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的診療過程中,給病人供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怎樣保證患者有足夠的氧氣?醫護人員又做了哪些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協和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被定為首批發熱患者定點診療醫院,住院病人當中,大多數病人症狀明顯,需要吸氧。病區中心氧壓過低、氧量不足是最為棘手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把鋼瓶推到病床旁邊,在高流量的情況下給他(患者)扣一個面罩,如果是無創呼吸機我們就給他一個鼻導管,增加他氧氣的供應量。總的來說就是應急的辦法,採取措施增加供氧量,部分緩解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現有條件下,援助醫療單位四川華西醫院羅鳳鳴教授創造性地提出用「傳統高流量+面罩鋼瓶供氧」來提高病人氧合,雖然辦法很土,但是患者症狀有所改善。
短期供氧壓力得以緩解,病人的心裡可以鬆了口氣。可每天200斤的氧氣鋼瓶可累壞了醫護人員。「這個氧氣罐的搬運確實增加了我們很多很多的工作量,我們大部分是女生,拿不動這些東西。(不過)我們的目的是讓病人有呼吸支撐。在這方面我們不會讓他出現因沒有氧氣而出現的一些情況。」四川援助武漢醫療隊的護士母芳表示,搬運氧氣鋼瓶,就是在為病人搶時間。
為了幫醫護工作人員減輕負擔,院方決定建設大型氧氣儲氣罐,以保證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用氧需求。在基建專班和雷神山項目工程隊的努力下,醫院氧氣儲氣罐項目比原計劃提前6天完成。改良後的供氧系統可以將氧氣輸送到每一為患者床頭。協和武漢紅十字會醫院器械科的張建告訴記者:「儲蓄罐有幾個好處。第一儲氧量比較大,他是小鋼瓶的2100倍,第二個是壓力穩定,儲蓄罐裡面是液態氧,經過汽化器把氧氣送到主管道,再由主管道到各個病房。」
氧氣問題解決了,對於醫護人員來說可以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在病患的救治工作中。他們說:「啟用了這個液態氧,我們醫護人員現在信心滿滿,有了這個我們就再也不用把很多時間用來搬鋼瓶了,這是生命的保障。」
(湖北之聲記者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