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智利的拉西拉天文臺,利用MPG/ESO 2.2米望遠鏡上的寬視場成像儀拍攝了這幅美麗的圖片,這簇藍色的恆星是已知包含恆星最多的疏散星團之一——M11,又被稱為NGC 6705或野鴨星團。
M11是疏散星團,有時候這類星團又被稱為銀河系星團,距離我們約6000光年,位於盾牌座。它最早是由德國天文學家Gottfried Kirch於1681年在柏林天文臺發現的,它在那時候的望遠鏡中只不過是一個毛絨絨的光團。直至1733年,這個光團才被英格蘭神父William Derham分解為單個的恆星,隨後便被查爾斯·梅西耶在1764年收入了他那著名的目錄。
梅西耶是一位「彗星獵手」,他編寫這個目錄的動機是因為他經常被一些看起來像彗星但是恆久不動的雲霧狀天體——比如一些我們今天所知的星團、星系和星雲——所困擾。他想要有一個記錄以便防止再次對它們進行錯誤的觀測,並把它們與可能存在的新彗星混淆起來。這個特別的星團被標註為第11個這類天體——因此得名梅西耶11(M11)。
疏散星團通常存在於旋渦星系的旋臂,或不規則星系中密度大的區域內,這些地方產星活動仍然常見。M11是疏散星團中恆星密度最大,也是最為緊湊的星團之一。它寬約20光年,包含了將近3000顆恆星。疏散星團與球狀星團不同,後者的密度非常大,被引力緊緊束縛著,包含有數十萬的恆星,這些恆星的年齡都非常大,有一些幾乎接近於宇宙本身的年齡。
研究疏散星團是檢驗恆星演化理論的重要方法,因為這些恆星都是從同一個初始氣體塵埃雲中誕生的,因此彼此間都非常相像——它們的年齡、化學成份、與地球的距離都是相同的。但是,星團中恆星的質量各不相同,大質量恆星的氫燃料很快就會耗盡,因此它們的演化速度要遠遠高於低質量恆星。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就可以對同一個星團中處於不同演化階段的恆星進行直接的比較研究:比如,年齡為1千萬年、質量與太陽相等的恆星演化方式,與年齡相同但質量是其一半恆星的演化方式是否不同?在這個意義上,疏散星團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文「實驗室」。因為疏散星團中恆星間的束縛都非常鬆散,所以其中的個體非常容易在鄰近天體引力的影響下被彈出這個群體。由於NGC 6705已經至少存在了2.5億年,所以再過個幾百萬年,這群野鴨的隊形就再也難以保持,星團將分崩離析,其中的恆星也會合併到周圍的天體系統中。
來源:歐洲南方天文臺(E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