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鮑勃·迪倫還是沒有親自去領獎……
大家都知道,瑞典文學院(Svenska Akademien)將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美國傳奇搖滾和民謠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
大家也都知道,當世界都在談論他獲獎的事情時,老爺子竟然完全沉浸在巡演中,沒有給出任何回應。對於去不去領獎,一度是個迷……
帶大家回顧一下這個事情的經過:
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傳奇搖滾和民謠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
之後,瑞典學院多次聯繫迪倫,但一直聯繫不上。沒辦法,瑞典學院只好放棄聯繫。
對於此事,媒體調侃個不停。《赫芬頓郵報》的大標題:「連諾貝爾獎都不能讓鮑勃迪倫接電話。」Esquire雜誌說:「迪倫不理他的諾貝爾獎。」CNN則寫道:「鮑勃·迪倫,瑞典學院只想讓你感受到他們的愛。」
鮑勃·迪倫的官方網站在10月21日將其獲得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相關信息移除。
瑞典學院也是超級無奈。文學院秘書薩拉·達尼烏斯在博客上說:「如果迪倫能在12月來斯德哥爾摩將很妙,但如果他不想來,就隨他吧……諾貝爾獎是為表彰他們的成就,而非誘惑他們來斯德哥爾摩。」
據美聯社報導,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在接受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採訪時表示,如果可能的話,他想參加12月份的諾貝爾獎頒獎禮,「if it's at all possible」。
瑞典學院稱,他們收到了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的來信,在信中,迪倫表示對獲獎感到「非常榮幸」,但因為有其他安排,無法參加諾獎頒獎禮。不過,迪倫已經向瑞典學院提交了他的致辭,將由別人代讀。另外,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 會在典禮上演唱迪倫的代表作《大雨將至》(「A Hard Rain’s a Gonna Fall」)。
然後,就是大家都看到的,迪倫果然說話算數,沒有親自來領獎……
在12月10日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和晚宴上,美國駐瑞典大使代鮑勃·迪倫朗讀了他的致辭感言。
感言裡,鮑勃·迪倫調侃道:「如果有人告訴我,我有那麼一絲希望獲得諾獎,那我會認為這跟我能站在月球上的概率是差不多的。」
他表示正如莎士比亞創作戲劇時考慮的更多的是表演與舞臺的問題一樣,自己在創作音樂時考慮的更多是演唱等實際問題,而且「如果讓我夢想更大些,我希望我的音樂能被製作成唱片在電臺播放,這真的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了」。
他笑稱自己只是一直走著規劃好了的音樂道路,對於「我的創作是文學嗎?」這個問題,他本人亦是充滿懷疑的。
不過鮑勃·迪倫也表示,所幸瑞典文學院「不僅願意去考慮如此複雜的問題,還最終給出了如此精彩的回答。」
致辭全文:
我很抱歉,我不能到現場與你們一起共享此刻,但是我很確定收到如此盛大榮譽使我內心倍感榮耀。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是我從來不敢想像或者能期待的事情,從很小的時候,我便已經熟悉和閱讀那些被諾獎認可的偉大的文學作品:吉卜林、託馬斯·曼、賽珍珠、加繆、海明威。其作品被陳列在學校教室、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在虔誠的讀者印象中,而我現在加入了其中,這份喜悅讓我無以言表。
