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講的是地球世界在知道外太空中確實存在其他的智慧文明,而且該文明正派出了一支艦隊浩浩蕩蕩的向地球方向奔襲而來。
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地球人類為了存續,想盡各種辦法和策略進行防禦反擊,其中最有效果的便是面壁計劃。而最後一個面壁者羅輯,成功威懾住三體。
就這樣,暫緩了三體艦隊的攻擊方向,同時利用寶貴的五年時間裡,建立了引力波天線。
在《三體3死神永生》中將控制引力波天線的稱呼為執劍人。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威懾失敗後的反擊操作以及進行威懾,最終目的是保持兩個世界的戰略平衡。
也由此,人們對威懾本身進行了深入思考,很快發現一個事實:如果黑暗森林威懾的控制權在人類的大群體手中,威懾度幾乎為零。
原因是人類集體在威懾失敗後,難以做下決定。一方面是眾說紛紜,爭執不休,等有了結論,水滴已經完成摧毀任務了;一方面是集體智慧是有一定水平和規律可查和可預測性,基於道德和價值觀底線,相當有可能不會毀掉自身世界。那就失去了威懾作用。
相反,如果執劍按鈕在個體手中。他的思維不可見、反應無法預測。倘若在威懾失敗時,他個人的利益與人類整體利益未必契合,很有可能會同歸於盡。
所以,只有個體擔任執劍人,才能讓三體世界無法捉摸住他到底會不會按下按鈕。這樣的思慮猶豫,讓三體人不敢冒險,才能達到威懾對弈平衡。
聯合國和太陽系艦隊意識到這一點,便在第一時間將威懾控制權交還給羅輯,用文中的比喻來說就是「像扔出一塊滾燙的鐵」。
從收回到交還控制權,前後只有十八個小時的時間,但這段時間已足夠水滴摧毀環繞太陽的核彈鏈以阻止人類進行坐標廣播,而三體沒有行動。這被認為是三體世界在這場戰爭中的最大失誤。
細心一看,認為是最大失誤,其實這是人類方面自己的觀點:水滴到地球僅僅需要十分鐘,而長達十八個小時裡,三體沒有分析出集體對於威懾度的把握,沒有行動,錯失最佳良機。
具備上帝視角的讀者在看到後續劇情發展,定然會覺得這點小細節無足掛齒,然而作者劉慈欣用人類立場來說出,這是在這場戰爭中的最大失誤,遠比沒有消滅頓悟黑暗森林法則之前的羅輯更嚴重。
那麼回歸到當時的劇情來看,這是不是三體世界的失誤呢?
首先,先看當時的地球環境。
羅輯面壁中完成詭計,在太陽油膜上建造了核彈鏈,威脅三體暫停進攻趨勢,以一種魚死網破、同歸於盡的決然讓三體屈服了。從此建立了威懾。
地球人類從絕望中甦醒,從墮落中回歸文明,迅速建立了引力波天線。在這幾年裡,羅輯與莊顏一方面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一方面又掌握著兩個世界的生死。
末日危機雖然短暫散去,但是陰霾與傷痛讓地球人類意識到了自己的脆弱與無知。此時大部分的人們心裡對絕望有多深刻,對三體就有多仇恨。
也就是說,人類集體意識是屬於那種:我已經死過一次了,你再逼我,那就一起死吧。誰怕誰。
那麼,威懾裝置是在集體還是個體上,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無路可退的局面,便是拉三體一起陪葬。所以,當時對威懾體系的深入研究,意識到威懾度的高低,後知後覺的後怕,是人類的一種杞人憂天。
認定是三體世界在這場戰爭中的最大失誤,又再一次表現了人類的傲慢。所謂神,並不是全知全能全勝,也會有失誤,也會有失敗,從這個角度增強了人類的自信心。
其次,再看三體的應對。
面對羅輯以死相逼,三體妥協了。艦隊大部分朝著天狼星方向飛行,十個水滴僅留下四個水滴作為威懾平衡力,其餘六個水滴追趕艦隊而去。
要知道,三體艦隊的航線偏離太陽系的任何方向都是死路,生態循環系統維持不到尋找下一個坐標。
按羅輯的要求是,三體要將技術傳輸給地球,讓地球技術發展,也許日後還能以德報怨救一下進入荒涼太空的三體艦隊。
對此變故,三體世界總結了經驗「我們還是失敗在計謀上。」這句話也讓地球世界吃了一顆定心丸,在觀測到三體艦隊確實轉向後,相信在當下短暫的時間裡,三體比較大的可能性不會發起襲擊。
於是,基於威懾對弈理論,在威懾控制權掌握在集體意識的18個小時中,三體世界出現了最大失誤。然而,真相併非如此。
三體世界並非失誤,而是深思熟慮。
