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時報記者從合川方面了解到,釣魚城遺址申遺工作目前已完成申遺文本、保護辦法、保護管理規劃三大申遺法定要件,並向國家文物局提出了申遺正式申請。這意味著釣魚城有望繼大足石刻後,有望成為重慶第二處世界文化遺產。
釣魚城在宋蒙戰爭中,苦撐36年,擊斃大汗蒙哥的故事早已被人傳頌數世紀。但最後一任守將王立,卻始終「千秋功過,是非不一!」矛盾之處就在於,他固然以開城投降的方式,保存了軍民不被蒙古軍屠戮,卻因為最終沒有殺身成仁,終生帶上道義枷鎖。
這導致了,後世對王立的評價,無法如文天祥、陸秀夫、張珏、王世昌、上官夔等南宋同僚一樣高大上。後面這些人,要麼不屈求死,要麼戰死疆場。
王立所為究竟是否正確?這是一個開放式命題。在1277年這個南宋風雨如晦的年代,謝太后和宋恭宗出城已在1年前出降臨安,襄樊等重鎮早已丟失,就連張珏也在重慶兵敗身亡。釣魚城早晚必被攻破,從現實意義上來說,看不到任何翻盤希望,被屠城是遲早的事。而保住百姓生命,放到現代是件很有人情意味的事。
但明知不可為而為,他的前任王堅遇到過,他的上級文天祥、陸秀夫遇到過、同僚張珏、上官夔遇到過,他的前輩張巡遇到過,他的後輩袁崇煥、孫承宗也遇到過。但他沒有如上述人等那樣堅守理信念。
明清兩代合州知府,在對待王立的問題上,都是一分為二。有的讓他入祠堂,認為「寧屈一己」,有人乾脆讓他滾出祠堂。再往後一些,郭沫若先生是最堅定的唾棄王立者,他詠釣魚臺的詩末兩句「貳臣妖婦同祠宇,遺恨分明未可平」,簡直是發自肺腑對王立的控訴。
嚴格來說,王立和後來大凌河叛清的祖大壽、天京陷落後給曾國藩寫自白書的李秀成,是一個檔次。晚節不保和信念的動搖,讓他們始終無法成為後世榜樣。但王立、祖大壽、李秀成至少在投降前,都是英雄。祖大壽率關寧鐵騎對抗滿清數十年,李秀成則撐起了太平天國最後的大旗。
歷史有時候也很奇怪,是否忠於職守就必須殺身成仁,本身就是一個開放式問題。以抗戰時期為例,方先覺在衡陽保衛戰中指揮國民革命軍第10軍面對6倍於己的日軍重兵圍攻,堅持防守47日投降,結果逃回重慶後反而受到熱烈歡迎。常德保衛戰中,餘程萬率部8000守衛抵擋日軍116師團30000精兵12天,部下僅剩五六十人彈盡糧絕率部突圍(沒有投降),結果被送交軍法處審判差點被殺。
一句話,有時候在中國不怕你犯錯誤,只怕你犯錯誤的時間不對!
原標題:釣魚城最後守將的開放式命題:郭沫若痛罵其為貳臣,也有後人感其仁義
(原標題:重慶掌故丨釣魚城最後守將:郭沫若罵貳臣 後人感其仁義)
本文來源: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