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沙龍第153期:穿越宇宙的一百種方式——從諾貝爾物理學獎談起

2020-11-22 中國科學技術館

今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羅傑·彭羅斯,「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另外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裡亞·格茲,因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

100多年前,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初,物理學就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在諾貝爾本人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最先提到的也是物理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與此前大熱的預測結果不同的是,今年天體物理再次摘得桂冠。這是過去五年中,天體物理成果第三次得獎了(除今年之外,還有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以及2017年引力波的發現)。

過去一百多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見證了人類百年的探索領域,從腳下的這顆星球,到頭頂的這片星空,人類在對宇宙的探索之路上,從未停止過腳步。

1129日(周日)下午14:00,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的「青稞沙龍」系列活動第153期,我們邀請到了技術派硬核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銀河獎得主謝雲寧,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物理及天文專業博士、成都理工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講師羅瑞博士,知名青年科幻作家、銀河獎最佳新人獎得主王諾諾,來一場腦洞之間的高能碰撞。

為什麼諾獎屢屢頒給天體物理?

人類為什麼要不停地探索太空?

科幻作品是如何推動人類想像力的?

宇宙學和系外行星,對人類認識宇宙有什麼意義?

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你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活動環節】

14:00-14:30 謝雲寧老師主題演講:這些年我們追過的彭羅斯的奇思妙想

14:30-15:00 羅瑞博士主題演講:人類對「系外行星」的探索歷程

15:00-16:00 三位嘉賓對談沙龍

【嘉賓介紹】

謝雲寧

技術派科幻作家代表、電子工程師,2004年發表處女作《回溯》,此後憑《深度撞擊》獲中國科幻銀河獎,其作品視野開闊,多以天文、計算機、生物工程為主題,追求科學硬核與人文關懷的巧妙結合。近年來有短篇小說集《超頻交易商》、長篇小說《宇宙漣漪中的孩子》《穿越土星環》出版面世。

羅瑞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物理及天文專業博士,成都理工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講師。研究方向包括早期宇宙物質反物質不對稱、光學、天文觀測中的數據處理等。

王諾諾

知名青年科幻作家,第二十九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新人獎」得主,《科幻世界》曾推出「王諾諾科幻作品專輯」。代表作品《地球無應答》《全數據時代》《故鄉明》等。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個是內心深處的道德標準,另一個則是頭頂浩瀚燦爛星空。

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和挑戰。我相信,人類從宇宙中學到的,充分印證了那句名言:

「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112914:00,與你共赴一場宇宙級的硬核之約。

【直播平臺】

中國數字科技館官方直播平臺

科幻世界B站直播間

直播地球APP

中國數字科技館百家號

【互動環節】

關於宇宙、關於科幻、關於行星、關於黑洞、關於人類未來

你有什麼想問嘉賓的?