假設在這個時間段裡,水滴無視威懾而進攻地球,那就會有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如前文所說的,地球人在絕望中發出引力波廣播,將兩個文明都暴露在宇宙中;二是地球人放棄反抗,水滴順利摧毀引力波,三體艦隊再次轉向地球而來。
三體自然不希望出現第一個結果,畢竟三體艦隊還未找到下一個可停留的星球,而三體母星依舊遭受著環境的危害,此時行動過於冒險。
而第二個結果,對於三體而言,達成既定目標的時限就不是當務之急了。用高風險的行動來得到唾手可得的結果,成本也太高了,不明智。
因此,這不是三體的失誤,而是主不在乎。
智子全面觀察地球,獲知地球的一切信息,而地球對於三體卻知之甚少,而且是三體想給你看到的,就給你看。從戰術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就是要給地球人一種刻板印象:三體思維透明,不會說謊,不擅計謀。
事實上,三體說謊了,留下了六個水滴,潛伏在警戒圈外圍。也就是說,地球建造的有限的幾臺引力波廣播裝置,都是在水滴的狙擊瞄準鏡中。
再來看看三體母星在做什麼?
從後文的劇情可以看出,在這個階段的三體技術從勻速發展到爆炸性發展。地球人推測是在威懾紀元開始。也就可以說,在技術爆炸之前,經歷著文藝復興。
確切的說,從智子到達地球開始,將地球的信息實時傳輸到三體世界,不同文明的思想對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再加上捕獲的雲天明腦袋,一個受過祖國高等教育的知識U盤和人體生物標本的分析。此後幾十年裡,三體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明顯的兩點就在於:
一是三體人對地球人會隱瞞說謊,簡單的說,三體人思維透明,這僅僅是在三體人對三體人之間,而對地球,是通過智子來表達思想的。用地球的語言來說,你不知道電腦屏幕後面的是人還是狗在敲鍵盤。
二是曲率引擎驅動在實驗中。從文中後續有提到,三體星系中出現了一抹微小黑霧。也就是說,光速飛船的建造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此時,對於三體而言,就是等待成規模的光速飛船建造完畢。屆時,不僅能夠拯救能源貧乏的第一艦隊,也可以順勢佔領地球。
在這個策略之下,別說18個小時威懾控制權交接,就算給18年讓地球從對弈學中領悟到威懾度分析的結果也無所謂。
再講到後來,地球現有科技都能觀測到三體有曲率的痕跡,更別說高等文明只要細心一看就可以發現坐標。對三體而言,無論是三體星系還是太陽星系,都將暴露,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那麼,三體繼續向太陽系出發的原因只能是選擇最近的恆星系,補充能源,向浩瀚宇宙找尋新的棲身之處。
三體第二艦隊在程心擔任執劍人之前五年就出發了,也就是說,不管地球人選擇是集體還是個體來掌握威懾控制權,都不影響三體的決策。
通過技術輸出、文化反射、智子運作程心當執劍人等策略,都屬於三體世界的戰術。最終目的不在於將地球作為殖民地,而在於讓地球準備好資源供三體艦隊在有限的時間裡補充好能源。
而後的移民政策更加說明了這點。給予地球人自留地,自生自滅,自相殘殺。其餘生存空間和能源,不再浪費,留著第二艦隊到達收割。
三體就不怕威懾失敗,地球人發出廣播嗎?
認真閱讀原文的話,就可以知道三體安排了三個水滴長期以太陽為背景,藉助凌日幹擾掩護自己。也就是說,水滴到達地球需要十分鐘,但是水滴要是直接封鎖太陽,估計不用兩分鐘。
另一方面,其他水滴摧毀引力波發射臺的時間要低於人類的反應時間,所以上述的技術輸出、更換執劍人等策略就得起到麻痺地球人的目的,在溫室的花朵,始終不敢面向陽光。
這裡還有一個風險,如果麻痺作用失效,羅輯不肯交出威懾控制權,那就有可能變成兩敗俱傷。規避這個風險的保守做法就是給與地球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從羅輯手中拿回控制權。事實證明,三體成功了,摸透了人性。
綜上分析,威懾控制權交接的十八小時,並不是三體的失誤,而是有意為之的戰術策略。
#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