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山與題銘
一、見山 知城
1.南山是重慶城心最大的生態綠肺,離主城最近的山。
南山位於重慶主城長江南岸,系川東平行嶺谷之一的銅鑼山餘脈,由塗山、汪山、黃山、老君山、岱山、文峰山等數十座山峰組成,山脈海拔在400米至670米之間,面積25平方公裡。從渝中區長江北岸隔江遙看,峰巒疊嶂,沿江列峙,林木聯袂,鬱鬱蒼蒼,恰似一道拱衛山城的綠色屏障,臨江拔地而起,與塗山寺、老君洞、大佛寺等古建築相映生輝,點綴著山城重慶,分外妖嬈。
南山是重慶市中心最大的生態綠肺,也是離解放碑CBD最近的城市山;在不缺山的重慶,南山始終是宜居生活的首選之地。
2.南山是重慶的文化符號,是人文歷史底蘊最厚重的山。
南山的人文資源積澱豐厚,源遠流長。擁有大禹的禹跡、禹蹤(塗山寺、誕子石)等;重慶的「茶馬古道」——黃葛古道,有著近千年的歷史。佛、道、基督、天主、伊斯蘭教建築,廟觀亭樓飄涉於層巒翠柏之巔。歷代朝山信徒,留住斑斑足跡;弄筆騷客,遺下累累華章。
清乾隆年間的巴縣(今重慶主城)知縣王爾鑑組織評選出著名的的巴渝十二景,最能代表當時巴渝的美景,而南山佔有其四:
黃葛晚渡:位於塗山之麓,它越長江江心珊瑚壩與南紀門隔江相望,因候渡處有黃葛濃蔭遮庇而得名,北宋初年就已形成;是古時從重慶城中心通往南岸的重要交通口岸,是川黔驛道、黃葛古道的起點。
海棠煙雨:發源於南山北坡,溪邊長滿了海棠樹,每當春雨降臨,淡煙微布,細雨如絲,溪流映帶;唐代女詩人薛濤有詩讚曰:「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總帶花。」
字水宵燈:因長江、嘉陵江在朝天門交匯處的水流,幾經曲折相互迂迴而天然形成一個酷似「巴」字的古篆體;夜幕下華燈初上時,波光凌照,「宵燈」映「字水」。山城夜景的最佳觀賞點是南山老君洞與一棵樹,璀璨映月的兩江燈火有如金帶遍繞山巒,山無窮、水無盡,燈海燦無邊。
龍門浩月:長江受南山山體阻擋形成形似彎月、波平如鏡的水灣,南宋就已成名。凸出江面的石樑酷似遊龍,梁內浩如平鏡,梁外波濤洶湧,一動一靜,相映成趣。每當皓月當空,江舟歸來之時泊於灣內,月光照耀下的江面倒映著漁家人燃起的點點漁火,並泛著溫柔橘色的波光。
在重慶眾多山脈中,南山是人文底蘊最厚重的山,最能代表重慶文化符號的,非南山莫屬。
3.南山是重慶的風水寶地,城市「龍脈」所在地
歷史上的南山,傳說是夏朝開國君主夏啟的娘家及其誕生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遠東反法西斯戰場的指揮中心,南山則是這個中心的重要承載地之一。如此地位,放眼重慶當屬唯一。
塗山窯醬園遺址
二、見山 知山
1.大禹娶塗山氏的傳說
堯舜禹是中國上古時候的聖賢帝王,大禹治水的故事世人皆知。大多數人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大禹娶塗山氏女嬌的傳說。在古史記載中,塗山有三處,一在安徽懷遠,一在浙江會稽,還有一處就在重慶的長江南岸。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大禹治水經過重慶,娶當地塗山氏部落女嬌為妻。因治水繁忙,三過家門而不入,這裡的家指的就是塗山。塗山女思夫心切,每天都到山下長江與嘉陵匯流處塊巨大的礁石上盼望夫君歸來。天長日久,巨礁與塗山女化為一體。重慶民間叫這塊巨石為「望夫石」。大禹治水功成以後,歸家見到的已是化為巨石的愛妻,在他痛切的呼喚下,巨石誕下兒子啟。南岸至今有地名彈(誕)子石,即啟母石。這位出生於南山、姓夏名啟的重慶崽兒,後來成為夏朝的開國君主。
據《重慶簡史和沿革》之《重慶考古紀要》記載: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重慶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臨近塗山、老君洞道觀背後的老君坡山上,採集到磨製與打制石質人工製品22件,包含有斧8件、錛2件、鐮2件、椎1件、砍砸器3件、其他石器6件,是以農業為主的生產工具,當時據此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老君坡遺址,在重慶屬於原始社會晚期。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鎮磁器口》一書中,考古學者管維良教授推斷,這極有可能是當時活動在這裡的塗山氏族的遺留。
2.白居易《塗山寺獨遊》詩意反映唐代塗山的山居環境
