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外灘以西》發布的第510篇文章
馬格南(Magnum Photos)是一家世界著名的新聞記實攝影圖片社。
Cyclists in the rain. Shanghai, China. 1993.
Magnum Photos
1993年的上海,已經不再是灰色服裝的天下,雨衣的顏色也五彩繽紛。1980年,馬格南圖片社籤約的第一位女攝影師伊芙·阿諾德(Eve Arnold)登上了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物,上海電視臺大院內,彩色電視信號發射塔(高度200米),拍攝下了1980年上海西區的歷史風貌情景。
連結點進去看看
Before & After
決定性瞬間
1946年馬格南在紐約MOMA成立
1952年布列松為新聞攝影指明了方向
加入馬格南有一個較為複雜和長期的考核過程。首先要向全體馬格南成員組成的評委會提交一份作品,如果半數投票通過,則可作為見習生開始工作。至少兩年後,再提交一份作品,需三分之一投票通過,再經過一次作品提交和投票,才可成為馬格南的正式成員,也就擁有了馬格南的股份。馬格南的成員人數是被嚴格控制的,累計不超過80人(摘自百度知道)。
以下大多數照片來自JSTOR,這是一個收集學術期刊的在線系統。
老外到上海後,城隍廟是必到的。英國女王、柯林頓總統,都去了湖心亭走走,綠波廊吃吃,城隍廟作為上海少見的明清代建築群,展現了摩登上海之外的一幅傳統的上海市井生活畫卷,一種與世無爭的老城廂裡悠閒愜意的生活狀態。
下圖,有點像今日農村集鎮的茶館,從前慢。
「晨煉」,也很有上海自己獨特的節奏和氣場,老外在外灘一帶拍攝了很多,下圖的抓拍到的動態感,非常太極風格。到中國來過的老外基本都會知道:
Tai Chi
Guy Le Querrec(born 1941 in Paris, France)
is a French photographer and filmmaker,
noted for his documentary images of jazz musicians.
He is a member of Magnum Photos.
我們能找到攝影師背景資料的,一併奉上,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攝影抓拍邏輯,作品也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Guy Le Querrec也是一位紀錄片導演,關注爵士動態,那麼,和平飯店內的老年爵士樂團一定會去拍攝的。
和平飯店老年爵士樂團一出場,算是改開的一個信號,傳遞出沉寂多年的城市夜生活和爵士樂在中國恢復,爵士樂曾被認為是靡靡之音。
1980年12月24號,這支樂隊在和平飯店八樓奏響了第一個音符(公號:上海新聞廣播).....
Guy Le Querrec的攝影理論對法國老鄉布列松稍微做了修正,他認為攝影存在一種模糊性,在機會面前,攝影是一種帶有模糊性的挑戰。「決定性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可看成是出發點和終結點,中間過程存在模糊性,不知道我理解攝影大師的意思對不對。布列松1952年的著作名稱法文為:Images à la sauvette = 英語裡的 images on the run + stolen images 意思,不學術了,看圖是正道。
Bruno BarbeyCHINA. 1980. CHINA. Shanghai.
A Chinese couple, in western rented clothes ,
poses for a wedding photo.
上圖是攝影師Bruno Barbey抓拍到的一對新人在拍攝結婚照片, 原來攝影師注意的是新人穿的是西式婚紗,報導中國改革開放,用了一個很小的切入點,高手。
Bruno Barbey有一本關於中國的攝影集比較有名的。他的攝影名言是:攝影是唯一夠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被理解的語言。攝影集的名字叫《中國1973年-2013年:從毛澤東時代到摩登新時代》。他的照片比較多,下面會多選一些的。
從1973年到2013年,法國攝影師Bruno Barbey拍攝到的上海你還熟悉嗎?中國式翹腿活絡筋脈,外國人很驚奇。
見見當年來中國攝影報導的帥哥。
他的攝影集的一個封面很有趣。上海人看到會覺得很親切,城隍廟豫園。
書的封面豎式排版,原圖橫構圖。
上圖跳躍到1990年代了,Martin Parr拍攝的。西藏中路的路邊上有大老闆在接聽「大哥大」,那時候的亮點。馬路上的計程車是「夏利」,鄔達克設計的沐恩堂背後沒什麼高樓大廈。題外話,我以前有個壞習慣,看到差頭牌照號碼讀出來不舒服的,都不招手的。Martin Parr(1952年-) 14歲時,就立志要當一位記實攝影師,要問為什麼這麼小就有宏圖大願,他祖父就是一位攝影師,哦,言傳身教。
Mads Nissen, 2007年,A man shows
a board displaying images of goods available,
as counterfeits, in a nearby backstreet shop.
這樣的畫面,以前的襄陽路市場外,很容易看到的。襄陽路市場關閉了N年,現在還會在路上看到拿這樣傳單的導購員,嘴裡會吐出幾個準確的外語單詞。Nissen 1979年出生在丹麥,並在哥本哈根讀完了新聞學科。他有instagram官網,也是北歐帥哥一枚。
Paul Lowe 1997年
Pedestrians pass a billboard written in English advertising
the site of a new shopping centre.
照片信息量大,Paul Lowe1963年出生於英國。
Paul Lowe1997.Morning rush hour for cyclists.
The newfound prosperity in the country has meant bicycles
giving way to cars. Here cyclists carry their bikes over
a pedestrian bridge in order to get over a highway
用了一點小技巧,慢門拍攝,自行車過天橋,對外國人來說不太可以理解。
A window cleaner suports a colleague below
while working on a skyscraper.
