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獲獎,民謠粉卻引發了尷尬症雪崩

2021-01-14 網易財經

一年一度的「村上春樹傷心日」又如約而至,但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出人意料的頒給了鮑勃·迪倫,一個以搖滾民謠歌手、音樂人身份而被國人熟知的名字。結果瞬間把原本準備好「黑村上」的段子引領到了其他方向。

巧合的是,同一天另一個大新聞是宋冬野因吸毒被捕,於是刷屏最多的一個段子就是「同樣是玩民謠的,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但是打住,這裡有個巧妙的邏輯轉換,就是將鮑勃·迪倫和中國民謠歌手都歸類到了「民謠」這個標籤上,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無數公眾號和民謠粉狂呼的連諾貝爾都認同民謠了真的存在嗎?

這是一個快餐的年代,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需要科普,連莫言都不例外,更別說鮑勃·迪倫了。

中國人熱衷於邏輯學中的「同類誤判式狂歡」,比如巴薩贏了因為我是巴薩球迷所以我贏了,比如賈伯斯牛逼我是賣手機的我也牛逼,比如中國強大了我是中國人我也強大了。

但你以為的不一定是你以為的,真實的鮑勃·迪倫是一場要換六個演員才能詮釋的電影,他的勝利,不一定就是民謠或者大眾文化的勝利。

鮑勃·迪倫有很多標籤,其中最大的一個是「無標籤」

假如給美國音樂做個排名,那約翰·列儂之前恐怕只有鮑勃·迪倫和倫納德·科恩。但相比倫納德·科恩貫穿一生的頹廢和悲傷,鮑勃·迪倫卻是一個難以用標籤修飾的人。

他是反抗領袖,但從沒有一首歌真的高舉反抗大旗;他致力於搖滾,但抒情唱法是他的音樂特徵;他直接受益於金斯堡為代表的「垮掉一代文化」,但同時對莎士比亞、拜倫等古典主義文化推崇備至。

迪倫貌似是位平民歌者,但也是摘得學院桂冠最多的音樂人。

相比於某一個時代的記憶和某一種思潮的記憶,迪倫的音樂和文學特質都更具有簡單的特質,他是歌手、詞曲作家、詩人、小說家,樂評人和影視從業者,但他只鮮有結構鮮明的代言某種風格和思想的時候,只是始終在堅持表達和創作。

用崔健的話說,「鮑勃·迪倫越是不代表誰,他的影響越大,那些總是想代表時代的人,越無法獲得持續性的影響」。

而低調和不站隊在數十年的堅持和優質內容作品出產之後,反而形成了迪倫最大的一種風格——無標籤。

所以真正認同迪倫價值的人,恐怕很難把他劃到某種群體性和思潮性勝利裡,甚至很難感覺他摘下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麼驚人。

復活的吟遊詩人,傳統和Dylanoloy

迪倫相比於「頹廢一代」影響下的大部分美國音樂人有個顯著的不同,就是對文學、學院派、獎項等等看起來高高在上的東西並不排斥,甚至親近。

2008年,普利茲文學獎就因迪倫「對美國文化產生的深刻影響及創作中的非凡詩性力量」授予他特別榮譽獎。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流行歌手獲得普利茲特別獎,其爆炸意義絕不下於今天的諾貝爾。

而如果從相對保守的文學視角來看,到底迪倫最突出的貢獻何在呢?

世界學術與文學批評界的普遍共識上,迪倫身上復興了現代主義之前的歐洲吟遊詩人傳統。他以人生、境遇、看問題視覺為詩或者為歌,很少摻雜對現代主義的認同和反置。

了解歐美文學的朋友應該知道這是很難的,迪倫在世界文學轟然駛向結構和碎片化的時候冷靜的將他向後推了一步,由此誕生了美國流行文化中很多獨特的文學氣質。

所以迪倫絕不只是個歌手,更加是一個具有文學史地位的詩人和思想者,就這一點來看,他與其它任何國度的任何一位搖滾和民謠歌手都大相逕庭。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從美國高等學府中就開始了對迪倫和迪倫現象的研究,至90年代傳播到世界並確立了多重學術共識和衍生理論,這門學科被命名為Dylanoloy——迪倫學。

這樣的價值和象牙塔地位是任何其它流行音樂標籤者都無法比擬的,坊間流傳迪倫陪跑了若干年諾獎,甚至2006年一度接近奪獎,絕不是沒有道理。

認同的是個體意志,不是文化斷層

迪倫得獎後,我看到了兩種聲音,一說流行文化和民謠搖滾終於得到了世界級認同,二說諾獎變得諂媚而無恥,開始討好大眾文化。

但是不是可能有第三種解釋呢?就是諾獎依舊在追尋某種認定標準,按照自我價值觀尋找獲獎者?

