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測量結果表明,宇宙大爆炸3分鐘後,氦氫化物離子豐度高得多!

2021-01-08 博科園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物理學家在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首次報告了在低溫儲存環CSR中,電子與氦氫化物離子反應的實驗室測量結果。在低於6k的溫度下,破壞分子的反應速率比之前在室溫下的測量值要低得多。這就轉化為這種原始分子在早期宇宙中作為第一顆恆星和星系形成的冷卻劑,同時也有很高的豐富性。宇宙大爆炸後僅僅三分鐘,宇宙的化學成分就確定下來了:75%的氫,25%的氦,以及微量的鋰,這些都是由原始核合成產生的。

然而,在這個宇宙早期狀態,所有物質都被完全電離了,包括自由的裸核和熱電子氣體,宇宙背景輻射「霧蒙蒙的」等離子體。大約40萬年後,膨脹的宇宙冷卻到電子和原子核開始結合成中性原子的水平。宇宙開始變得透明,但還沒有恆星誕生;因此這個時代被稱為「黑暗時代」。隨著溫度進一步下降,中性氦與仍然豐富的自由質子的碰撞形成了第一個分子 - 氫化氦離子(HeH),這標誌著化學的曙光。

氫離子和其他早期分子在通過紅外輻射冷卻原始氣體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恆星形成的必要步驟。對後者過程的理解和建模需要對相關分子豐度和反應速率有詳細的了解。然而,迄今為止的信息相當有限,特別是在黑暗時代晚期的低溫狀態(< 100k)中,大約在大爆炸後3億年,也就是第一顆恆星形成的時候。HeH目前已通過檢測其遠紅外發射在銀河系中被發現。HeH的豐富性是由破壞性反應決定,在低溫下,這主要是所謂的游離重組(DR)與自由電子:一旦被電子捕獲中和,氫化氦分解成氦和氫原子。

以往反應速率數據表中的結果是:基於室溫下的實驗室實驗得出。在這些條件下,分子處於高度興奮的旋轉狀態,這被懷疑影響了電子捕獲過程。為了深入了解低溫行為,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MPIK)的物理學家研究了HeH與研究所低溫儲存環CSR中的電子碰撞。這個獨特設備是為實驗室天體物理學設計而建造的,在類似空間的條件下,考慮到溫度和密度。CSR提供了一個環境溫度低於10 K和極好的真空(觀察到< 10mbar)。

研究人員使用一個電子靶來研究這種重組,其中存儲的離子束浸入一個共傳播的電子束中,距離約為一米。相對速度可以調到零,從而獲得非常低的碰撞能量。電子-離子相互作用區的反應產物在下遊被檢測到,從而提供了絕對的反應速率。在CSR內部溫度為6 K時,科學家們觀察到存儲的HeH +離子在幾十秒內冷卻到旋轉基態。在這個輻射冷卻過程中,研究人員跟蹤了單個旋轉態的總體,並提取了狀態選擇DR概率。

該實驗的首席研究員OldichNovotn說:我們發現HeH最低旋轉水平的電子重組率,比目前數據表中給出的值低80倍。這一顯著下降主要是由於實驗室測量的溫度較低。在第一顆恆星和星系形成時期,這種原始分子的豐度大大增加。這個新結果,現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細節,對理解反應本身以及對早期宇宙的建模都有很大意義。對於碰撞理論,HeH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系統。

在這裡,度量有助於對理論代碼進行基準測試。實驗的DR反應速率,現在可以用於各種電子能量和旋轉狀態,可以轉化為原始氣體化學模型計算中使用的環境特性。這項研究和未來使用CSR的前瞻性研究提供了廣泛適用數據。考慮到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即將發射,實驗室天體物理學的新功能尤其及時,因為韋伯太空望遠鏡對大爆炸後第一批發光物體和星系的研究,將從對早期宇宙化學的可靠預測中受益匪淺。

