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79級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澤金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從一名助教成長為教授、工程院院士,從基層研究室副主任成長為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少將,劉澤金院士始終秉持一顆"科技報國"的初心,為國家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期推送,帶你領略劉澤金院士的風採!
劉澤金(1963.10.21-),雷射技術專家,山東省無棣縣人。198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雷射專業,1997年獲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軍用光學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央軍委科技委某領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我國強雷射工程領域學術帶頭人之一,長期從事強雷射系統和技術研究,為我國強雷射工程發展作出了系統性、開拓性的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軍隊和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發明專利授權11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150餘篇。
劉澤金於1979年考入山東大學雷射專業,從此奠定了與雷射的不解之緣。1983年,懷揣著母校的教誨和囑託,劉澤金畢業了,帶著山大基因,參軍入伍到國防科技大學工作。
劉澤金32歲時,遇到了一個足以改變人生道路的重要選擇,擺在他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條路是出國深造;第二條路是去搞技術開發,下海賺錢;第三條路是跟著老師搞科研,當時劉澤金的導師是我國高能雷射技術項目總體負責人和專家組組長。思慮再三,劉澤金決定跟著老師搞科研,立下了協助老師把我國高能雷射武器搞出來的雄心壯志。經過十五年的努力,他們終於獲得了成功。
劉澤金院士在山東大學2018年研究生畢業典禮上分享成長故事
2010年後,劉澤金負責的高能雷射研究項目走到了國際最前沿,可謂前無古人。當時劉澤金被總部任命為項目總設計師,行政總指揮,帶領來自全國四個部門、十多家研究單位的數百名科技工作者聯合攻關。起初,劉澤金提出的總體技術方案普遍被大家認為指標太高,難以實現,但指標了又滿足不了作戰要求。劉澤金還記得一次在長沙開會時的場景:
"有一次我們在長沙開會,討論進行不下去了,一派人認為這個目標太難,做不到,美國都沒做到,中國人做得到嗎?沒辦法了,我也沒招了,去了4位院士,我說休會,咱們去井岡山。長沙離井岡山不遠,到革命聖地之後,大家思考很多,收穫很大,一是體會到我們的革命前輩,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尚能堅持革命至死不渝,直至成功。二是,黃洋界上的一發炮彈,就此改變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因為僅有的那發炮彈打中了敵人的指揮所,把敵人嚇跑了。毛主席寫過一首詞,詞裡有一句話叫'黃洋界上炮聲隆'。那是多麼大的一場戰役,當時紅軍只有三發迫擊炮的炮彈,一發打偏了,一發是啞彈,最後一發打到了敵人的指揮所。如果不是那發炮彈,敵軍衝上來對紅軍就是滅頂之災,我說那一發炮彈改變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可見,只要堅持,就一定會有奇蹟,無論是革命,還是做科研,都是這個道理。"
苦心人,天不負,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劉澤金和項目成員通過大量實驗,發現了很多新現象,認識了很多新規律,從而發明了新技術,解決了許多過去認為無法解決的難題,又一次獲得了成功。
為劉澤金頒發院士證書
劉澤金至今仍感謝母校的培養,在山東大學2018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他表示,要常懷"寸心報得三春暉"的感恩之情。山東大學坐落在齊魯大地,儒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對普通人來說,"忠"和"孝"特別重要,其中孝也可以延伸為一種感恩。
劉澤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科研上刻苦拼搏的劉澤金,在生活中其實是一個十分尊師重道的人。2008年,劉澤金負責的項目取得了重要成果,有望申報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當時他是項目負責人,項目總設計師兼常務副總指揮,按理說排名第一沒問題,但念及老師多年來打下的基礎和對自己的指導,劉澤金堅持把導師趙伊君院士排第一。劉澤金回憶道:"老師風格也很高,他說他已經是院士了,要這個獎也沒多少意義。但我始終堅持讓老師排第一,因為老人家之前沒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機會了。後來,我們果真評上了一等獎,老師排名第一,我排名第二,這件事在老前輩中間被傳為佳話,學生很孝順,我評選院士時還加了不少分。"
從山東大學畢業已有30餘年,期間劉澤金經歷了無數成功與失敗,逆境與順境,他也得到了一個重要的人生體會,那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而無論何時何地,劉澤金院士都一直保持著那份赤子丹心,堅定地走在科技報國的路上。
歡迎關注"山東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第一時間獲取關於山大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山大視點官微、山大視點、中國工程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