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的宇宙中,你是否知道?其實,有將近95%的物質,是我們無法肉眼可視的。而這個宇宙中,目前科學界主流的觀點認為:85%的物質都由暗物質所構成,但這些實際就存在的暗物質,從來都不會與光發生任何的相互作用,所以也自然不會被我們人類所直接觀測到。
更讓科學界尷尬無比的事實就是,這種看不見,但我們又知道它存在的物質,人類努力至今,還沒有一次成功捕捉住它的案例。論證它的存在,科學家,也只能是通過它對光、或對其他物質的引力作用,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如此難以捉摸的調皮搗蛋鬼,隨著科研的進步,多種研究方法的論證有效,人們還是用「盲人摸象」的土法子,試圖模擬出它真實的面貌。通過對它特性、數據和大量信息的整合與演算模擬,哈佛的史密森天體物理研究中心把它的面貌大概地「畫」出來了。
類似於光暈的結構,中心密度大,邊緣形成彌散狀態......以這樣的結構,大量地在星系附近的暈中形成。最後,一點點形成了行星的質量暈、再到整個銀河系暈、再大到你無法想像的星系團!
每單元暗物質,是由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的粒子組成,其質量約是質子的100倍。而在地球南極洲 IceCube,已經利用中微子探測器,試圖去搜尋這種名叫 WIMPs的粒子。
現在被證實有效的觀測理論是,既然我們不能通過光來觀測、或者是暗物質對光引力的影響來觀測,但可以觀測到暗物質粒子相互碰撞時,它們會衍生產生伽馬射線。
這個理論,至少在天文學界,是有數據支撐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宇宙中星系伽馬射線數量級的捕獲與測算,人們發現伽馬射線量級過剩,這就意味著過剩部分,是由暗物質碰撞產生的。
由暗物質組成的星系暈,已經影響到了伽馬射線的能量譜,通過這樣的方式,科學界還是認可了它的客觀存在的事實。但人類要想真正去了解這樣佔據宇宙85%的物質,還需要真正地去捕獲到它,逮住它後一一剖析它背後的一切真相!
若小夥伴們,想了解更多關於暗物質的學術信息,也可在《 Universe Today》原文查閱!但對於這個科學界的超級難題,人類已經試圖從地底下埋藏儀器、或者深入太空中,月球的背面去,試圖躲開諸多幹擾因素,去真正感受這個我們迄今尚未看到的神奇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