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14日電題:謝家麟院士: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加速」
中新社記者孫自法
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中國高能粒子加速器從無到有並躋身世界前沿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謝家麟院士,14日榮膺中國201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雖然已屆92歲高齡,但謝家麟還在為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發展「加速」。目前,他仍活躍於加速器科學技術研究的前沿,潛心粒子加速器研究,為中國高能物理和加速器事業的持續發展做貢獻。
謝家麟提出,超導加速器是加速器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亟待發展。在新的加速原理探討中,近幾年在等離子體加速上也出現非常重要的突破,中國需要把雷射、加速器、等離子體這三方面的人才和條件組合起來,推動新型高能加速器的發展。
衝破重重阻力回國效力
謝家麟1920年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51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獲博士學位,但回國途中受阻。
1955年,謝家麟在美國芝加哥醫學中心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開拓了高能電子束治癌的全新領域。他擔任首席物理學家,優化加速器設計,帶領解決速調管、加速管等關鍵技術問題,控制電子束流滿足對腫瘤照射的需要,並把加速器的穩定度提高到醫用的水平。
也是在1955年,謝家麟衝破重重阻力回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所副所長、代號為「八七工程」的高能加速器建造任務的加速器總設計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總設計師和工程經理等職。
直到今天,謝家麟還清楚地記得回國之初,跟採訪自己的記者說的一番話:「我留學期間學到了一點點本領,留在美國工作只是『錦上添花』,而回到祖國則是『雪中送炭』。希望自己能對生我育我的祖國做出些貢獻,乃是我們這一代留學生的普遍的心聲。」
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還頗具文人特質,經常作詩明志抒情。當年歸國受阻時即怒髮衝冠賦詩一首:峭壁夾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黃河橫渡混相似,故國山河入夢遊。
「想吃饅頭,先種麥子」
謝家麟領導研製成功世界第一臺以高能電子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世界第一臺緊湊型新型加速器樣機、中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亞洲第一臺自由電子雷射裝置、中國第一臺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在加速器物理學界享有盛譽。
「想吃饅頭,先種麥子」。科研工作中,謝家麟一直以此為理念並付諸實施,從而在專業領域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
1955年謝家麟回國開展高能加速器研究,當時所需尖端器材受國際封鎖,所需工藝遠超當時國內工業水平,他從研製基本關鍵部件做起,自力更生,奮鬥8年,建成中國第一臺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跨越式趕上國際先進水平,既為中國原子彈、飛彈研製做出重要貢獻,也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奠定人才和技術基礎。
20世紀80年代,謝家麟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計和建設,反覆權衡質子打靜止靶和正負電子對撞兩種裝置的優缺點,最終確定22億電子伏特(2.2GeV)的正負電子對撞機方案,還領導確定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高能物理和同步輻射「一機兩用」方案,使中國高能物理研究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1988年10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實現正負電子對撞,這是中國高能物理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也創造出國際加速器建設史上的奇蹟。
上世紀90年代,謝家麟領導建成亞洲第一臺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研製總投資只是國外同類裝置的十分之一,多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及西歐之後實現紅外自由電子雷射飽和振蕩的國家,奠定了中國自由電子雷射發展的基礎。
2000年,謝家麟突破加速器設計原理,提出緊湊型電子直線加速器的創新性構想,將電子直線加速器幾十年沿用的三大系統精簡為兩個系統,簡化加速器結構,大大降低製造成本。經過4年努力,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緊湊型新型加速器樣機。
原創性研究要由小而大
「原創」是科研的精髓。謝家麟指出,中國急需建立一個鼓勵原創性研究的體制與機制,以擺脫長期模仿的習慣的束縛。他說,鼓勵原創性研究,也要由小而大,要先鼓勵在小處突破,不能只注意諾貝爾獎那樣高水平的工作,「老老實實,養成風氣」。同時,科技創新還要打破中國教育體制上「應試教育」的桎梏。
擺脫「跟蹤」而進入「創新」,這是一個質的飛躍。謝家麟認為,在實驗科技領域,發明或發現的過程,儀器設備的先進性,常起到重要甚至是決定性作用。他呼籲在必要的「引進」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中國尖端的儀器製造業,改變事實上已形成的「一些國產儀器設備性能目前確是較遜於國外產品,因此不被採用,沒有用戶採用,工業就缺少改進的動力,產品性能就得不到提高,也就更沒有用戶」這一惡性循環。
對於年輕科研人員,謝家麟希望他們從最平凡的工作幹起,不要眼高手低幻想一蹴而就,德才兼備而以德為主,「要立志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有良好素質的人,然後才是在科技領域做出偉大的貢獻」。(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