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August 22, 1908 Chanteloup-en-Brie, France– August 3, 2004 Montjustin, France)法國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攝影家,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布列松認為,攝影作品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每個攝影師都應深具尊嚴感,都應意識到:無論一幅攝影作品畫面多麼輝煌、技術多麼到位,如果它遠離了愛,遠離了對人類的理解,遠離了對人類命運的認知,那麼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布列松的立意是高遠的,但他選取的素材通常都是微小的。「在攝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為偉大的主題。」因而,他的相機對準的都是我們現實中可見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讓我們發現,在這習以為常中有美和感動。如果了解布列松的話,你會發現他所用的鏡頭主要都是50mm的標準鏡頭,其原因就是全畫幅下50mm的視野與人眼所見相同。秉承真實性與瞬間決定性的布列松,當然會去選擇最真實最自然的拍攝焦段了。而偶爾在拍風景的時候,他也會用長焦的鏡頭。
為了更近距離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經常將照相機隱蔽起來。他的拍攝理念富創造性,非常善於用鏡頭捕捉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畫面。他曾這樣描述自己對攝影的迷戀:「我整日在街頭尋找,隨時準備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將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記錄下來。"他用黑膠帶遮住照相機的閃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他堅持攝影師必須僅僅使用現有的光,不要在暗房裡剪輯,而更應該在"照相機"裡現場剪輯。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間,不僅是當下發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後整個過程中的一個波峰。他的作品集《決定性瞬間》成為無數攝影愛好者的教科書,"決定性瞬間"攝影理念也為廣大同行接受和效仿。最後,我們不得不說的是布列松與徠卡相機的關係。在眾多的攝影大師中,布列松是使用的照相器材最少的一位大師。
這與他秉承現實主義的風格有關,布列松不希望拍攝引人注意,他希望自己的拍攝不會打擾到被攝事物的發生和發展。其照片不依賴於專門的設備和技術,最純粹最自然是他所注重的。布列鬆通常使用35mm平視取景小型相機,使用50mmf2的鏡頭拍攝,拍攝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實為宗旨。他從不使用閃光燈等附加光源。當光線不足時,他寧可使用高速膠片。他總是力圖最大限度減少主觀性,把客觀存在的瞬間展現給人們。
布列松的作品,每一幅都可以成為一個歷史的凝固點。因為其所在年代的關係,布列松的新聞攝影作品非常具有歷史感,可以從照片上看到一個時期的烙印。無論是人,是物,還是別的什麼,他視角的延展性可以讓你看到更多的信息。<男孩> (1958)就體現了這種風格。它的題材並不重大,卻是布列松的一幅膾炙人口的名作。一個男孩的兩隻手裡,各抱一個大酒瓶,躊躇滿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照片中的人物,情緒十分自然真實,顯示出布列松熟練的抓拍功夫。
在布列松之前,攝影更多的是作為一門技術在發展,而布列松使攝影藝術成為自覺。任何大師都是可以被超越的,但有些人卻是永遠無法被忽略,布列松便是其一,甚至有些流派是通過批判他而形成的。但贊同他也好,不贊同他也罷,有一點無可否認:布列松以自己的職業尊嚴感借給了世人一雙慧眼,讓人們在自己身邊發現了從前不曾發現的美,而真正的美與尊嚴,無需闡釋。
龐德於1885出生於美國的愛達荷,通過菲諾羅沙(Fenollosa)接觸到中國與日本古典詩歌。他在歐洲生活了很長時間,1917年在英國編輯LittleReiview,後來移居義大利。二戰期間他公開支持法西斯主義,用英語對美國廣播法西斯宣傳材料。1945年戰爭結束後,他被美軍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審。後因醫生證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羅斯特等名人的奔走,他於1946年被關入華盛頓的精神病院。在這期間。波林根-國會圖書館的詩歌獎評選委員會還是決定把獎授給他。1958年,在許多他曾經幫助過的詩人作家的活動之下,龐德結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監禁,重返義大利居於威尼斯,直至1972年去世。這張照片即攝於他去世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