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四千萬年前,有跡象證明家豬可能來自歐洲和亞洲。在被人們發現的化石中證明有像野豬一樣的動物穿梭於森林和沼澤中。野豬最早是在中國被馴化,我國養豬的歷史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那野豬跟家養的豬有什麼不一樣呢?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野豬吧!
野豬[yě zhū]
學名:Sus scrofa
英文名稱:Wild(英[wald]美[wald])pig(英[pg]美[pg])
野豬屬哺乳綱,偶蹄目,豬科,豬屬,又稱山豬。體形似家豬,但臉部較長,吻部較尖。四肢短,尾巴細長。雄性有發達的犬齒,呈獠牙狀。體色變異較大,一般是棕黑色或棕褐色,也有土黃色;腹面較背面毛色淡。體重140-200kg,體長100-120cm。
主要棲息於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也出沒於林緣耕地。雜食,取食植物枝條、蕨類、某些植物的種子,也吃一些農作物和動物性食物。1-1.5歲性成熟,秋末發情交配。翌年4月產4-6仔。幼豬的毛色為淺棕色,有黑褐色條紋。
野豬廣泛分布於中國;國外見於亞、歐、北非大部地區。中國共有六個亞種(1)華北亞種,分布於山西、河北、河南、陝西、湖北、安徽、四川、甘肅。(2)東北亞種,分布於遼寧、吉林、黑龍江。(3)華南亞種,分布於華南、華東、西南地區。(4)中亞亞種,分布於新疆。(5)蒙古亞種,分布於內蒙。(6)合灣亞種,分布於臺灣。
野豬適應於叢林生活,奔跑迅速,也會遊泳,在最難通行的有刺灌木叢中也能開闢道路直衝過去。一般過著群居生活,常常是2-3頭,最多可達10頭為一群。通常由老的雌豬和它的後代組成,而老的雄豬常離群過獨居生活。它們通常在夜間活動,白天多躺在窩中或隱蔽在樹木和灌木叢中休息。在寒冷的冬季,大多數的活動時間就會在白天了。大概是從早晨10點到夜間10點左右,寒冷的冬季它們會選擇在向陽坡的蕨草塘活動。而在炎熱的夏季,避免烈日下的高溫,它們會更多時候選擇在下午4點到次日早晨8點之間,在陰坡樹林內或山澗[jiàn]、溪水旁、沼澤地和潮溼的大樹下活動。
大家都知道飼養的豬性情還是比較溫順的,但是野豬性情兇猛,易受驚,受傷或受驚後更易發生攻擊行為。當受到威脅時,雄豬會用獠牙來保護自己,沒有獠牙的雌豬會用嘴咬對方。雖然並非致命的,但這樣的攻擊會導致嚴重創傷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受放射性汙染的野豬開始在日本北部肆虐,受到輻射後野豬體型粗壯,體長1.5-2米,體重90-200公斤,會破壞農地和高爾夫球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據悉,福島野豬數量近年來增加迅猛。野豬受到放射性汙染後,是否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還有待持續觀察。
在澳大利亞人眼中,野豬被視為幸運的象徵。而在雪梨的市中心,一座野豬造型的銅像噴泉常常引得遊人駐足。這隻渾身青銅色的野豬側臥在石臺上,水從它的口中流下,垂涎欲滴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人們相信,摸了這隻野豬銅像的鼻子就會交好運,現在小豬的鼻子已經被摸得金光閃閃。目前,野豬在我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等級: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