事實上,近十年來的諾貝爾文學獎產生的最顯著變化就是不斷尋找傳統歐美主流文學之外的文化代表。最終認定的作家、詩人無一例外都在某種程度上改寫了各自文化群落的文學生態,但又在其它語境裡是相對陌生的。比如迪倫之於美國當代詩歌,比如莫言之於中國當代小說。

或許大部分人已經忘記了,去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是白俄羅斯記者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西耶維奇,她所憑藉的是在傳記文學這個類目裡的成就。

或許我們應該看到這樣一個現實:諾貝爾文學獎發展到今天,更中意的是在亞語境中作出改變的個人,而不是這種亞語境本身是什麼。

中國網際網路的輿論場中,太熱愛關注這個作家的國籍、背後的文化種類,甚至政治選擇,甚至還有人把村上春樹不得獎和中日關係扯到一起。但同時,我們又太少關注作家本身,關注ta的作品、技巧、風格變遷和堅硬的一生。

這一天是迪倫一個人的勝利,僅此而已。

結束語

很推薦大家去看看鮑勃·迪倫的音樂傳記影片《I m not here》,無論之前是否看過,再看一次總歸有很多感慨。這比跟風捧迪倫或者跟風黑迪倫,都來的有意義一些。

最後,再貢獻一個八卦:鮑勃·迪倫的前女友瓊·貝茲在和鮑勃分手後曾交往過另外一個男友,後者被認為是因為瓊與自己的偶像鮑勃交往過才猛烈追求她。這個人,就是蘋果教主賈伯斯!

更多一手資訊,關注鈦媒體微信號:鈦媒體(ID:taimeiti)