博科園|研究/來自:Informationsdienst Wissenschaft參考期刊《科學》DOI: 10.1126/science.aax5921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NASA發現了宇宙嬰兒時期的「第一批分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令人震驚地宣布,在宇宙大爆炸和宇宙誕生過程中形成的第一批物質分子,剛剛在太空深處被發現。大爆炸理論:氫化物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形成的分子。138億年前,當宇宙在大爆炸中劇烈地誕生時,宇宙中只有幾個原子。
  • 科學家在恆星死亡的殘骸中發現宇宙首種分子:氦氫化物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利用一臺天文望眼鏡發現了宇宙中的首個分子:氦氫化物。浩瀚的宇宙深不可測,充滿了可怕的黑洞,這些黑洞可以將行星撕成碎片。然而,在大爆炸之後的瞬間,宇宙是一個相當無聊的、空虛的地方。它顯得炙熱、緻密,主要由氫原子和氦原子組成。在這個原始宇宙中,科學家們相信氫和氦發生了碰撞,形成了宇宙中第一種分子。
  • 最近,物理學家重現了宇宙大爆炸的核反應,證實了宇宙大爆炸模型
    但物理學家只有知道氘與質子聚變形成同位素氦-3的速率,才能推斷出這些信息。地下核天體物理實驗室(LUNA)合作所進行的新測量已經確定了這一速率。但近十年來,關於氘是否有可能吸收質子並轉化為氦-3的不確定性,使宇宙最初幾分鐘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
  • 宇宙中第一批原子是咋來的?科學家如何測量這些元素的豐度?
    當宇宙誕生三到四分鐘的時候,溫度已經冷卻到了合適的程度,宇宙最終通過了氘瓶頸。這時由於衰變,宇宙大約有88%的質子和12%的中子。氘一旦可以穩定的形成,這時宇宙會非常迅速,並且連續地向氘核添加質子或中子,沿著元素的階梯向上攀升,製造氚或氦-3,然後,製造出非常穩定的氦-4!
  • 在地底一千多米,探索宇宙的最初時刻
    最近,在義大利一座隱蔽的實驗室裡,物理學家重現了在大爆炸後的兩到三分鐘內的核反應。大約在三分鐘後,宇宙中包含了約75%的氫原子核,和25%的氦-4,以及少量的氘、氦-3和鋰-7(⁷Li)。在過去的一些研究中,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宇宙中的輕元素,來推測它們的原始豐度。這類觀測證實了氦-4的原始豐度的確為25%。而對遙遠宇宙中的氘的測量,則進一步帶來了與早期的宇宙密度息息相關的信息,因為從對氘的精確測量能從中,科學家能推斷出發生在宇宙大爆炸後最初幾分鐘內的一些關鍵細節,這其中就包括質子和中子的密度。
  • 「大爆炸」理論被反駁了?
    正是這樣,太空以每秒超光速的速度擴張並冷卻,因此隨著宇宙的膨脹,熟悉的基本粒子和力可以產生宇宙本底輻射和各種複雜的粒子。大爆炸發生後約三分鐘,氫和氦的比率在宇宙學上已經確定,宇宙背景光子和中微子的數量也已經確定。此外,在快速「膨脹」期間,宇宙物質密度的不規則性以及引力輻射的背景得到了證實。
  • 羅傑·彭羅斯提出共形輪迴宇宙學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存在大爆炸之前的宇宙
    全套數據,包括對輕元素和宇宙微波背景的觀測結果,使大爆炸理論成為對目前我們所看到一切的最有效解釋。隨著宇宙膨脹,它也逐漸冷卻,形成離子和中性原子,並最終形成分子、氣體雲、恆星和星系。(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熱大爆炸(hot Big Bang)理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
  • 揭秘:宇宙大爆炸是怎樣產生的(組圖)
    從此之後,大爆炸理論成為眾多科學家爭論的焦點。宇宙大爆炸僅僅是一種學說,是根據天文觀測研究後得到的一種設想。下面就和趣聞解密小編去了解一下宇宙大爆炸之謎吧。大爆炸開始時 約137億年前,極小體積,極高密度,極高溫度。大爆炸後0.01秒 1000億度,光子、電子、中微子為主,質子中子僅佔10億分之一,熱平衡態,體系急劇膨脹,溫度和密度不斷下降。
  • 「大爆炸之前」的宇宙什麼樣?
    50多年來,大爆炸理論在宇宙學中逐漸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眾多科學家用來描述宇宙的起源。該理論還包括了一段暴脹時期,發生在大爆炸之後的極短時間內。在暴脹之後,宇宙繼續膨脹,直到今天,但速度低得多。多年來,宇宙暴脹和宇宙大爆炸也一直受到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的挑戰,但每一次有新的關鍵觀測結果出現時,那些替代的觀點就都消失了。
  • 哪些事實能反駁大爆炸理論?
    大爆炸後大約三分鐘,氫與氦的比例已在宇宙學上確定,宇宙背景光子和中微子的數量也已確定。此外,在快速「膨脹」時期,宇宙物質密度的不規則性以及引力輻射的背景被確立。在宇宙大爆炸後10-34秒結束的膨脹時代導致了真空中無數「氣泡」的形核,這些氣泡合併在一起形成了物質和輻射的光澤,形成了一個非常塊狀的結構。然而,宇宙背景輻射顯示,自宇宙大爆炸後約30萬年以來,宇宙非常平滑,至少有一萬分之一。沒有證據表明這是一個動蕩混亂的過渡時期。
  • 哪些事實能反駁大爆炸理論?
    目前看來,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理論似乎很全面,我們稱之為暴脹理論。這個理論解釋了我們的宇宙是如何從高溫和高密度的奇點中出現,以及如何膨脹和冷卻的。正是如此,太空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膨脹並冷卻,熟悉的基本粒子和力可以在宇宙膨脹時產生宇宙背景輻射和各種複雜粒子。大爆炸後大約三分鐘,氫與氦的比例已在宇宙學上確定,宇宙背景光子和中微子的數量也已確定。
