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設計出新電池電流收集器:不僅能增加密度還防火

2020-10-16 cnBeta

據外媒報導,電池研究人員一直在用替代材料進行實驗以提高電池的性能。史丹福大學和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一個小組聲稱已經找到了一位贏家。據悉,該團隊重新設計了鋰離子電池的電流收集器,其極大地減輕了電池的重量,這樣做不僅提高了效率還增強了防火性。

鋰離子電池的特點是有一對電流收集器,它需要跟設備的兩個電極一起工作以分配流向任意方向的電流。如今的電流收集器通常由銅片或鋁箔製成,這使得它們成為電池中最重的組件之一,有時佔到設備總重量的50%。

因此通過製造這些組件來減輕電池本身的重量將會大大提高電池的性能。這將使得它們在單位重量下能儲存更多的能量,進而減少電動汽車的負載。

以前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通常會是調整電流收集器從而使其變得更多孔或更薄以減少重量。但這些引發了電池變更脆弱、化學不穩定或需要通過添加更多的電解質材料來彌補的問題,這樣的後果是電池成本變得更高。

現在,來自史丹福大學和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則正在對另一種材料進行實驗,這種材料是一種叫做聚醯亞胺(polymide)的輕質聚合物。之後,這種材料被跟一種叫做磷酸三苯酯(TPP)的阻燃劑結合在一起,然後研究人員再在材料的兩側塗上一層非常薄的銅片。

跟典型的設計相比,這種夾層設計將電流收集器的重量減少了80%。而在能量密度方面,研究小組計算出,這可以轉化為16%到26%的收益。

銅片則能像常規電流集熱器一樣分配電流,同時還擁有保護聚合物和阻燃劑的能力。

隨後,該團隊進行了一些評估電池易燃性的實驗,同時他們還進行了一些以當今市面上的電流收集器為特徵的實驗。當將這兩種設備都暴露在明火下,現今使用的設計會著火,但新設計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大火在幾秒鐘內就熄滅了。

目前,該電流收集器已經申請了專利,研究人員希望能通過跟電池製造商的合作將其納入到下一代電池設計中。據首席研究員Yi Cui稱,這種收集器生產起來比較容易、成本也低,所以擴大到商業生產應該是非常可行的。

