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加拿大溫莎大學的A. Dana Menard和John F. Trant在Nature Chemistry 上發表綜述文章「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academic lab safety research」,對近些年學術實驗室安全研究進行了總結分析。該文開篇就帶大家回憶了11年前UCLA的Sheharbano Sangji因實驗室安全事故而去世的沉痛故事。
2008年12月29日,UCLA的Patrick Harran教授實驗室的研究助理Sangji在操作大量叔丁基鋰時,抽取試劑的注射器活塞滑出了針筒,而Sangji當時並沒有穿防護服,試劑濺到了她的衣服上,叔丁基鋰遇空氣立即著火,造成Sangji全身超過40%部分2度或3度燒傷,醫院全力救治幾周也沒有挽回Sangji的生命,她去世時僅僅只有23歲。
Sangji生前照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Sangji辭世11周年之際,我們介紹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有一個:
實驗可以重做,
生命不能重來!
作者首先對2008-2018年部分有公開資料報導的實驗室事故進行了匯總,列出了多例有科研人員遇難的嚴重實驗室安全事故。
圖片來源:Nat. Chem.
作者回溯了實驗室事故相關文獻報導,強調了兩個導致事故發生的主要風險,一是來自實驗所用的材料設備,另一個是來自操作者,主要包括操作者的專業知識或技能。
實驗用品風險大家估計並不陌生,總有一些帶著各種「死神傳說」的試劑,比如重氮甲烷、有機鋰試劑、二甲基過氧化酮等等。特別是有機鋰試劑,因其用途廣泛但「見風就著」的特點,幾乎只要一聽說化學實驗室失火、爆炸,丁基鋰總是會被作為嫌疑對象提起。就連做個丁基鋰取用裝置都能發篇不錯的SCI論文(Org. Process Res. Dev.,2018,22, 903–905)。對於試劑的危險性,作者認為各位研究人員在發表文章時應該更多提及試劑的潛在危害。不過在2016年726個化學期刊中,僅有8%的期刊在它們的文章中提示了試劑安全風險[1]。
試劑本身固然危險,只要儲存得當一般還是安全的。高危試劑最大的危險恐怕還是在使用期間,也就是作者提到的第二個因素——「操作者」。操作者的因素則複雜的多,比如操作者是否接受過使用高危試劑的專門訓練;是否對所用試劑的性質充分了解;是否準備了相應措施應對試劑突發洩露噴濺;是否在操作過程穿戴了相應的防護設備……文中列舉了一些調研結果,在接受調查的對象中僅有40%的人在實驗室工作中會一直穿戴個人防護裝置 [2],有65%的人承認從不佩戴防護手套[3],現狀堪憂。
無論是對試劑的熟悉程度還是個人防護習慣,其實都折射出背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專業的安全培訓。由Nature 和UCLA組織的一項涉及2400名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60%的受訪者表示接受過針對特殊試劑的安全培訓[4]。類似結果在Schröder的研究中也有體現,他們的調查發現,70%的受訪者接受過安全培訓,但是僅有26%的受訪者在實驗開始前30天內接受過相關培訓[5]。在另一項小範圍的調研中,47%的受訪者不知道他們所在實驗室的安全培訓頻率,甚至9%的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諸如著火、試劑撒漏等突發事件[2]。今年,美國化學會推出了新的期刊ACS Chemical Health & Safety [6],更多關注實驗安全話題,截止寫稿時已經有3篇論文在線刊出。希望有更多研究實驗室安全的論文被大家閱讀學習。
圖片來源:ACS Chem. Health Saf. [6]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下本君當年「辣眼睛」的親身經歷吧。在念碩士期間,用製備HPLC分離某樣品,樣品沒有完全溶解於流動相,當時圖省事用0.22 μm濾膜的針頭濾器直接過濾混懸液,那阻力可想而知,手上用的力量也越來越大。於是,在某一個時刻樣品溶液從接口處迸射出來,直接濺入我沒有帶護目鏡的眼睛……原來二氯甲烷/甲醇混合溶液是如此的辣眼睛……還好實驗室配備了洗眼器,還好我知道怎麼用,還好我簡單衝洗後馬上去了眼科醫院……如果當時處置不當,也許現在就不能碼下這些字了。各位讀者朋友,進實驗室佩戴護目鏡、穿防護服真的很重要,因為就算你是操作純熟的實驗大神,你能保證你身邊做實驗的兄弟姐妹也是大神嗎?
關於如何提高實驗室安全的文章已經有很多,但小編認為重中之重還是心中永遠保有一份敬畏與警惕。歡迎各位留言分享自己或身邊朋友曾經經歷的實驗室大小意外事故,希望大家能從中吸取經驗,安全科研,警鐘長鳴!
原文信息: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academic lab safety research,A. Dana Ménard, John F. Trant ,Nat. Chem.,2019, DOI: 10.1038/s41557-019-0375-x
參考文獻:
1. Grabowski, L. E. & Goode, S. R. Review and analysis of safety policies of chemical journals. J. Chem. Health Saf., 23, 30–35 (2016).
2. Ayi, H.-R. & Hon, C.-Y. 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compliance in academic laboratories: A Canadian perspective. J. Chem. Health Saf., 25, 6–12 (2018).
3. Sieloff, A. C., Shendell, D. G., Marshall, E. G. & Ohman-Strickland, P. An examination of injuries and respiratory irritation symptoms among a sample of undergraduate chemistry students from a Public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J. Chem. Health Saf., 20, 17–26 (2013).
4. Van Noorden, R. Safety survey reveals lab risks. Nature, 493, 9–10 (2013).
5. Schröder, I., Huang, D. Y. Q., Ellis, O., Gibson, J. H. & Wayne, N. L. Laboratory safety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A comparison of academic,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researchers. J. Chem. Health Saf., 23, 12–23 (2016).
6. https://pubs.acs.org/journal/achsc5
作者:樂只君子 來源:X一MOL資訊 授權轉載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