  • 宇宙大爆炸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科學家對早期宇宙已經有了很好的認識,這就是我們熟知並廣為接受的大爆炸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很久以前的宇宙比現在小得多,熱得多,密度也大得多。在138億年前的早期宇宙中,構成我們今天所有一切的元素都是在大約12分鐘內形成的。
  • 宇宙又多一個謎!宇宙膨脹速率的新測量方法帶來新謎題
    現在,芝加哥大學教授溫迪·弗裡德曼(Wendy Freedman)和她的同事們對現代宇宙的膨脹速度有了一個新的測量結果,這個結果表明星系之間的空間正在以超出科學家預期的速度膨脹。弗裡德曼的研究和最近幾項研究均指出,現代宇宙膨脹測量結果與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普朗克衛星測量的130多億年前的宇宙膨脹數據之間存在著差異。
  • 宇宙終極謎題:在大爆炸之前,宇宙發生過什麼?
    大反彈(圖源:insidetheperimeter)反彈宇宙學科學家對於早期宇宙有一個很不錯的描繪,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和喜愛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很久以前的宇宙要比現在的宇宙小得多、熱得多且密度大得多。在138億年前的那場早期爆炸中,所有造就了我們的元素都是在十幾分鐘內形成的。
  • 困擾全人類的問題: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
    也就是說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可能還發生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當然,在物理學家決定拋棄大爆炸而採用大爆炸反彈周期之前,這些理論預測需要經受住觀測試驗的衝擊。科學家們對早期宇宙有一定的了解,這是我們所知道和喜愛的大爆炸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很久以前宇宙比現在小得多,熱得多,密度也大得多。在138億年前的那場早期的地獄中,所有構成我們的元素都是在十幾分鐘內形成的。
  • 宇宙起源於宇宙大爆炸,無窮小的奇點為何會爆炸出如此浩瀚的宇宙?
    隨後在上世紀60年代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以及氦元素豐度的確定讓科學家們更加確信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應該是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宇宙最初的時候只是一個能量奇點,一般理論認為這個奇點沒有空間,宇宙半徑尺寸趨近於零,但它卻被科學家們認為集合了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被看作是一個密度無限大,熱量無限大,溫度無限高,壓力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一個「點」。
  • 宇宙中氧元素豐度為何排第三位?
    眾所周知,大爆炸「big bang」炸出了氫、氦和極少的鋰。38萬年後,宇宙中開始發出縷縷星光,在這之後,製造更高級元素的工廠是恆星!此外,在二代、三代超級大恆星的內部,由於質量足夠大,溫度足夠高,加上已有一些重元素,因此也可能會發生一些生成「超鐵元素」的核反應,這被稱為「S-過程」(慢過程)。從名字就知道這種核反應是極其緩慢的,而且最高也只能生成到82號元素——鉛。宇宙中,這些重元素的豐度顯然不可能太高,就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範圍內了。
  • 毫不起眼的氘元素,緣何成為構建宇宙大爆炸模型的重要基石?
    廣義相對論可以被應用於整個宇宙,而愛因斯坦的方程則可以簡化為宇宙學中最有用的一個方程——弗裡德曼方程,它是大爆炸模型的基礎。但是大爆炸模型並不是完全依賴於廣義相對論,它同時也依賴於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而標準模型可以讓我們計算核聚變反應發生時質子與中子的比例,所以大爆炸模型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它可以預測宇宙中不同元素的豐度。
  • 宇宙大爆炸模型正確的概率有多大?
    就其本身而言,這一觀察結果就提供了許多可能的解釋,包括:光會疲勞,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失去能量,宇宙在振蕩,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收縮和膨脹,而我們只是正好處在膨脹的階段,宇宙常數,比如光速,或者引力常數,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宇宙穩定而均勻地膨脹,並隨著膨脹而產生新的物質宇宙在快速旋轉,而遠離我們的星系有很大的、無法觀察到的平移運動。
  • 新哈勃常數測量,讓宇宙膨脹率又多一層迷霧!到底哪個是準確的?
    這一修正後的測量結果來自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成為天體物理學中一個備受爭議問題的核心。這個問題可能會導致對宇宙基本性質的新解釋。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宇宙正在膨脹,這意味著宇宙中星系之間的距離每秒鐘都在變得越來越大。但是,空間究竟在以多快的速度擴張,這一被稱為哈勃常數的數值,仍然難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