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術後罕見併發症:雙側外側膝狀體梗死1例

2021-01-20 醫脈通消化科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來自美國梅奧診所的Bartel教授在近期的《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雜誌報導了一例ERCP術後發生罕見併發症的患者,醫脈通編譯如下:


患者,女性,22歲,產後間斷上腹痛3周。外院超聲診斷為膽囊炎,計劃於2周後行膽囊切除術。患者實驗室檢查有輕微膽汁淤積的證據,總膽紅素1.6mg/dL。儘管B超提示膽總管無異常(圖A),為排除膽總管結石可能,外院行ERCP檢查。



術中插管困難,行十二指腸乳頭預切開,成功插管後使用取石球囊探查膽總管,未見結石(圖B)。



術後行吲哚美辛栓納肛預防術後胰腺炎。ERCP術後24小時內,患者出現劇烈上腹痛,急查血脂肪酶2200u/L,診斷為術後胰腺炎,12小時後給予靜脈補液治療。同時,患者病程急劇惡化,出現雙眼失明,無痛感,轉入梅奧診所。


入院後,神經系統體檢發現非局灶性雙側視野缺失,但眼底檢查無異常。頭顱MRI提示雙側外側膝狀體梗死(圖C)。考慮到患者ERCP術後胰腺炎病史,懷疑一過性低血壓引起的分水嶺腦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其它病因如結節性脈管炎和血液高凝狀態等相關檢查皆為陰性。



該病例令人深思,外側膝狀體(lateral geniculate body,LGB)梗死是罕見的疾病,到底是ERCP術後胰腺炎引起還是吲哚美辛相關不良反應引起?


該疾病相關的報導最早見於1933年,MacKenzie醫生報導了一例梅毒性主動脈炎引起的外側膝狀體梗死患者。其它病因還包括甲醇中毒(胰腺炎和腎壞死)、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低鈉血症矯正過快引起的雙側膝狀體髓鞘溶解症、重度失血、外側膝狀體無菌性炎症、H1N1流感、重度先兆子癇、炎症性腸病和過敏性休克等。找不到原因的孤立性LGB病變,常常見於年輕女性。    


ERCP相關或胰腺炎相關的LGB梗死最早見於Baker醫生在2006年的報導,一位29歲女性ERCP術後突發孤立性雙側LGB梗死,臨床表現為蝶形視野缺損和不明原因偏頭疼。該患者在13天後視野缺損改善,但並未痊癒,長期隨訪結果不詳。


非甾體抗炎藥也可能引起LGB梗死。1981年,Ingvar教授提出吲哚美辛可降低老鼠視皮質區和外側膝狀體的腦血流量。之後,文獻也有報導吲哚美辛引起的中毒性弱視、復視和一過性心血管疾病等。


本文的病例向我們強調了ERCP手術的風險,行ERCP診斷或治療需要嚴格適應症。以下4條是給我們的啟示:

1、該病例肝功能異常並未達到需要ERCP幹預的標準,膽總管寬度也在正常範圍,無膽管炎徵象。


2、膽總管結石可通過EUS、MRCP或術中膽道鏡排除。


3、如果ERCP中進行了預切開,可使用胰管支架置入、吲哚美辛栓納肛等手段預防術後胰腺炎。


4、一旦有術後胰腺炎徵象,積極的液體復甦或可防止分水嶺腦梗死的發生。


醫脈通整理自:Vision loss: another ERCP-related adverse event, also known as isolated bilateral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infarction.Gastrointest Endosc 2016 Feb;83(2):474-476



