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我,近幾年影視劇中印象最深的角色是誰?
宋運輝。
1.
宋運輝,挺帥一男的。
不過可惜,他只活在作家阿耐的筆下,活在正午陽光的劇裡。
2018年底,《大江大河》播出,一舉成為年度評分最高的國產劇。
站在C位的宋運輝正式出道,圈粉無數。
2020年底,《大江大河2》來了,評分不降反增。
戲份更重的宋運輝,也走進了更多人心裡。
如果算算年齡,老宋今年快60歲了。
顏值保持得怎樣,如今過得如何,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1978年,他還是個16歲的孩子。
木訥、瘦削、黝黑,戴眼鏡,邊餵豬邊自學,結果高考全縣第一。
但是因為出身「黑五類」,他花了整整兩集時間,才得以走出山村。
機會來之不易,唯有拼命學習。他連續4年專業第一,優秀得讓別人沒脾氣。
1982年,大學畢業的他進入金州化工廠,成為一線工人。
圖書館夜讀,工作上較真,任勞任怨,沉心鑽研。
從工人到技術員,從出口科科長到新車間主任,他是「累不死的宋運輝」。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小宋晉級宋廠,成為大型國企領導。
在東海這張白紙上,這位年輕人再次carry全場。
2.
為什麼選宋運輝?
如果用一個酸詞兒——令人感佩。
佩服什麼?
先說敏銳。
置身歷史的大變局中,當別人迷茫、搖擺,他卻能準確地看清大局,一次次把準趨勢。
主角光環嗎?
也不算。畢竟出身不好,政策的風吹草動會直接影響他的前途命運。所以,看報紙、聽廣播,研究政策風向,成了他的「基本功」,也練就了他的敏銳性。
再說眼界。
《大江大河》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三四十年前,宋運輝便已具備國際視野,密切關注著專業領域的前沿技術、國際動態。
用現在的話說,他所思所想都能胸懷「兩個大局」。這一點,實在不簡單。
還有,勤奮。
「官配」梁思申時隔多年再見宋運輝,吐槽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老。
為啥顯老?太拼了。學習可以通宵達旦,工作可以吃住在廠裡。他沒什麼個人愛好,談不上有生活情趣,甚至沒幾個朋友。
他幾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幹事創業上。
勤奮、敏銳、眼界,與這些對應的,是強大的實力。
「打工人」不是很怕外行領導內行嗎?但在宋運輝手下,絕不會。
他是專家型、技術型領導。論技術,他一直是那個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男人。從工作開始,儘管經歷不同崗位,哪怕成為日理萬機的宋廠,他對技術的專注、鑽研,沒有變過。
所以,相比那些上了臺階便不思進取、有了成績便放鬆要求的人來說,他太有底氣。
因為勤奮,所以站得高、看得遠。
因為敏銳、眼界,所以有責任感,更有危機感、緊迫感。
他急切地想幹事,不論在哪,他都不甘於平庸,不滿足現狀,也不允許差不多就行。
因為他深知中國化工距離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所以一心要打造國際一流的化工企業。
……
勤奮、敏銳、眼界、能力、抱負,組成了一個閉環。
這樣的領導,誰不喜歡?
3.
有人不喜歡。
所以,有能力、想幹事,但如果幹不成呢?
宋運輝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倔。
他自己也承認,有倔驢脾氣。
這個特點,早在第一集就顯現出來了。
當時,革委會領導拒絕他上大學。他站在烈日下,背中央文件,背人民日報社論。
領導告訴他,背1000遍也沒用。
他說,那我就背1001遍。
因為倔,他能在金州化工的禮堂裡,向領導公開「叫板」、直陳利害。
因為倔,他可以在北京部委辦公室裡,與領導針鋒相對、決不妥協。
他,太敢了。
敢擔當、敢負責、敢出頭。不管在哪,都能像一條鯰魚一樣,把周邊攪動得不得安生。
他,太拼了。為了做正確的事(能力、敏銳、眼界讓他的判斷經常是正確的),可以不計後果,不顧個人前途,甚至敢當逆臣孤子。
不放棄、不妥協,永遠比別人多試一次。
很敢,很拼,很硬氣,很認死理。
這就是宋運輝。
當然,因為倔,他也經常碰壁,被打壓,被穿小鞋,被誣告,被下放。
他也會委屈,會苦惱,會沮喪,但只要有機會,他還是會卯足勁兒、往前闖。
所謂「奮不顧身」,大抵就是這樣。
4.
