹。在這期雜誌中,我們不僅列出了所有「國鴞」,還講解了貓頭鷹脖子、大臉盤的身體秘密。
平時見不到貓頭鷹沒關係,這期我們手把手教你去找貓頭鷹,小區、公園、果園等都有可能發現貓頭鷹的身影!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