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野豬是一種備受爭議的動物,爭議的原因是它對莊稼和人有著極強的破壞力和殺傷力,而同時野豬又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不準捕殺。這也就導致了在「人豬大戰」時,人處於弱勢的一方。而且由於野豬食性雜,繁殖能力強,目前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野豬泛濫的態勢,因此,合理的保護和控制野豬的數量是勢在必行的。
由於野豬對人有很強的攻擊性,所以在野豬分布的地區,如果能夠及時的發現野豬窩或者野豬生活的痕跡,就能夠極大程度地避免野豬傷人的事情發生。那麼在野生環境下,野豬一般在什麼地方活動和棲息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從保護到泛濫的野豬究竟發生了什麼?
野豬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在世界範圍內除了澳洲、南美以及南極洲外,幾乎其他的大陸上都能看到野豬的蹤跡。在我國,曾經的野豬分布極廣,除了高原和沙漠地區沒有外,幾乎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由於野豬食性雜、破壞性強,因此在野豬遍布我國各地的時候,不免的就與人發生衝突。早在20世紀,在我國的農村地區還有一個被稱為「獵人」的職業,野豬目標較大,獵殺後收益頗豐,所以,曾經一度野豬成為了獵人主要的捕殺對象。因此,在整個的20世紀,我國的野豬數量是持續下降的。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我國在2000年就把野豬列入了《三有動物》之中,當時,據不完全統計,野豬的數量至少有幾萬頭。後來由於偷獵行為較多,野豬從許多省份直接滅絕,導致了野豬從「三有動物」被提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隨著野豬保護級別的提升以及當年的槍枝收繳,偷獵野豬的行為大大減少,這給了野豬喘息的機會。一頭成年的雌性野豬一年雖然只能生1-2胎,但是它的一胎平均就能生下8-12隻小野豬。在如此強大的繁殖能力下,野豬數量逐漸的開始回升。
在原本的生態中,野豬處於食物鏈的中段,在它的天敵中,豺狼虎豹都赫然在列,而這些動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野豬的數量。但是,豺狼虎豹這些動物因為人為對環境的破壞和捕殺,數量已經越來越少,尤其是老虎。在我國原本華南虎遍布全國,但是現在已經野外滅絕。因此,失去了天敵的制約,野豬的數量變得難以控制。最終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沒有的地方徹底沒有了,有的地方泛濫了。
因此,對於野豬的保護,我個人的看法是不能一刀切,而是根據地區野豬的密度展開定期的清理控制,不然在缺少天敵的當下,野豬的泛濫是無法阻止的。而且野豬經常出入人類居住地,對人的財物和自身安全是一大威脅。
野豬都在什麼地方活動?
在當下,野豬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三省、浙江、四川、雲南、貴州、廣東、福建等地區,野豬的棲息環境並不固定,無論是山地、叢林中都有它們的身影,不過相對來說它們更喜歡有山有水有樹林的地方,這是因為這樣的環境中食物較為充足,其次它們需要用一些大樹或者巖石來摩擦身體,而且野豬特別喜歡在泥裡打滾(去除寄生蟲的方式)。
野豬雖然是群居動物,但是雄性野豬在非發情期一般是離群獨居的,這一點與成年公象一樣,其他的雌性野豬有群居的習性,一般情況下,一個小的野豬群通常有2-5隻雌性野豬和若干只幼崽組成,一些大的野豬群成員可達20頭。
由於野豬大都有用樹木和巖石摩擦身體的習慣,而且野豬在夏季有脫毛的習性,所以在野豬的活動範圍內,我們最先發現的一定是野豬毛。其次,野豬有很強的領地意識,它們的領地範圍通常在8-12平方公裡左右,它們一般都會在這個區域內活動,在這個區域的中心位置就是野豬的棲息地,這裡通常會有大量的野豬糞便。
野豬雖然是挖洞高手,也有著一定的穴居性,但是除了冬季和繁殖期,野豬很少會在洞中,一般都會選擇領地的中心位置,簡單的製作一個窩(挖一個淺坑然後趴在裡面)。野豬洞一般都選在建在一些陡坡的中間位置或者有較多雜草覆蓋的位置,這樣方便它們即使地應對突發情況。而這些簡單的窩就隨便多了,不過,由於野豬是群居性的動物,所以一旦你發現多個這種淺窩,而且在附近發現一個「堆積如山」的小糞堆,那你就到了一個野豬群的中心位置了。這種方法比去找野豬洞要靠譜,畢竟野豬很少會待在洞中。
總結
之所以說一下野豬的習性和居住環境的特點是為了讓大家在野外能最大概率地避免與野豬相遇,畢竟「一豬二熊三老虎」就是根據三種動物對人的威脅和人相遇的機率排列的,而野豬能排在第一,可見其對人有著較強的攻擊性。而且一頭成年的野豬體重在150公斤以上,它們還有獠牙,並且奔跑速度還快,所以儘量避免與野豬發生正面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