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石頭搖滾起來!rock and roll!
如果不是因為一個偶然機會,我真不太可能知道這世界上還有一種叫做「巖石平衡」的藝術形式,它的英文名叫做Rock Balancing,所以翻譯成「搖滾平衡」也是極合適的。
而在知道了它之後,我就無法不發出「城會玩」的驚嘆,並被徹底折服了。你相信嗎?下面這張照片裡從上到下五塊石頭之間沒有任何膠水或用作黏合的物質,而僅僅只是憑藉重力疊在一起。
還有像是這樣式兒的——
以及這樣式兒的——
是不是乍舌了?!以上,都是藝術家Pascal Fiechter在他的個人網站「重力冥想」上po出來的作品,而所有這些出現在畫面中的石頭,完全只是靠他自己的感覺被堆成各種造型,除了重力和摩擦力,沒有任何工具或輔助,所以被定格在照片中的這個瞬間,只需要一陣微風就有可能不復存在。
在維基頁面中,巖石平衡被定義為「一種藝術、學科或愛好,讓石頭在各個位置上自然地相互平衡,不使用粘合劑、電線、支架、環架或任何其他有助於保持建築平衡的裝置。」
在巖石平衡藝術中,結構穩定性取決於每個巖石質心相對於其支撐點的位置。雖然說即使只擱置在一個點上也有可能不動,但通常而言,為了讓單塊巖石儘可能穩定,通常需要至少三個接觸點,以形成三腳架。
一般來說,三個點越靠近,巖石的穩定性越差,因此應該儘量避免,但也有藝術家為了追求這種岌岌可危的美而去搭建這種險象環生的結構。
此外,巖石之間摩擦的也將決定其能否搭成,特別是當巖石們以一定角度彼此固定時。自然界中的微小響動,如風、雨、雪和局部地面振動都有可能造成作品的坍塌。
作為一小撮以堆儘可能多的石頭為人生重要追求目標的搖滾平衡分子中的一員,Pascal Fiechter入行不算早,上個世紀90年代末在瑞士蘇黎世湖畔第一次看到了這種表演,被深深吸引,從此追隨Andy Goldsworthy和Adrian Gray等先驅們的腳步,成為一名後起之秀。
他在關於這項運動的介紹和哲學敘述中寫道:它也經常被視為一種積極的冥想形式,你可以在冥想中迷失幾個小時……它鼓勵信心,創造力和對物理定律的掌握,它也會訓練你的耐心和斷舍離……它會以不同方式影響我們,但我確信它在平衡者和自然之間創造了邊界……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當一個人忘記了除了手中巖石之外的所有東西,它是中心點和重力的後果。
他認為,像許多其他從玩樂開始的運動一樣,人類以這種方式來找回自己的原初。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大腦裡沒有任何「構建的現實」,比任何成年人都更接近此時此刻,似乎更容易快樂,更容易專注。
而當有一天,我們選擇坐在「泥土」裡,抓起幾塊石頭,重新開始做一個孩子的時候,這就成了其最大的意義。
Pascal Fiechter還介紹了幾種最常見的巖石平衡結構,包括串聯平衡、對抗平衡、經典巖拱、平衡巖拱、巖石堆、巖石樁和平衡球。
指的是將一系列巖石的重心對齊成豎直一排,這是每一個巖石平衡裝置的第一步,其目標是保持接觸點儘可能小。
這是更進一步的技術,較低的巖石將依賴於放在它上面物體的重量來達到平衡狀態。
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接觸點位於一個軸上,另一種類是接觸點彼此分開,呈現為S型或索性有多個軸,如下面的示例。
來自於用巖石建造房屋或橋梁的古老方式。要建造一個拱,必須在兩個堅固點之間放置一組巖石,形成一個弧度,其中心高於原來的兩個點。
在橋梁和拱門的修建中可以使用腳手架,但在巖石平衡藝術中,這並不是必須的。
與經典拱形唯一的不同在於,它更富於具挑戰性:更光滑的石頭,更大的弧度,更刁鑽的角度,以及你還可以在其中放一塊來充爆你的成就感。
通常是石塔型的結構,Pascal Fiechter說他通常使用1/3技術,也就是一層一個石頭一層三個石頭的交替,通常足夠小心的話,可以達到非常高的高度。
與巖石堆最大的不同在於,巖石樁不追求高度,而追求穩度,它也被稱為堆石標,這種形式比較常見,可說遍布全球,用於路徑標記、儀式物、定位埋藏、地標等目的。
在這種類型的雕塑中,人們傾向於將大量通常平坦的巖石堆疊在一起形成圓形,或其他任何其他形狀。
其主要想法是在一個非常小的基礎上,不斷將其拓展以獲得更大的寬度。
隨著這項運動被更多人所熟知,它也逐漸形成了一個日益龐大的愛好者群體。這幾年來,蘇格蘭地區都會在每年4月舉辦歐洲堆石錦標賽(European Stone Stacking Championships),引來了歐洲各地的參賽者,大家一起比賽交流。
下面再來介紹幾位不容錯過的巖石平衡藝術家。
領域內極富盛名的藝術家Adrian Gray,2015年的時候,曾受曼島政府的委託,在這座以旅遊資源著稱的島上搜尋完美的巖石和地點來搭建作品,並由攝影師Mikael Buck進行拍攝,作為其國際宣傳項目的一部分。BBC曾製作過一個關於他的紀錄片The One Show。
聲名鵲起的加拿大人Michael Grab,畢業於科羅拉多大學社會學專業,在從事一份倉庫管理的工作後潛心研究了很多神秘事物,並最終從巖石平衡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平靜和天賦。
他喜歡去往偏遠的自然環境,並把工作過程在博客上用圖文記錄下來,本文開篇的視頻即來自於他的記錄剪輯。他在許多國家舉辦過自己的個展,2016年還來過中國上海。
英國雕塑家Andy Goldsworthy更是一位其中的領軍型人物,他畢業於布拉德福德藝術學院和普雷斯頓理工學院,是以環保為核心訴求的大地藝術中後期的重要參與者,其作品形式廣泛,且有一些相當具有影響力。
在這項平衡藝術中,Goldsworthy可謂不拘一格,取材多變,包括冰塊、木頭枝杈等都成為過他的創作元素。
ABOUT.
科學藝術研究中心是一家非營利機構,以「跨界促生變革」為核心,致力於打造國內首家科學藝術家們的研究與創新平臺,來促進不同學科領域間的高度交叉融合。科學藝術研究中心集創作與傳播為一體,推動科學知識的大眾普及。
轉載請聯繫:info@as-org.com
想要獲取更多信息請搜索
微信公眾號/微博:科學藝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