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長給孩子做英語啟蒙都非常早,往往在孩子1歲多會說話開始,就讀英語繪本,看英語動畫片,看英文字卡學單詞,到了孩子3、4歲上幼兒園就考慮送中英文幼兒園或者上英語興趣班來進一步學習英語。
整個英語啟蒙的過程,家長都是圍繞的詞彙和日常對話去展開,往往忽視了學語言很關鍵一點,就是英語的學習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而是思維方式。就是父母從小給孩子做英語啟蒙,詞彙和日常對話只是溝通的載體,更多的要給孩子潛移默化輸入英語思維方式,就是如何通過英語去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就拿我們拿英語字卡舉例,家長教孩子英語字卡上的杯子詞彙,往往是先告訴孩子這個詞彙中文怎麼念,然後英文怎麼念。所以孩子看到蘋果後,首先腦子會想到這是一個杯子,然後用英文說是cup,中間就有了一個翻譯過程。
教孩子英語日常對話也是,早上好是good morning,讓孩子英文對話,孩子腦海裡會先用中文打好草稿,然後再想想"這句話翻譯成英語是什麼樣的",最後再從嘴巴裡講出來 。所以,當我們用英語對話時,第一反應還是先想中文然後再逐字翻譯,那麼不管背了多少單詞、學了多少語法,我們都不可能真正做到與外國人流利對話。
那麼怎麼給孩子輸入英語思維呢?家長可以可以不用太著急讓孩子去認詞彙和說句子。家長可以嘗試給孩子每天讀幾個英語繪本,還要看幾集英語動畫片,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帶去電影院看原版電影。不用擔心孩子聽不懂,因為孩子會因為畫面生動而看的津津有味,畫面看懂了,然後加上英語的持續輸入,孩子腦海裡會把畫面和聽到的英語結合起來。
實際上英語思維的過程,就是大腦中積累足夠多的與語音信號結合的場景和畫面。理解這些語音先是通過理解畫面來進行的,甚至可以說,先是理解了畫面的含義,同時記住了這些語音和這個畫面結合。通過一幅幅畫面記住並理解了這些語音信號的含義。
當現實生活中發現需要輸出的場景和大腦中積累的語音信號相吻合時,這些語音類似於條件反射般地脫口而出。這是最初的理解過程。此後,積累的越來越複雜,大腦把這些複雜的內容交叉重組,形成了一定的思維能力,結果就是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取不同的內容來輸出。
除了多看多聽,還可以多調動孩子的感官,比如,看到蛇的詞卡,也許就可以一邊模仿蛇扭扭曲曲的爬行動作,一邊說出 snake 這個詞 ... 演示越生動、形象,就越容易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看到蛇就知道這是 snake,聽到 snake 就知道這是蛇,這也讓學習過程變得分外有趣,就跟玩兒一樣。
不過在英語思維啟蒙上,我們常常有一個誤區。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英語老師、爸爸媽媽接受了英語多聽的觀點。很多爸爸媽媽用各種原版音頻、視頻資源讓孩子大量"磨耳朵",循環播放英文兒歌、動畫,希望有一天孩子開始產生輸出。但是,往往很長時間不見效果。
因為,這種 "只求耳熟,不求理解" 的做法,在語言習得上是無效的。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兒歌、動畫片到底是什麼意思,他聽到的都只是"噪音"。
所以父母在磨耳朵的同時,一定要同時給予孩子輸入英語思維。從3歲開始選擇一家英語興趣班,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進行英語啟蒙,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瑞思professor說,鍛鍊孩子的英語思維,我們是專業的!瑞思擁有完善的課程體系,全英文浸入式的教學環境,能讓孩子形成母語思維。瑞思通過培養孩子們用英語學習學科知識的訓練,提高孩子們的思維能力,讓他們成為擁有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演講演示能力的高素質未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