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媛媛
我們的鄰國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大力發展科技,逐步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日本的科研機構和科研實力是如何煉就的?《理化學研究所——滄桑百年的日本科研巨頭》一書介紹了日本最大的綜合性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的百年曆程,或許能從中探究一二。
本書的作者山根一真是一位非常多產的科普作家。他曾經採訪眾多的日本技術人員和科學家,著有20多冊系列叢書。
本書寫成於2017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理研)成立一百周年之際,目的是讓日本公眾了解理研。
理研是日本最大的自然科學領域的綜合性研究所,在日本全國有10個分所,共計450個研究室,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數多達3000名。
而作者為了本書的完成做了大量的工作,採訪了多位在理研工作的科學家,在採訪途中「把行李箱的輪子都拖壞了」。
書中較為全面地介紹了理研的各大研究方向,包括高能物理、原子核物理、超強雷射、光子學、超級計算機、生物醫療(遺傳物質研究、再生醫療)、腦科學、人工智慧、凝聚態物理等許多研究領域。
向讀者展示了理研的歷史、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理研的活躍、兼容並包的科研氛圍。
書中還介紹了理研的許多科學裝置。
如完成於1937年的世界上第二臺回旋加速器,是由原子核物理學家仁科芳雄主持完成的。
2006年,理研又成立了加速器中心,並開放使用。
又如,理研1997年建成的同步輻射源SPring-8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型、最強的同步輻射設備。
很多人會認為,像理研這種基礎科學研究機構,所做的工作一定都是研究相對論和宇宙起源或者是原子和細胞這種距離我們生活很遙遠的事物。
但他們的研究不僅僅包括上述內容,還有像改革汽車輪胎所用的材料、研究植物的遺傳物質以培育花期更長的花卉和更耐鹽的水稻、研究細胞如何再生以解決毛髮再生和器官再生的問題,等等。
這就不得不提到理研的另一個重要特點:與產業界合作密切。
《理化學研究所——滄桑百年的日本科研巨頭》,[日]山根一真著,戎圭明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定價:49元
理研在發展過程中,派生出了多家企業,這些企業的經營範圍囊括了食品製造加工、辦公器材生產製造和汽車零件活塞環的製造。
而這些企業於1987年成立了一個組織「和理化學研究所的親睦會」,目的是促進理研和產業界的交流。
理研與產業界的密切合作是有歷史原因的。
理研成立之初,牽頭人是被譽為「從日本誕生的偉大人物之一」的高峰讓吉,他受到歐美的啟發,認為日本想要以工業立國,也應該像歐美一樣,成立科學研究機構。
日本工業原料和資源匱乏,所以一定要發展科技,以此帶動社會的發展。
起初理研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企業的資助和政府的支持,但是二戰後資金短缺,當時的所長大河內正敏提出了改革,其中第二條是研究成果產業化,以理研取得的專利或實用新方法成立大量企業,向企業收取專利使用費來充當科研經費。
理研與企業成功合作的一個範例就是本書中曾多次提到的「輪胎革命」。這次「革命」還體現出了多個研究部門合作的優勢。
理研的生物資源中心所擁有的細胞材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別的生物資源規模至少也是世界第二。
依託這樣的條件,京都大學的iPS細胞研究所所長山中伸彌先生獲得了201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的成就是發明了iPS細胞,這種細胞可以以人類皮膚細胞為材料,生成人類的各種組織和器官。
這在人口老齡化的社會是非常具有應用價值的。
從書中可以看到,理研的科學家常會考慮做什麼樣的研究是更適合社會發展的。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一再感受到理研的科學家對「世界第一」的執著追求。
在書中,接受採訪的理研的科學家多次提到「世界第一」或「亞洲第一」,並且認為「世界第二也可以」這種話是「沒睡醒的話」。
他們也特別善於向別的國家學習。
理研成立之初,就是為了向歐美學習;在日本舉行113號元素命名的紀念慶典上,理研的科學家討論如何向中國學習,因為日語中對化學元素的稱呼太繁瑣,而漢語中每個化學元素只有一個字,十分簡單明了。
如同作者所說,本書只是介紹了理研的科研成果的一小部分。
而通過本書,我們可以一窺理研科學家們的敬業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
《中國科學報》 (2020-07-09 第7版 書評)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