Known as 'spidermen' the cleaners
are mostly migrants from China's provinces
and are paid around GBP 200 per month
which is the average wage for urban areas.
過了十年,Mads Nissen 2007年又來到上海拍攝報導。標註一下:GBP 200 per month = 2000人民幣/月,當年英鎊按照1:10。
下面這位馬格南攝影師,大家會熟悉一些,日本攝影師Hiroji Kubota,1983年,久保田博二被馬格南圖片社吸納為正式成員。
1979年,久保田博二拍攝到的黃浦江上老式沙船滿帆航行過外灘萬國建築群。他的作品的名字也叫《中國》,攝影師要搞就要搞大專題。
久保田博二拍攝的外灘1983年國慶節市民觀燈人流,他出生於1939 年。
1961年,馬格南攝影師勒內·布裡(引者註:René Burri)、波特·格林(引者註:Burt Glinn)、艾略特·厄韋特(引者註:Elliott Erwitt)來東京訪問,在大學讀書的久保田博二因為出色的英語能力成為他們此次訪問的嚮導。之後,厄韋特還給了他一本布列松的書籍《決定性瞬間》,這本書以及之前他遇到的馬格南三人組,為久保田找到了職業方向。「那些人使我著迷,而且他們讓我有了成為攝影師的想法。」(引自《攝影之友》)
Burt Glinn的上海照片,René Burri的上海照片,Elliott Erwitt的上海照片都是經典之作。附帶說一句,反過來給翻成了中文的外國名字找回他們本來的英文名字,還是有點吃力的。
1996年國慶節,南京東路上的人流。
久保田博二1979年拍攝的上海街頭小景。Bruno Barbey這個法國帥哥的老照片再來一組,1980年的上海市井生活實況,看了很親切,電視機是奢侈品,看電視是很重要的夜間娛樂項目,大西洋來的人,姿三四郎等等;結婚挑選金戒指;女生燙個大波浪.....;還有老街區裡的彈疙路,前些時候,還專門帶北京來的客人走一走桃江路的彈疙路。
Elliott Erwitt1978年來上海,外灘一圈,還是太極拳。下圖,小學生上體育課,這些稚嫩的孩子現在都半百年紀了,找找看,自己在裡面嗎?
Elliott Erwitt,1928 年於巴黎出生,在 1939 年遷居到美國,從年輕的時候就愛上攝影。他在這個興趣上琢磨許久,並曾經到好萊塢的暗房工作過,為了更深入專業,也曾到洛杉磯城市學院學攝影。1948 年,Elliott Erwitt 搬到紐約的時候,他在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學習攝影,並在兩年後完成學業。在紐約期間,他還遇見了名攝影師 Robert Capa (引者註:馬格南的創始人之一,戰地攝影記者)和 Edward Steichen,1953 年加入了 Magnum Photos。
久保田博二崇拜的Burt Glinn 在上海拍攝的照片,1981年,太極拳,團體的。
上圖,Marc Riboud 1993年在上海抓拍到的一個有點怪誕的場景。
馬克·呂布鏡頭下的鞏俐。
連結點進去看看
馬克·呂布(1923年6月24日-2016年8月30日),法國攝影家,以來自東方的延伸報導而著稱:《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以及《In China》(維基百科)。馬克·呂布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從1957年起多次訪問中國。
Raymond Depardon 1985年在和平飯店拍攝到的一幅畫面,他大概是攝影和攝像都操作的,看工作照。
Bruno Barbey跑得很勤快,中國發展太快了,不記錄就來不及了,看照片,他已是老帥哥了。
布魯諾·巴貝,法國攝影師,曾任瑪格南圖片社全球主席,現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自1973年跟隨時任總統喬治·蓬皮杜訪華與中國結緣,布魯諾·巴貝多次走進中國,用鏡頭探索中國,是第一位用彩色膠片拍攝中國的瑪格南攝影師(360百科)。
Bruno Barbey(1973年,上海),知道民兵這個歷史名詞自然懂。
Bruno Barbey(1973年,上海),畫家其實也是個工匠,畫街頭海報更是。
Bruno Barbey (1980年,上海),攝影師覺得排隊一定是道理的,幾位排隊者的神態,有的警惕,有的放鬆。
Bruno Barbey(1980年,上海)拍攝到了崑曲大師俞振飛,那一年,俞振飛演劇60年,並與李薔華結婚,雙喜臨門,李帶過來的兒子叫關懷(關棟天),海派清口,和周立波的恩恩怨怨,了解一下。俞曾與言慧珠結婚,言的前夫是白雲。
連結點進去看看
Bruno Barbey(2012年,上海),角度有點不一樣。
壓軸出場的是Henri Cartier-Bresson,法國攝影師布列松。不用多介紹,著名照片很多。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後,他堅守著,有評論者寫了這樣一句話:他記錄了中國時代劇變的歷史瞬間。當時美國攝影記者福曼也在上海拍攝,他不是馬格南圖片社成員,他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研究員。路數還是有點不一樣的。
一個新時代開始,這兩個外國人正在討論什麼呢?
無論一幅攝影作品畫面多麼輝煌、技術多麼到位,如果它遠離了愛,遠離了對人類的理解,遠離了對人類命運的認知,那麼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布列松)。
Shanghai. Young film actresses lent
their aid to raise funds for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roops
after the arrival in Shanghai...
Henri Cartier-Bresson (France, 1908-2004)
China, circa 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