相關焦點

  • 著火了也能繼續供電的電池!斯坦福崔屹團隊發明可防火的新電解質
    他們研發出了一種可以防火的超輕型鋰金屬電池電解質材料,用這種電解質製成的電池不止擁有高能量密度和出色的電化學性能,還擁有了極高的安全性能:不僅不會自燃,還會在哪怕已經著火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工作!這項成果為鋰金屬電池安全性的研究指出了全新的方向。
  • 能量收集器可從局部環境產生功率,從而免除無線傳感器中的電池
    事實上,運行這些器件所需的功率非常之低,以至於許多傳感器逐步實現了無線化,因為它們可以方便地通過電池來供電。不幸的是,電池必須定期更換,這種維護工作既費錢又費事。而從傳感器的局部環境中採集環境機械能、熱能或電磁能則有可能是一種更為有效的無線電源解決方案。圖 1 所示的 LTC3588-1 是一款完整的能量收集解決方案,專為諸如壓電傳感器等高阻抗源而優化。
  • 細菌也能作太陽能電池 光轉化電流密度創紀錄
    據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官網近日消息,該校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便宜且可持續的方法,利用細菌將光轉化為能量來製造太陽能電池,這種新電池產生的電流密度比以前此類設備更強,且在昏暗光線下的工作效率與在明亮光線下一樣。
  • 日本開發全球首個電池電流密度分布無損成像系統
    相關研究表明,蓄電池產品發生起火事故的原因之一是蓄電池內部的電流密度在空間上分布不均勻,且這種情況隨著蓄電池的充放電次數增加逐漸變得嚴重
  • 著火了也能繼續供電的電池!斯坦福崔屹團隊發明新電解質,大幅提高鋰金屬電池安全性
    他們研發出了一種可以防火的超輕型鋰金屬電池電解質材料,用這種電解質製成的電池不止擁有高能量密度和出色的電化學性能,還擁有了極高的安全性能:不僅不會自燃,還會在哪怕已經著火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工作!這項成果為鋰金屬電池安全性的研究指出了全新的方向。
  • 史丹福大學的新研究還提升了能量密度
    三星Galaxy Note7 發生爆炸就是因為內部空間設計的太激進,導致電池在正常使用過程中電膨脹沒有足夠的空間從而受到擠壓爆炸。 對於這種潛在的危害,三星已經轉為使用更為安全的凝膠電池。不過近日史丹福大學公布的一項技術,可以降低鋰電池起火後發生爆炸的風險,這是基於研究團隊在集電器中使用的新型聚合物材料。
  • 鋰離子電池改良技術-輕質阻燃式集電器
    在史丹福大學和SLAC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對鋰離子袋式電池進行著火實驗,現在常見的電池會在明火下著火併劇烈燃燒,直到所有電解質燃燒掉。裝有新型阻燃收集器的電池會產生弱火焰並在幾秒鐘內熄滅,即使科學家試圖對其進行重新點燃,也不會再次燃燒。如下圖,上排為標準的常用鋰離子電池,下排為新設計的電池。
  • 鈉離子電池及鋰硫電池最新研究進展匯總
    最近,有關用於循環中無枝晶鈉沉積的納米三維電流收集器的合理設計取得了一定進展。然而,在上述主體中鈉成核和生長的行為等關鍵信息仍是未解之謎。近日,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通訊作者)等使用無定型碳納米纖維(CNF)作為集電器,通過原位電子顯微鏡首次在納米尺度下對鈉電鍍/退鍍的動力學進行觀察。使用固態電解質,作者發現金屬鈉以納/微粒的形式在單一CNFs周圍所有可能的區域(甚至在其網絡)可逆的生長和溶解。
  • 電池上的聚能環是什麼東西?
    電池的發展歷史電池的發明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末期,1780年義大利科學家在進行青蛙實驗時,用銅製的解刨刀碰觸到放在鐵盤上的青蛙腿時,蛙腿的肌肉開始抽搐,仿佛受到電流的刺激。後來福特認為這是金屬與蛙腿組織液之間產生的電流刺激造成的。1800年福特據此設計了,被稱為伏打電堆的裝置,鋅為負極,銀為正極,用鹽水作電解質溶液。
  • 新型陰極材料使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增加三倍
    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已經找到了一種提高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方法,這可以使電池更耐用,並擴大風能和太陽能的使用。該團隊研發出一種能夠使鋰離子電池電極能量密度增加三倍的陰極材料。「鋰離子電池由陽極和陰極組成,」該團隊的首席科學家秀林秀說。「陰極材料一直是進一步提高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瓶頸。」
  • 這種熱收集器裝置見過嗎?能吸收桌上發熱物品熱量轉化電能為手機充電
    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幫科學家突發奇想,打算利用烈日灼烤下迅速升高的人體體熱來產生電能,這樣既能用來為手機充電,還能為人體降溫,減輕人們在烈日下的不適感。這些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輕薄而又柔韌的玻璃纖維織物。在這種質感和紡織品相類似的玻璃纖維織物中,用絲網印刷技術在玻璃織物中加入了熱電轉換薄膜,這樣這種織物就可以收集人體熱量並即刻將其轉化成電能了。
  • 美國研發出以海水為電解質的水性電池