鈦媒體微信二維碼

相關焦點

  • 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詩人
    鮑勃·迪倫的獲獎創造了歷史,如同當年邱吉爾以二戰回憶錄、羅素以哲學著作獲獎一樣。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顧悅得知鮑勃·迪倫獲獎後非常激動。他既是美國文學的研究者,也是一名民謠音樂人。他第一時間在微博裡發了一句「民謠正式被嚴肅文學界認可!」「一開始得知消息我是挺意外的,但其實多年來迪倫一直是諾獎的熱門人選,和村上很相似。只是少有人真覺得他會當選。」
  • 2017年過了四分一,鮑勃·迪倫終於要去領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圖自:)Rolling Stone那鮑勃·迪倫還能拿到約 90 萬美元的諾貝爾獎金嗎?根據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的規定,如果獲獎者沒有在今 年 6 月 10 日之前發表獲獎演說,獎金將被組委會沒收。迪倫也表示他當場不會發表獲獎演說,但之後再給瑞典皇家學院補寄一盤演說的錄影帶。
  • 2016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美國人鮑勃·迪倫獲獎—新聞—科學網
    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
  • 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學院13日宣布,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獲得2016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其「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現年75歲的迪倫是首個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曲創作人。他將獲得800萬瑞典克朗獎金。據悉,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
  • 諾貝爾獎頒獎了,鮑勃·迪倫因為有其他安排,果然沒有去……
    最終,鮑勃·迪倫還是沒有親自去領獎……大家都知道,瑞典文學院(Svenska Akademien)將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美國傳奇搖滾和民謠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對於去不去領獎,一度是個迷……帶大家回顧一下這個事情的經過: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傳奇搖滾和民謠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
  • 鮑勃·迪倫的逃離與回望
    ◎餘木勻展覽: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展期:2020.7.25-10.18地點:今日美術館二號館在特立獨行這點上,鮑勃·迪倫一直備受爭議。出生於明尼蘇達州德盧斯,本名為羅伯特·愛倫·齊默曼,在明尼蘇達大學求學時給自己改名鮑勃·迪倫,和朋友一起在學校附近的咖啡館裡演出。之後來到紐約,混跡在格林威治村的前衛青年之間,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現,開啟自己的演藝生涯,鮑勃·迪倫的人生軌跡無法複製。
  • 2016諾貝爾獎得主及獲獎原因一覽
    2016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於10月3日起陸續舉行10月13日揭曉了最後一位得主鮑勃·迪倫今日已正式落下帷幕
  • 現場|光譜之間,看鮑勃·迪倫的燦爛色彩與金屬光澤
    」鮑勃·迪倫(Bob Dylan)說。七十八歲的美國搖滾歌手、藝術家鮑勃·迪倫今年7月結束了在歐洲的三十八場巡演,9月27日,鮑勃·迪倫(Bob Dylan)迄今為止全球最具規模的藝術巡展——「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首站來到了上海。
  • 社交尷尬症pdf電子書下載
    心理學家和人際關係專家泰·田代博士深諳尷尬為何物,《社交尷尬症》《社交尷尬症》追溯了尷尬的先天與後天起因,思考了尷尬者看待世界的方式,傳遞了一個違反直覺卻頗受歡迎的信息:這種讓人社交尷尬的特質如果善加引導,會成為人們取得非凡成就的力量。 感謝《生活大爆炸》這樣的節目,在裡面,社交尷尬者也顯得酷極了。
  • 78歲鮑勃·迪倫發17分鐘新歌,他想跟世界說些什麼?
    隨著疫情奪走了眾多名人的生命之際,有媒體也隨之關心起這位因歌詞而獲獎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否安全。而出人意料的是,鮑勃·迪倫在社交網站上發布了新歌《Murder Most Foul》。這首新歌被外媒稱為「史詩級的散文詩」,由於歌詞存在大量歷史故事的文獻式引用,引發了歐美媒體、粉絲和學人們的歷史考據熱潮。
  • 普立茲獎獲獎作品《雪崩》為什麼引起新聞界震動【3】
    陳力丹:中國的傳統媒體能從《雪崩》的成功中獲得什麼? 在網絡新媒體的衝擊下,傳統媒體如何應對已是現在的熱門話題。歷史上新的媒介形態衝擊原有媒介形態的事情已經很多了,但是這一回不是一些媒介形態是否替代另一些媒介形態的問題,而是不同媒介形態的有機融合。
  • 死亡之舞——雪崩
    但對於滑雪者和登山者來說,這個詞一定是不陌生的,無論你要參與哪些雪上項目,強烈建議你學習雪崩的相關知識,或許這些知識可以在關鍵時刻救你一命。而事實上大部分陷入雪崩的人都是在不穩定的雪坡的上方或下方引發滑坡,一些典型的雪崩受害者在於他們的運動技能非常熟練,而對於處理雪崩的方面幾乎沒有知識或者是技能。
  • 你可能看不懂鮑勃·迪倫的「天書」,也搞不定這枚狼蛛書籤!
    繼《尤利西斯》《百年孤獨》之後,鮑勃·迪倫唯一實驗文本《狼蛛》成為又一本進入華語世界的超現實主義天書。  《狼蛛》的語言既是粗糲狂亂的,又隱約顯露出鋒利的文學野心。比起「易讀文本」,《狼蛛》更是「可寫文本」的瘋狂遊戲。《狼蛛》是一種文學推翻一種文學的話語權的暴烈行動,它是徹頭徹尾的顛覆分子。
  • 遇見你真好插曲片尾曲介紹 常石磊編曲民謠引發共鳴
    這幾首民謠你都知道嗎?     電影遇見你真好內藏三首歌,命中注定遇見你,遇見你真好和斑馬斑馬每個人心裡有自己的斑馬。演員們集體的說唱,不僅盡顯青春片的氣息,也讓故事引發更多共鳴。    遇見你真好插曲1:斑馬斑馬——宋冬野    《斑馬,斑馬》是宋冬野演唱的歌曲,由宋冬野作詞作曲。
  • 北極圈群島氣溫高 可能引發雪崩滑坡
    氣溫升高可能導致支撐建築物、道路和機場的凍土解凍,並引發更多雪崩和滑坡現象,同時,氣候變暖也會對北極熊和海豹等北極野生生物構成威脅。(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