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一位名叫赫德希的希臘人來到重慶,靠一臺手提式小型放映機和一臺手搖發電機放映電影,這也是重慶最早的放映電影的記錄,地點在當時的桂花街五世同堂周家大院(今中華路實驗劇場)。重慶人看電影的習慣在那時就已養成,除了如今繁華商圈裡的各大影院,還有一些曾經陪伴過重慶人民的電影院,大多已經消失在了我們的視線之中。
涵虛電影院: 位於在木匠街(今千廝門),重慶開埠之後第一家正式營業的電影院,1918年,浙江商人陶義文在當時朝天門附近的木匠街開辦了這家電影場,先後放映了《開司東打破醋罐》、《卓別林大鬧菠蘿宮》等外國喜劇片。
英年會電影院: 位於民族路,開業時間1920年,首創對號入座,此地原為基督教會所,後改為電影院,這間影院首創了看電影要對號入座。
新川電影院: 位於民族路,1920年開業,放映美國科技片《健美衛生》時,規定「15歲以下者不得入內」,是最早標明「兒童不宜」的電影院。
重慶文化宮大劇院: 位於兩路口文化宮內,始建於1952年,文化宮的露天電影場吸引了許多重慶人來觀看,當時能到文化宮大劇院裡看上一場演出,是很「洋盤」的事。重慶文化宮大劇院層用名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影劇院,曾與國泰、山城、向陽並稱重慶四大影院。
建設電影院 位於楊家坪,成立於1954年,由於當時重慶主城西區大興土木搞建設,它由此而得名。
解放軍影劇院: 位於渝中區八一路,修建於1953年,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它都是重慶最好的劇場,也曾是解放碑的幾大主要電影院之一。1966年前,這裡幾乎天天都要演好幾場川戲,觀眾相當踴躍,如果有袁玉堃、許倩雲、周企何、陳書舫等名角登臺,更是場場滿座。2006年10月正式停業。
山城寬銀幕電影院: 位於兩路口,修建於1959年,是當年我國唯一專為放映寬銀幕影片而設計建造的電影院,也是西部第一家上映立體聲影片的特級電影院。1989年,山城寬銀幕電影院與人民大禮堂、嘉陵江大橋等入選當時重慶首批十大建築,經常出現在展現重慶城市風採的畫冊和明信片上,以及作為商品的商標走遍天下,成為重慶人的驕傲。1996年,山城電影院拆遷。
環球電影院: 位於在重慶商業場(今人民公園附近西三街),1925年,早期中國著名電影人吳特生開辦的「環球」電影院,是重慶第一家完全專業化的電影院。環球電影院在當時非常有名,重慶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革命陣亡將士》、第一部進口彩色片、第一部國產彩色片、第一部國產有聲片等都在這裡首映。
鑫樂向陽電影城: 位於渝中區上清寺,上世紀50年代,這個電影院剛修建時,叫做「合作電影院」;後來,上世紀60年代,「合作電影院」更名為「向陽電影院」它改名為「向陽電影院」,1997年更名為「鑫樂向陽電影城」;2005年停業。
國泰電影院: 位於鄒容路,是名氣最大的本土電影院,1937年開業,美國好萊塢新片在華首映均放在這裡,抗戰時期就放映過美國的電影《飄》,我國老一輩電影藝術家大多在此留下過足跡,1953年國泰大戲院改名為和平電影院,文革期間,這裡又更名為東方紅電影院,1979年,再次更名為和平電影院。1993年才更名為國泰電影院,2007年與重慶美術館合併,遷建為國泰藝術中心。
唯一電影院: 位於解放碑瓷器街,建造於1937年,前身是育德的電影院,七十年代改為勞動電影院。
鋼花影劇院: 位於大渡口鋼花路,建造於1964年,是大渡口區唯一完整的蘇式建築。1957年,由重鋼投資的鋼花影劇院動工開建,鋼花影劇院的設計者是重鋼職工家屬,當時正在參與山城電影院的建造。當時結合了歐式和中式兩種建築風格,有1603個座位,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參與修建的全是重鋼的工人。
原標題:你還曾記得重慶這些老電影院嗎?現在還倖存的你知道是哪些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