塗山,因西漢年間山上有供奉大禹、女嬌的禹王祠、塗後祠而得名;到唐代,祠已易名為塗山寺。寺院內立有「禹王治水碑」,山頂覽勝亭旁有明代「鐵桅杆」一根,應該都是屬於塗山寺的附屬物。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相當於今重慶忠縣)刺史,在那裡生活了三年,留下了許多詩篇,五言絕句紀遊詩《塗山寺獨遊》就是其中一首,後被收入《全唐詩》。白居易懷著對大禹及塗山氏的景仰之情遊覽渝州塗山寺,留下的「野逕行無伴,僧房宿有期。塗山來去熟,唯是馬蹄知。」描寫了詩人孤身一人在山間小道上前往塗山寺的景致,流露出詩人對塗山幽靜的風貌無限嚮往留連之情。
3.黃葛古道
被譽為重慶的「絲綢古道」「茶馬古道」的黃葛古道,始於唐宋,盛於清代民國,近千年不廢,它曾是川黔商賈往來的要地之一。黃葛古道目前保留有上新街經老君坡到黃桷埡一段,寬約兩米的石板路拾級而上,道旁古樹參天、黃葛樹遮天蔽日。
4.塗山宋窯遺址
以分布於南山,兩山夾一槽、方園約五平方公裡的南山黃桷埡為中心的範圍,是國務院批准同意的《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地下文物控制地帶。該區域的重慶塗山窯遺址,是古代中國西南部較有代表性的仿福建建窯系黑釉民間瓷窯,是重慶本土唯一經學界命名的古瓷窯。它起於北宋末年,跨整個南宋,消亡於元初。塗山窯也是重慶最早用煤作燃料的實證,是重慶工業之始。塗山窯的產品主要是生活器皿,以黑釉、褐釉為主,器類有碗、茶盞、罐、碟、燈盞等。銷售地域覆蓋今重慶、四川大部、貴州北部、湖北與湖南西部廣大地區。塗山窯的製作工藝、燒造技術及其產品,對我國南宋以後西南地區陶瓷工藝與民間生活有廣泛的影響。
5.重慶第一個富豪度假村
重慶童謠裡唱道:「從前有個城,城外有座山,山上來些蹊蹺人,排場大得很。」城是老重慶城,城外的山指的就是南山。
從清朝至民國初年,先後有富豪在南山修建寨堡,打造「世外桃源」。抗戰前的「汪山花園」和「範家花園」成了達官富人的樂土,當時最著名的社交場所,更是成了重慶第一個富豪度假村。即使在戰火硝煙之中,這裡依舊高調張揚,燈紅酒綠,豪賭盛行。
6.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遠東反法西斯戰場的指揮中心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作為中華民國「陪都」、戰時首都,同美國的華盛頓、英國的倫敦、蘇聯的莫斯科一起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大名城。為躲避日機轟炸,也為消暑納涼,南山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遠東反法西斯戰場及其國民政府的軍事指揮中心和時政要員官邸長達八年,直到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這也是中華民族抗擊外侮取得的第一次勝利,使得中國進入世界強國之列。這裡有蔣介石官邸——雲岫樓,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舊居——草亭,美軍顧問團住址——蓮青樓,何應欽寓所——雲峰樓,宋美齡別墅——松廳,國民黨空軍司令周至柔居室——周至柔舊居,宋慶齡別墅——松賴閣,孔祥熙女兒孔令偉別墅——孔園,蔣介石侍從室,以及蘇聯、法國、印度、西班牙等國使館及其防空洞、發電機房等附屬設施。
7.名人生活之地
人民音樂家施光南,浙江金華人,1940年8月22日出生於重慶南山,父親施存統為他取名光南,含有「光照南山」之意。為了紀念這位著名音樂家,重慶市園林局在南山植物園修建有光南音樂廣場,南岸區煙雨路還建有施光南大劇院。著名女作家、旅行家三毛,曾用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浙江舟山人。三毛1943年3月26日出生於重慶南山黃桷埡。她從出生到六歲都生活在位於黃葛古道旁的黃桷埡老街,至今舊居猶存。著名女演員劉曉慶,重慶涪陵人,她的外婆、媽媽是重慶南山黃桷埡人,她常常隨大人從涪陵到黃桷埡玩耍,名字中的「慶」字即重慶之「慶」。
老君坡與老君洞道觀
三、見山 知己
中國文人自古以來,都寄情於山,或向內心探尋、或引為知己。詩人陶淵明,在山居裡覓到《桃花源記》理想人居的入口;王維,在山居啟示裡,尋得「鳥鳴山更幽」的詩意;晚年的黃公望,在山川江水的暈染裡,找到久違的自己,創作出了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山居,是心之所向的精神歸屬,古往今來,人對山的嚮往與憧憬從未改變,山,已然成為寄託心靈、尋找真我的地方,臨山而居更是無數人欣然前往的歸心之地。在重慶城市綠肺,歷史文化名山之上的南山,為最後一塊珍稀土地,賦予它厚重的人居符號與精神內涵,將南山文化引入景觀節點,結合自然景觀特點,讓理想的山居生活,成為現實。
蔣介石官邸——雲岫樓
文/林必忠
原標題:千年渝州文脈 悠然知遇南山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