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羅傑·彭羅斯,「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另外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裡亞·格茲,因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
100多年前,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初,物理學就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在諾貝爾本人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最先提到的也是物理學。
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與此前大熱的預測結果不同的是,今年天體物理再次摘得桂冠。這是過去五年中,天體物理成果第三次得獎了(除今年之外,還有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以及2017年引力波的發現)。
過去一百多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見證了人類百年的探索領域,從腳下的這顆星球,到頭頂的這片星空,人類在對宇宙的探索之路上,從未停止過腳步。
11月29日(周日)下午14:00,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的「青稞沙龍」系列活動第153期,我們邀請到了技術派硬核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銀河獎得主謝雲寧,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物理及天文專業博士、成都理工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講師羅瑞博士,知名青年科幻作家、銀河獎最佳新人獎得主王諾諾,來一場腦洞之間的高能碰撞。
為什麼諾獎屢屢頒給天體物理?
人類為什麼要不停地探索太空?
科幻作品是如何推動人類想像力的?
宇宙學和系外行星,對人類認識宇宙有什麼意義?
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你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活動環節】
14:00-14:30 謝雲寧老師主題演講:這些年我們追過的彭羅斯的奇思妙想
14:30-15:00 羅瑞博士主題演講:人類對「系外行星」的探索歷程
15:00-16:00 三位嘉賓對談沙龍
【嘉賓介紹】
謝雲寧
技術派科幻作家代表、電子工程師,2004年發表處女作《回溯》,此後憑《深度撞擊》獲中國科幻銀河獎,其作品視野開闊,多以天文、計算機、生物工程為主題,追求科學硬核與人文關懷的巧妙結合。近年來有短篇小說集《超頻交易商》、長篇小說《宇宙漣漪中的孩子》《穿越土星環》出版面世。
羅瑞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物理及天文專業博士,成都理工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講師。研究方向包括早期宇宙物質反物質不對稱、光學、天文觀測中的數據處理等。
王諾諾
知名青年科幻作家,第二十九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新人獎」得主,《科幻世界》曾推出「王諾諾科幻作品專輯」。代表作品《地球無應答》《全數據時代》《故鄉明》等。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個是內心深處的道德標準,另一個則是頭頂浩瀚燦爛星空。
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和挑戰。我相信,人類從宇宙中學到的,充分印證了那句名言:
「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11月29日14:00,與你共赴一場宇宙級的硬核之約。
【直播平臺】
中國數字科技館官方直播平臺
科幻世界B站直播間
直播地球APP
中國數字科技館百家號
【互動環節】
關於宇宙、關於科幻、關於行星、關於黑洞、關於人類未來
你有什麼想問嘉賓的?
在本文下方留言
我們將從中選出5~10個問題
讓嘉賓現場解答噢
被選中的還將獲得《科幻世界》12月刊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