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它曾經離我們很近很近:
1
它不是傳說
《山海經》裡記載過一種上古瑞獸(大概就是吉祥物)名叫兕[sì],古書說此神獸:一角,青色,重千斤……其皮堅厚,可制甲……角長三尺餘,形如馬鞭柄……
印度犀(幼年)
兕中還出過一位明星兕,太上老君的坐騎——板角青牛,這一神獸還曾在《西遊記》中打過醬油,私自下界後被大聖上天告狀又捉了回去。
關於兕究竟是什麼也有幾種不同說法,其中一說是犀牛,還有說是母犀牛。古書中也並不都把兕當做上古神獸記載,很多記錄都顯示這種動物曾經真實存在的:
唐叔(姓姬名虞,周代晉國的始祖)
射兕於徒林。
——《國語·晉語》春秋時期
犀甲壽百年,兕甲壽二百年。
——《考工記·函人》春秋戰國
(函人——造鎧甲的工匠)
說起犀甲,相關記載也不少: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楚辭·九歌·國殤》
當時的楚國甲冑非常有名,據《荀子·議兵》記載:「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如金石」,也許因為當時的楚地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
這些還只是文字的記載,來看看實物:
披毛犀:晚更新世,發現於黑龍江青崗 (攝於中國地質博物館)
犀牛,中更新世,發現於北京周口店 (攝於中國地質博物館)
這是距離我們比較遠的化石,我們也不太能明白當時的犀牛是什麼樣子,還有距離我們更近一些的實物:
西漢 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 1963年陝西興平茂陵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
還有這頭萌萌噠: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在任時興修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讓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據《華陽國志》的記載,李冰治蜀、治水的同時,還曾造五頭石犀以厭水精,天府廣場東北角出土的這頭石犀出土以後,就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這頭石犀2012年出土於成都天府廣場東北側,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層,為整塊紅砂巖雕刻而成,作站立狀,側身掩埋於坑內,頭東尾西,造型完整,耳朵、眼睛、下頜及鼻部雕刻簡練,整體雕刻風格粗獷古樸,軀幹豐滿壯實,四肢粗短,下頜及前肢軀幹雕刻捲雲紋。
古人相信犀牛有一種分水能力。因為犀牛的主角長在鼻子上,下水遊泳時,如果速度夠快,水波會向兩邊明顯分開,好像它主動地劈波分浪一樣。「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為之開」(《太平御覽》卷八百九十錄《南越志》)。
根據層位關係和坑內共存遺物的時代特徵,專家初步判斷石獸的埋藏時間約在蜀漢末至西晉,製作和使用年代當在秦漢時期。雖然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萌牛牛」就是李冰所建造的五頭石犀之一。但「萌牛牛」應與李冰治水是一個體系的,兼具水則(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和鎮水神獸的功能。
體型巨大的犀牛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同時期最大的圓雕石刻,具有極高的考古和藝術研究價值。石犀憨萌的外表莫名讓人覺得可愛,人稱「萌牛牛」。
印度犀
當然犀牛並不真的能避水,今年印度遭遇洪水災害,我們還能看到當地的救援團隊對犀牛展開救助的新聞。吉祥、避水都只是人們的美好願望,人們希望犀牛來保平安,但犀牛們的日子卻是危機重重。
02
犀牛的生存危機
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都曾經在我國廣泛分布,北至黃河流域,甚至青海都曾是它們的家園,隨著氣候變冷,人類的活動區域不斷擴張,加上針對犀角的獵殺,殷商時期還曾經分布大半個中國,到清代就只剩下雲南還有犀牛生存了。
1922年隨著最後一頭小犀牛倒下,中國犀牛徹底消失。原本土生土長在中國的三種犀牛全部絕種,包括印度犀、爪哇犀牛的2個亞種、蘇門答臘犀牛的1個亞種。其中,爪哇犀的2個亞種和蘇門答臘犀牛的1個亞種不僅是在中國境內滅絕,而且也已從世界上消失。
此外,爪哇犀牛兩個亞種消失,僅剩的一個亞種也數量稀少。
除了棲息地喪失、過度人類活動等威脅,因犀牛角等製品的非法買賣而引發的盜獵,也是全世界犀牛所面臨的重大危機。在過去的十年中,近萬頭非洲犀牛被盜獵,相當於每天約3頭犀牛遭到非法獵殺。
數年來,犀牛的命運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視,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一直致力於打擊非法野生動物貿易,通過加強技術部署、提高對盜獵事件的應對能力、促進各個國家和組織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等方式,積極發起並參與國際執法行動。
根據南非環境、林業和漁業部2020年發布的最新數據指出,在2019年內犀牛盜獵在不斷減少,全年南非境內有594頭犀牛因其角被盜獵。而2018年,因盜獵而喪生的犀牛數量為769頭。
路漫漫其修遠兮,想讓犀牛這一「上古神獸」的種群繼續得以延續,我們還需要您和我們共同努力。
03
犀牛保護主題線上課程即將上線
——期待小觀眾們的熱情參與
野生動物保護,還需從娃娃抓起。為讓成都博物館的小觀眾們能從多個方面認識和了解犀牛保護的相關知識,成都博物館與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近期將合作推出《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系列線上課程,邀請人氣教育作家周月明女士為博物館的小觀眾們量身打造以犀牛、大象保護為主題的專題互動講座。
首期線上課程將於7月30日和小觀眾們見面,通過富有童趣的故事講述及豐富的互動活動,為小觀眾們講述成都博物館鎮館之寶——天府石犀的「前世今生」和當今犀牛的生存現狀與保護,期待大家的參與!
成都博物館 X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
「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
活動流程
活動時間:2020年7月28日~8月28日
參觀分享你的觀展感受,換取神秘小禮物 – 現場活動參與方式:
1) 參觀一層非洲象展示區及負一層「人與自然:貝林捐贈展」展廳門廊處展覽,分享「大象羅拉」及「穿山甲松果」故事讀後感,到大象、犀牛、穿山甲、老虎背景板處拍照打卡;
2) 分享你的參觀體驗到新浪微博並@成都博物館、@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憑分享截圖即可至一層諮詢臺領取明信片一張,還可以帶上你的小本本去蓋章哦;
3) 認真填寫觀眾調查問卷(手機版),可抽取由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給大家準備的神秘小禮物。
在家也能聽講座 - 線上專場互動活動參與方式:
1)《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 – 犀牛篇》線上專場社教活動
2)《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 – 犀牛篇》線上專場社教活動
3)《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 – 自由的天空》專場線上講座
關注成都博物館微信服務號和訂閱號、成都博物館官方微博,獲取更多活動參與方式信息。
小TIPS:請在成都博物館微信服務號「活動講座預約」欄勾上「訂閱」這個勾勾有活動會通知你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