在本文下方留言

我們將從中選出5~10個問題

讓嘉賓現場解答噢

被選中的還將獲得《科幻世界》12月刊1

相關焦點

  • 青稞沙龍第153期:從諾貝爾物理學獎談起,我們為什麼要探索...
    100多年前,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初,物理學就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在諾貝爾本人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最先提到的也是物理學。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
  • 安德烈婭·蓋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系該獎第4位女性獲得者
    引力波成為人們觀測太空中各種劇烈現象和檢驗人類認知極限的一種全新方式。可以說,正是他們才讓我們聽見了宇宙的聲音。2015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亞瑟·麥克唐納共同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因發現中微子振蕩,證明中微子有質量而獲得了這一獎項。
  •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明年可能會發現黑洞-中子星並和
    12月19日,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Rainer Weiss先生和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Kip S. Thorne在北京參加未來論壇、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聯合主辦的第36期理解未來講座。Thorne教授樂觀表示,明年LIGO可能會發現黑洞-中子星並和。
  • 三人分享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幫我們理解了宇宙演化和地球地位
    諾貝爾獎官網稱,本次物理學獎是為獎勵「對我們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太空中的地位所做出的貢獻」。詹姆斯·皮布爾斯在1935年出生於加拿大曼尼託巴省,目前是普林斯頓大學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科學名譽教授,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領先的理論宇宙學家之一」,對原始核合成、暗物質、宇宙微波背景和結構形成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
  • 諾貝爾物理學獎再次垂青天文學 失去霍金的宇宙並不失色
    【歐洲時報網】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6日揭曉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名單,獎項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默克爾當天通過發言人在推特發文向根策爾表示祝賀:「這是對您從事黑洞研究所作出開創性貢獻莫大的認可,衷心祝賀賴因哈德·根策爾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樣也要祝賀安德裡亞·格茲和羅傑·彭羅斯」。 物理學領域女性科學家嶄露頭角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史上第四位獲獎的女性得主。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黑洞」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 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黑洞」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Genzel和Ghez發現,在銀河系中心,一個看不見的、極其重的物體控制著恆星的軌道,目前唯一的解釋就是有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
  •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講述引力波:期待觀測宇宙方法的更大進步
    這個引力波信號來自兩個遙遠黑洞之間的碰撞,在宇宙中運行13億年之後最終抵達地球,並被美國的LIGO探測器檢測到。這一信號極其微弱,但它的發現掀起了物理學界的全新變革,轟動了整個世界。  美國實驗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Rainer Weiss。未來論壇供圖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科幻藝術家、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Kip S. Thorne。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這是百餘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史上第4位女性獲獎者。目前,她正在研究恆星形成和銀河中心的大黑洞。
  • 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河北設學術工作站
    記者 煙成群 攝長城網6月9日訊(記者煙成群)6月9日上午,博海生物·諾貝爾獎學術工作站在石家莊設立,200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宇宙胚胎學之父」喬治·斯穆特教授為學術工作站揭牌。該工作站將有力促進石家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提升省會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輻射帶動功能、推動經濟加速發展。
  • 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及主要成就
    新華網北京10月7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美國籍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和日本科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獲得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南部陽一郎因為發現了亞原子物理學中的自發對稱性破缺機制而獲獎。小林誠、益川敏英則因有關對稱性破缺起源的發現而獲獎。
  • 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今年的主題是宇宙黑洞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 6 點左右,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公布(比預定的公布時間晚了差不多 20 分鐘,原因是組委會會在公布前給獲獎者打電話,今天電話一直沒打通……),和昨天的生理學或醫學獎一樣,今年的物理學獎也是 3 位科學家分享,他們分別是 Roger Penrose、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 Ghez。
  •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那麼,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的具體內涵和意義是什麼,這個半導體領域的應用性成果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給物理界同仁什麼啟示,作為該領域的物理學工作者,談談我們個人的見解。1.半導體研究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半導體研究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半導體物理、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成果不斷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 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對深空和未解之謎的研究
    (獲獎者影響了我們今天看待宇宙的方式,以及未來的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一個革命性的宇宙模型,因為它的結構和其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的情況,以及首次發現太陽系外有一顆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的研究。諾貝爾物理學獎宣布將由加拿大裔美國宇宙學家和物理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與日內瓦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Michel May 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的團隊平分,皮布爾斯的成果是建立了一個宇宙模型,米歇爾·馬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的團隊的成果是成功首次尋找到了系外行星。
  • 弦論和諾貝爾物理學獎賭局
    藉助量子力學框架,科學家將前3種力納入了統一框架,而唯一的例外——引力,令理論物理學家倍感彆扭——畢竟對統一場論的工作成果,似乎昭示著,全部4種力可以具備內在統一和諧的本質。 尋找能統一說明四種相互作用力的理論或模型被稱為大統一理論。但是,嘗試用把引力量子化的工作——引入引力子的概念——堪稱寸步難行。
  • 關於舉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10期青年沙龍的通知
    關於舉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10期青年沙龍的通知 2019-12-13 13: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影《星際穿越》曝「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
    網易娛樂7月31日報導 由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經典科幻燒腦巨製《星際穿越》國內重映定檔8月2日,今日曝光了「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及海報。諾蘭聯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首次以最科學的方式在銀幕呈現宇宙蟲洞與黑洞奇觀,造就了影片令人嘆為觀止的震撼視效。太空奇景與片中人類命運相映成輝,動人心弦,魅力非凡。聯手霍金好友基普·索恩 諾蘭科學打造宇宙奇觀此次發布的「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講述了《星際穿越》中令人嘆為觀止的蟲洞及黑洞奇觀,從構思到最終展現的整個過程。
  • 日本和加拿大科學家獲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現中微子振蕩
    文/晨風瑞典皇家科學院今日傍晚17:50分許宣布,梶田隆章和阿瑟·麥克唐納因為發現中微子振蕩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 交大權威專家解讀: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含金量
    近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這是自88年以來,中微子領域研究第四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青睞。中微子振蕩的發現為何能獲得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中國的中微子實驗取得哪些成果和最新進展?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宇宙最黑暗的秘密」
    宇宙天體物理學成為大贏家近四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有三年的獎項均與宇宙學及天體物理學相關,宇宙天體相關奧秘的研究可謂是近年來諾獎的大贏家。資料顯示,除了2020年的「黑洞探秘」獲獎之外,2019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宇宙學和系外行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