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新華網、壹天文化、成都時光幻象主辦,海南壹天視界承辦的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盛典在渝舉行。
據了解,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創辦於2010年,獎項面對全世界華語科幻領域,每年評選一次,至今已在成都、太原、北京和重慶等地舉辦十屆。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出席並致辭。他表示,在這個時代,科學技術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世界、經驗世界、精神世界,我們不僅要跟上時代的變化,甚至要走在時代的前面,所以科幻文學是特別重要的。另外,科幻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這樣一種思想的、文化的和想像的方式,不僅影響著中國,也影響著世界。
昨日,還舉辦了「2019中國科幻新時代高峰論壇」,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許敏、萬達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國際事業部執行長高群耀、《三體》日文版監製立原透耶分別上臺,圍繞《「人造太陽」點亮能源夢想》《中國試點、世界首創的移動電影院》《日本的中國科幻研究》等主題,進行了主旨演講。
首屆原石獎於昨日揭曉。經過評委們的精心篩選,《王二大爺的奇妙旅程》等5個劇本榮獲劇本類原石獎;重慶籍作家韓松所著的小說《逃出憂山》與重慶籍作家蕭星寒創作的小說《紅土地》等5部作品榮獲小說類原石獎。
10月26日,重慶大劇院,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盛典現場。特約攝影 鍾志兵
對話「科幻四大名家」
10月26日,科幻星雲獎十周年慶典在重慶舉行。其間,就中國科幻文學創作及重慶科幻產業發展等熱點話題,重慶日報記者對話「四大科幻名家」:劉慈欣、韓松、何夕、王晉康。
重慶日報:科幻作品如何將「硬」的內容變得通俗易懂,增強作品的可讀性?
韓松:每一類科幻小說都有自己的讀者群,不能單一化。科幻作品的讀者少並不是因為內容「硬」、門檻高,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缺少類似《三體》這樣的經典著作。
劉慈欣:人都有求知慾,希望從科幻作品中學到足夠多的知識。在我看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幻也日趨多元化。科幻作家要多創作符合人們需求的作品。
重慶日報:如何看待中國科幻產業的發展前景?
王晉康:科幻產業的發展跟科技、文明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值得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已經投身到科幻文學創作中,中國科幻的未來一定相當光明。
重慶日報:一個好的科幻電影要具備哪些基本要素?
劉慈欣: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特徵,一個是短視頻迅速發展。另一個特徵就閱讀方式碎片化。讀者希望欣賞更加輕鬆的作品,這就要求我們在創作科幻電影時要注重科學和想像的統一。
何夕:科幻文學和科幻影視都在不斷發展,但是影視的進步比文學更快。要讓公眾真正接受科幻作品,就需要我們創作更多優秀的科幻電影。
重慶日報:重慶發展科幻產業的優勢有哪些?
韓松:重慶這座城市本身就自帶科幻元素,迷人夜景,高山峽谷,天坑地縫,魔幻交通,以及重慶人工智慧、大數據產業的快速發展等,都讓這座城具備了拍攝科幻大片的潛質。
記者:黃琪奧
編輯:崇雲豐
校對:王君
審核:盧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