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說說它們相同的地方。
都可以轉移注意力(當一個人壓力過重時,適當轉移注意力是減壓的方法之一。),另外,它們都會產生成果。所以,我們會認為三者都可以減壓,於是有人會認為對於減壓來說,它們並沒有什麼不同。
那,既然三者都可以減壓,為什麼很少人反對沉迷手工和文字,而反對沉迷電子遊戲人卻很多呢?其實,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的話,我們會發現其深層原因。
心態不同
在做手工製作和寫文字的時候,我們是在主動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當我們從動手開始做這些事情時,就會把關注點從外部世界拉回到自己身上,這是一個把散亂焦慮的心重合調整、重建內心秩序的機會。當我們的習慣養成,所產生的內啡肽就會鼓勵你,讓你進入「心流」狀態。
內啡肽是一種鎮靜、止痛的胺基酸,它能調節體溫、心血管功能和呼吸。
但是打遊戲的你其實是被聰明的遊戲設計者「牽著鼻子走」,遊戲製作者們費盡心思琢磨玩家喜歡什麼,設計各種可以引發你成就感的關卡,通過無數的鑽研設計,根據大數據參考,融合了美術、音樂、心理學的知識,打造出的一款遊戲,完全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胃口。
但是,正因為如此,他們也把好玩這個主觀事實變成了客觀存在。
我們的大腦其實非常聰明,你是主觀意願還是被動引導都無法蒙蔽它。
腦電波不同
相當多的認知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專心致志地做手工時,所產生的腦電波模式,類似於瑜伽和禪修,禪修能使腦波進入以α波為主的狀態,這種頻率的腦電波可以逐漸提升神經元的同步化。
而進入同一性的腦波和平常的散亂狀態大不相同,有增進智力、認知、創意、促進情緒穩定、強化道德推理、提升自信心等作用。
在一般清醒的意識下,我們的大腦不斷運作,總是忙著處理紛飛的念頭、情緒、和外界傳來的感官信息。這麼一來,我們的大腦自然會消耗更多能量。於是,相對於外在世界,我們會有強烈的自我感和個體感。
而打遊戲時,殺殭屍、搶城奪地、過副本,無疑是讓我們本來就日夜動個不停的大腦更加刺激,也使得腦波變得更加雜亂。
長此以往,狀態不同
我們知道人越不動就越不會動,手腳不協調,最終也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而不活躍。通常人腦的退化過程,是從大腦皮質層起,顯示出越來越薄。
一般人會誤認為大腦只有在幼年或青少年時期才能被開發,如啟發潛能,老來就已定型了。其實並不然,有些近代科學研究證據證明,任何年齡只要進行對大腦進行有效鍛鍊,就能提升大腦的功能,就如「用進廢退」理論一樣,您不常用大腦於閱讀、思維或控制某些肢體運動,老來就只讓大腦自然退化。
腦波以α波為主的狀態,不光是能帶來身心的平衡與健康,還與神秘的超覺經驗有關。
有科學家研究指出,若是能在年輕時及早修煉這種腦電波,不僅可以改變大腦的功能,還可以做腦部原有結構性改變。而且可以使大腦皮質維持年輕時的水平,其各項功能也能維持在較好的狀況。
綜上所述,我們如果把大腦比作一個房間的話,手工製作、創作文字就是一個打掃整理的過程,可以讓我們的思緒保持同一,進而有提升腦力的作用,乾淨整潔的環境確實可以真正地為我們解壓。
而打遊戲就像是從一個雜亂的房間進入了另一個雜亂的房間,只是暫時舒緩了一下,而不能根本有效地去解決和釋放我們的壓力。
如果我們的大腦一直處於雜亂不堪的狀態,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勢必就會容易引發身體、心理等一系列的問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