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無廢氣處理設備,造粒廢氣未經處理直接通過管道排放。
塑料是家電、化纖企業生產的重要原料,有著「中國家電之都」稱號的慈谿,廢舊塑料回收迄今已有20多年歷史,廢塑料經營戶最高峰時發展到4000多家,但大多為家庭作坊式,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隱患不說,廢塑料加工更是環境「殺手」。
去年至今,慈谿廢塑料整治,共查處了1500餘家非法窩點,這樣的成效,和引入第三方監管是分不開的。
昨天,慈谿環保向錢江晚報記者披露了最近通過「線人」查獲的一起廢塑料案件,同時開出了16萬元的此類案件最高罰單。
慈谿開出今年廢塑料最大罰單
最高罰款16萬
慈谿環保監察大隊的負責人,給記者回顧了這起案件:
「慈谿掌起鎮有人正在生產廢塑料。」一個周末的早上,慈谿環保監察大隊的值班電話接到「線人」爆料。
執法人員立即趕到現場,這是一個由廢舊瓦房搭建起的廠房,三臺造粒機、1臺粉碎機轟隆隆作響,周邊還有幾個工人正在忙碌,執法人員看清楚了,現場無廢氣處理設備,造粒廢氣未經處理直接通過管道排放。
顯然,這是一個非法加工廢塑料的窩點。
經過調查, 加工廠的老闆姓葉,2004年曾經取得了年產30噸的塑料造粒生產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當時報批的地址是掌起鎮厲家村。
執法人員發現,葉某這處新的加工點並沒有獲得環評相關文件。根據《寧波市環境汙染防治規定》,他的行為已經構成違法,責令其停止生產使用,並處以16萬元的罰款,這也是慈谿環保今年針對廢塑料的最高罰單。
線人舉報廢塑料黑窩點
能領取高額獎金
加上這張罰單,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慈谿環保局今年已經開出了十張廢塑料罰單。但根據慈谿環保局統計,去年廢塑料整治,共查處了1532家非法窩點。
一年之內,從千餘家廢塑料非法窩點,減少到接近個位數,環保局的負責人說,也要歸功於第三方監督機制。
「廢塑料整治後,很多窩點都隱藏起來,或藏在企業圍牆內,或錯開工作時間,選擇人少的時候開工。」
為了更好地摸清情況,慈谿市政府採取了全省首創的第三方機構。
這個機構像一個公司,僱傭了一些人,身份都是保密的,每個人單線聯繫。
因為不是專業的執法人員,他們上崗前也需要培訓,包括怎麼觀察廢塑料的車進出,怎麼分辨相關的氣味,還有相關噪音等,還包括怎麼現場取證。
培訓期結束後,這些人就開始工作了,每天分片區,分組,在慈谿的各大角落巡邏。
相對於普通的老百姓,這是一支專業的舉報機構,是職業性的。相對應的,政府會對公司進行考核,要求24小時監管到位。
如果巡邏中發現了有廢塑料的情況,他們需要馬上報告環保部門。如果舉報屬實,還有一筆獎金。
第三方監管獎罰制度明確,獎金資金給第三方機構,而相應的鄉鎮會罰款。據透露說,目前這個機構已經獲得了不少於十萬的獎金了。
負責人說,這種第三方機構,雖然只起了發現的作用,還給環保工作加了不少活,但效果真的不錯。「前些年廢塑料打擊也很大,但當年打擊後,第二年卻是遍地開花。現在不一樣了,偷偷摸摸做的有,但是明目張胆的已經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