相關焦點

  • 視覺信號在大腦中的第一站:外側膝狀體
    既然有「外側膝狀體」,那當然也有「內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是我們聽覺信號的中繼站,而外側膝狀體是視覺信號的中繼站,不要搞混啦。相信大家對「外側膝狀體」這個名詞並不陌生,因為在之前的幾篇文章中,我多次提及過它。
  • 生動形象的「米老鼠耳朵」——雙側大腦腳梗死
    於是上網一查,還發現真的有這方面的文獻(相關文獻也提到,雙側大腦腳梗死還是比較罕見的),看了看,覺得有些意思,這裡拿出來簡單說一說。解剖基礎我們先來看看大腦腳的解剖及其主要供血動脈。大腦腳主要由大腦後動脈、小腦上動脈及其分支供血,都是基底動脈遠端的主要分支。
  • 【發現】北大麥戈文腦研所方方教授課題組:知覺訓練可以增強外側膝狀體的神經活動
    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方方課題組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研究論文「Perceptual learning of contrast detection in the human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證明知覺學習可以增強外側膝狀體的神經活動
  • 【微病例】酷似腦橋心型梗死的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一例
    ,也可累及其他部位,如額顳葉、基底節、小腦、丘腦和腦幹,而以單純腦幹受累的PRES相對罕見[1,2]。我們近來診治1例酷似腦橋心型梗死的PRES患者,現報導如下。臨床資料患者女性,34歲,因"突發全頭部脹痛、跳痛伴噁心嘔吐10 d"於2016年1月15日入院。患者原有間斷頭痛病史,10 d前突然出現頭部劇烈疼痛,為全頭部脹痛、跳痛,伴有噁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未治療。
  • 腦分水嶺梗死的解剖和分型,一文讀懂!
    圖5 16歲男性,既往體健。咳嗽2周發熱4天入院,住院期間因呼吸衰竭及肺出血導致低灌注及血容量下降,DWI及FLAIR示雙側分水嶺區急性梗死灶。體循環低血壓引起的腦分水嶺梗死通常表現為雙側的腦分水嶺梗死,多表現為雙側皮質後型腦分水嶺梗死(圖5),也可見皮質前型和皮質下腦分水嶺梗死,還可見小腦分水嶺梗死。並且,心臟手術後缺血性卒中常見的類型是腦分水嶺梗死。
  • Neurology病例:Meyer環和外側膝狀體連續病變後出現的特殊視覺病感失認
    重複視野檢查提示右側同向偏盲,可見下象限新的病感失認(圖1)。 MRI上未發現腫瘤復發或其他皮質破壞,但可見外側膝狀體缺血性改變(圖2)。病感失認不局限於視覺皮層區域的損傷,在Meyer環病變後也經常出現。 相反,皮質下病變後的意識改變可能需要損害更廣泛的網絡。
  • 神經科的那些病例:突發右側肢體舞動 1 例
    神經科體格檢查:神智清楚,口齒欠清,對答切題,右側肢體不自主舞蹈樣伴投擲動作(視頻),左側肢體肌力 5,腱反射++,右側肢體腱反射檢查不可靠(肢體舞動,不能放鬆),雙側病理徵未引出。為了簡化理解,可以把丘腦劃分為前部、後部、內側部和外側部(圖 5、6),前部主要由極動脈(也稱為丘腦結節動脈,起源自後交通動脈)供血,內側部主要由丘腦穿通動脈(起源自大腦後動脈)供血,外側部主要由丘腦膝狀體動脈(起源自大腦後動脈)供血,後部主要由脈絡膜後動脈(起源自大腦後動脈)供血。如果嫌記起來麻煩,也可簡化為「節前內穿外洗(膝)後後」。
  • 罕見的松果體細胞瘤能治好嗎?手術全切後有望治癒
    松果體區腫瘤佔所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不到1%。它們代表了一個非常異質性的病理集體。許多類型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如神經膠質瘤、腦膜瘤、脈絡膜叢乳頭狀瘤和室管膜瘤可發生在松果體區。  2.神經系統症狀  腫瘤壓迫或浸潤松果體區及其鄰近結構,還可引起神經系統損害:  (1)眼徵 兩眼不能上視或者下視,眼球會聚功能麻痺或痙攣,眼球震顫等。  (2)聽力障礙 腫瘤體積較大時可壓迫四疊體下丘及內側膝狀體而出現雙側耳鳴和聽力減退。