    利用這種陽極、以海水為電解質的工作電池表現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能量密度,並在大電流循環1000小時後保持穩定。該小組已經在討論他們的方法在大規模製造方面的潛力。  在簡單的鹽水中而不是複雜的有機溶劑中儲能能量的水電池,對儲能專家來說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前景。這些以溶劑為基礎的電解質通常具有揮發性和易燃性,並且在高電壓下容易降解。
  • 法國發明出世界最快的電極:可將鋰電池的密度提高3倍
    ,可以從根本上提高現有和未來電池化學成分的性能,提供高達3倍的能量密度,10倍的功率,大大加快充電速度,電池壽命長達5倍。這就給帶電離子提供了一個隨機的、混亂的、經常受阻的路徑,使其在負載下到達電流收集器的路上。
  • 用於長循環壽命的安全電池的陽極材料
    研究人員可以改善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充電速率、安全性和循環壽命,而無需將顆粒尺寸從微尺度減小到納米級。中國長春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和吉林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種為未來高性能電池提供極強陽極材料——具有永久晶體結構(LLTO)的鋰烷鈦酸鹽。正如團隊在 自然傳播 LLTO 可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充電速率、安全性和循環壽命,而無需將顆粒尺寸從微尺度減小到納米級。
  • 量子傳感器:可窺視電池內部變化,提高電池密度
    量子技術能改善電池性能嗎?似乎可以。蘇塞克斯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項目正在使用一種基於量子的傳感器來測量電池的行為,希望由此產生的數據可以用來改進電池技術。該項目團隊還包括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和愛丁堡大學。該項目可提高電池能量密度、耐久性和安全性,從而推動工業革命朝著綠色生態系統發展。
  • 量子傳感器:可窺視電池內部變化,提高電池密度
    量子技術能改善電池性能嗎?似乎可以。蘇塞克斯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項目正在使用一種基於量子的傳感器來測量電池的行為,希望由此產生的數據可以用來改進電池技術。該項目已經獲得了伯明罕大學以及UK Quantum Technology Hub Sensors and Timing的合作資源基金。該項目團隊還包括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和愛丁堡大學。
  • 哈佛大學李鑫EES:機械壓制顯著提升LGPS固態電池臨界電流密度
    固態電池中的另一個難點是高電流密度下鋰枝晶的形成與穿透問題。當電流密度大於臨界電流密度(CCD)時,隨著循環的進行在負極/電解質界面會形成孔隙,並進一步導致局部電流密度的增大,最終導致電解質內部形成鋰枝晶引發短路。通過施加外部壓力可以改善電解質和負極之間的界面接觸,提高固態電解質的CCD值。
  • 用膠帶解決鋰電池痛點:減少枝晶產生 延長電池壽命
    這種材料能克服當前鋰離子電池長期存在的問題,並有望大幅提升電池的性能。鋰金屬電池是指將傳統上用作陽極(兩個電極之一)的石墨換成純金屬鋰的電池。由於這種材料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金屬鋰可以使電池的充電速度大大加快,容量也可達到 10 倍。不過鋰離子電池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比較麻煩的一點就是「枝晶」(dendrites)。在充電過程中,這些樹枝狀突起會在陽極表面形成,並可能導致電池短路、失效或起火,因此大量的電池研究都集中在扼殺它們。來自萊斯大學的科研團隊在這個領域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一條膠帶。
  • 韓國帶來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簡化的工藝
    導讀:韓國科學家為固態電池開發了一種新的電極結構,他們說這種新的電極結構可以為這種有前途的儲能技術帶來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簡化的製造工藝。在固態電池中,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各種不同的材料和設備結構,每種材料都有其自身的挑戰和優勢。通常,這些挑戰在於實現足夠的導電性和穩定性,以及開發用於大規模製造的材料和工藝。韓國電子與電信研究院(ETRI)的科學家與大邱慶北科技大學(DGIST)的一個小組合作,提出了一種基於固態電池設計的新方法,他們稱之為「依賴擴散的全電池」固態電極。
  • 科學家研發水收集器 可從乾燥沙漠空氣中集水
    該團隊表示,這種新的水收集器利用每公斤特定吸水材料每天可以生產超過1.3升的水。即使在相對溼度低於40%的情況下也可以這樣做。研究團隊在莫哈韋沙漠對水收集器進行了三天的測試。在此期間,該裝置每千克材料產生0.7升水,即使在最乾燥的一天,收集器也能夠從相對溼度極低的空氣中收集200毫升的水。水收集器的關鍵部件是一種稱為金屬有機框架(MOF)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