反觀他的隊友——有人求穩有餘、進取不足,一開口就是官話套話,凡事再研究研究;有人胸有溝壑、人情通達,能力不太行,端水、站隊第一名;有人所思所想、所顧所慮,無非是自己的仕途、自己的權力、自己那點利益……
宋運輝呢?
他似乎更「輕」一些。輕裝上陣,沒有思想包袱,不會瞻前顧後,不會像有些人那樣怕得罪人,怕站錯隊,怕領導不高興,怕惹禍上身,怕前途盡毀,不會像有些人那樣把時間花在揣摩上,把精力用在算計上……
因為輕,所以跑得快,所以有銳氣。
銳,利也。鋒利,才是銳。
鋒利,就必然要刺破一些固有的東西,必然要劃傷一些人的利益。
一團和氣、一身「包袱」,何談銳氣?
他似乎境界更高一些。
比如金州要花巨額外匯引進設備。宋運輝一再向領導直言,如果定位出現偏差,損失難以估量。
這是一個工人該考慮的嗎?
他說:我是金州的工人,這些正是金州人該考慮的。
著眼大局,把企業利益看得比自己利益更重,這是他做出所有選擇、所有決策的前提。
會不會太崇高了?
會嗎?如果只盤算自己的利益,楊巡可以,蕭然可以,趙小波可以。但宋運輝不行,老馬不行,老高不行,老劉不行。
他們是黨員幹部。幹部,就是要幹事的,就是要承擔的,如果不能先公後私,不能敢闖敢試,別當幹部呀!
5.
在《大江大河2》裡,最「解氣」的一個轉折,得益於小平南巡。
當時的宋運輝,因引入外資內外交困,頂著極大壓力。
當時的楊巡,市場因不合法被奪,多年積累毀於一旦,處於崩潰邊緣。
東方風來滿眼春。南方講話,扭轉了主角的困局。
沒錯,《大江大河》在講改革開放的故事。
宋運輝只是其中一個角色。
他所代表的不是某個人,而是千千萬萬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他們身上都有一股精氣神:積極向上,敢想敢幹,摸爬滾打,百折不回……
那是角色的魅力,更是那個時代所蘊含的精神氣質。
《大江大河》開播於2018年12月20日。四十年前的那天,十一屆三中全會中正在召開。
兩年後續集來了。劇情裡,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初,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
1992年1月17日,88歲的鄧小平邁著蹣跚的步伐,帶著子孫坐上了南行的列車。
從1月18日到2月21日,他途經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途視察並發表重要談話。
不久後,南方講話席捲中國,掀起了又一輪改革開放的熱潮。
再過幾天,就是南方談話29周年。
29年過去,大江大河奔騰不息。
和劇中何其相似,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
思想,何以破冰?改革,如何突圍?
《大江大河2》裡,收音機裡的一段聲音,讓人熱血沸騰、激動不已——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
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
誠哉斯言,誠哉斯言!
電視劇會劇終,角色會被淡忘。
但大江大河繼續奔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眼下形勢複雜嚴峻,任務艱巨繁重,挑戰前所未有。
再出發,仍要有先行者。
這一代,需要更多「宋運輝」。
老夏觀察21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文、編/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
圖片來自《大江大河1、2》劇照
聯繫我們:gzrbllz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