  • 降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缺血性腦損傷措施的研究進展
    然而,CAS術後缺血性腦損傷併發症難以避免。研究顯示,CAS術後48h內,頭部MR擴散加權成像(DWI)顯示新發腦梗死病灶發生率高達30%~80%,30d卒中和死亡事件發生率為6.3%~15.9%。一項包括20291例患者的系統性分析顯示,支架類型不影響新梗死病灶或臨床事件的發生,但開環支架的術後再狹窄發生率低。 一項研究納入了雙側頸動脈狹窄患者,雙側同時或依次行CAS治療,一側為開環支架,另一側為閉環支架,結果顯示,不同支架類型的圍手術期缺血性腦損傷、卒中事件和遠期通暢率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 1例「閉鎖症候群」,病變卻不在腦橋
    閉鎖症候群(locked-in syndrome)又稱去傳出狀態,系腦橋基底部病變所致,多為基底動脈腦橋分支雙側閉塞,表現為四肢癱瘓,只能以眼球上下示意與周圍的環境建立聯繫。近期遇1例病人,臨床表現閉鎖症候群病,病變卻不在腦橋,而且神經影像很經典。病例回顧患者,男,62歲,因「頭暈、言語不清進行性加重1d餘」入院。
  • 以腦梗死為首發表現的Trousseau症候群1例報告
    輔助檢查頭部MRI提示左側顳頂枕葉大面積亞急性腦梗死,左側基底節區及兩側額頂葉,小腦半球多發腔隙性亞急性腦梗(見圖1),MRA提示左側大腦中動脈側裂池段以遠部分閉塞。頭頸部CTA提示雙側大腦前動脈均起至於左側頸內動脈,椎動脈左優勢型,右側椎動脈顱內段較左側纖細(見圖3)。心臟彩超:心臟各房室腔大小未見明顯異常。
  • 看似一例簡單的慢性進行性視力障礙,背後的「黑手」竟然是……
    最新一期(4月7日)Neurology雜誌臨床推理系列報導了一例22歲進行性雙側視力減退男性患者,一起看看其臨床推理過程吧。檢查顯示雙側視神經萎縮(圖1-A),校正視力為OD 數指;OS 20/400。視野檢查顯示OD整體視野喪失和OS管狀視野(圖1-B)。患者被轉診到神經病學診所。追問病史,患者述其於10歲開始反覆出現輕度沉悶的頭痛。 神經系統檢查顯示,除了雙側瞳孔光反射減弱和右側相對傳入瞳孔障礙外,顱神經均正常。
  • 【中英文】外文文獻分享:一例放療引起的雙側初次THA術後假體鬆動病例報告和文獻回顧
    譯文一例放療引起的雙側初次THA術後假體鬆動病例報告和文獻回顧:一側為無菌性患者術後放療引起的早期假體鬆動和骨長入不良。病例報告:我們的病人是一例放療術後(宮頸癌)雙側THA假體鬆動的患者,一側為無菌性髖臼鬆動,對側是災難性感染合併髖臼鬆動缺損(Paprosky IIIB型) 並伴有骨盆不連續。討論:有各種研究記錄了放療對骨整合的有害影響,並對THA患者的假體長期穩定性提出了挑戰。
  • 腰椎內鏡由外至內單側入路雙側減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12步驟指導
    經過對行LE-ULBD手術的92位患者1年以上的隨訪證明LE-ULBD技術是一種有效、安全的緩解腰椎管狹窄症的手術方法。方法收集統計根據腰椎管狹窄Schiaz分級標準比較術前及術後1年的患者MRI影像資料。
  • 術後下肢感覺異常——都是手術惹的禍?
    在廣大患者因手術治療而獲得症狀解除與緩解的同時,手術併發症的發生讓一些患者焦慮不已。此時,作為手術醫生也得仔仔細細回憶整個手術過程,確保每個操作的準確無誤。手術後下肢出現感覺異常,是否都歸咎於術中的手術操作?病人主訴麻木不適,是否都因為術中神經損傷?答案是否定的。今天,我們帶著大家認識一個熟悉而陌生的疾病——感覺異常性股痛。
  • ...你需要|腦幹卒中|幹活|基礎|症候群|腦橋|腦幹|梗死|缺失|-健康界
    延髓梗死(MI)延髓梗死佔缺血性腦幹卒中的7%。延髓外側梗死(LMI)比內側梗死(MMI)常見3-4倍。患者男女比例約為3:1。椎動脈及其分支的動脈粥樣硬化是延髓梗死最常見的原因。椎動脈夾層是另一個可導致LMI和MMI的重要原因(20%-30%),尤其在年輕患者中如出現頸部疼痛和延髓症狀,應考慮到椎動脈夾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