我不知道,這些作家是否真的想像過自己能獲得諾獎,但我猜當他們創作出一部小說、一部詩集、一部戲劇時,在很深的地方已經隱藏了這個內心秘密,這個心緒藏得如此之深以至於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如果有人告訴我,我有那麼一絲希望獲得諾獎,那我會認為這跟我能站在月球上的概率是差不多的。事實上,從我出生以後,幾乎沒有哪個獲獎者是完全不受世人質疑的,我想我的獲獎也會被歸入到非常罕見的那部分。
當我在世界巡演過程中收到獲獎信息時,我花了好一會兒去確認這個信息,我當時就想到了那位在文學史上擁有偉大形象的莎士比亞,我想他認為自己是一位劇作家,他認為他寫的文字並非是進入文學,而是為戲劇舞臺而生,是為了言說而不是閱讀,當他在寫《哈姆雷特》時候,他一定在想這些問題,「誰是適合演這個角色的演員?」「演出資金到位了嗎?」「舞臺現場足夠容納觀眾嗎?」他的創作才華當然無可置疑,但他還是需要去關心這些問題,甚至在他腦海中最遙遠的一個疑問是,「這是文學嗎?」
當我十幾歲大的時候開始寫歌時,我開始對自己創作歌曲的能力有了一些認知,而對未來的期待也只是希望歌曲能夠在咖啡廳或酒吧被人聽到,最多是到卡內基音樂廳,如果讓我夢想更大些,我希望我的音樂能被製作成唱片在電臺播放,這真的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了,擁有唱片在電臺播放意味著我將接觸到更龐大的聽眾群體,並且這將鼓勵我一直按照自己的理想走下去。
是的,我有幸一直在做我為自己規劃好的事情,我發行了幾十張唱片,在全球舉辦了上千場大大小小的音樂會,我的音樂是我一生最核心的中心,我也感激在不同的現場演出中看到不同文化帶給觀眾的享受。
但我要說,為50000人演奏和為50人演奏是完全不同的,50000人更像一個簡單的角色,而50人卻能呈現出不同的個性,他們能表達出更清晰的訴求,你必須付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去徵服他們,事實上,諾獎評委的數量比這還要少。
然而,與莎士比亞一樣,我常常被音樂創作和日常雜事佔據了大部分時間精力,「誰是更適合唱這首歌的人?」「這個錄音室更適合這張專輯嗎?」「我唱的音準對嗎?」400年過去了,有些事並沒有變化。
並且,我不止一次的問自己,「我的歌曲創作是文學嗎?」
要感謝瑞典文學院,不僅願意去考慮如此複雜的問題,還最終給出了如此精彩的回答。
然後,有著「朋克教母」之稱的美國歌手、詩人,迪倫的好友帕蒂·史密斯在頒獎典禮上演唱了鮑勃·迪倫的歌曲《大雨將至》。
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演唱鮑勃·迪倫的歌曲其實是帕蒂·史密斯的臨時安排。
早在今年九月,她就接到瑞典學院邀請,在頒獎禮上表演。她原計劃演唱自己的作品,但在迪倫獲獎之後,她覺得唱迪倫的作品會更加合適。帕蒂說自己從十幾歲開始就追隨迪倫的腳步,他對自己影響至深;能在這樣的場合演唱迪倫的歌,她感到無比感恩。
兩人1975年初次相見後結為摯友,並有多次合作和巡演。
在頒獎典禮及晚宴現場,快70歲的「朋克教母」卻像初次登臺的小女孩,「對不起,我很緊張。」
大V「耳帝」表示,在這個表演中,她不再是一個有著近半個世紀從業經驗的無懈可擊的表演者,而是恰好成為了這首歌中那個青澀、單純、膽怯卻又勇敢的「blue-eyed son」,雖然不完美,但卻更加的真實且令人動容。
有網友說,她不是緊張,是百感交集。這種真情流露,就如同她和Bob Dylan一直所書寫的音樂一樣:不是表演。
在史密斯早期的紐約時代,鮑勃·迪倫是她的偶像。
在史密斯看來,迪倫是「貓王」之後最性感的人,世人對他「詩人、搖滾、叛逆」的形容則不盡然。「迪倫性感的地方在於他的頭腦。性感的極致是完全的通透,他就是這樣。他是此中之王。他至今仍有巨大的能量,我覺得他的能量還未被真正地釋放。」
無論如何,這件「blowing in the wind」的事情,總算是有個結果了。
各大媒體的焦點這次只能對準他的獲獎詞和史密斯了:
Esquire報導:
帕蒂·史密斯領了鮑勃·迪倫的諾貝爾獎
美國《紐約時報》:鮑勃·迪倫送上獲獎感言 但仍缺席頒獎典禮
美國FOX報導:
鮑勃·迪倫獲獎感言提及莎士比亞 對諾獎表示敬畏
英國BBC報導: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鮑勃稱心情難以言表
儘管迪倫沒有親自到現場領獎,但獎項的的確確是迪倫的。
只是依照慣例,獲獎者必須在12月10日之後的六個月內發表獲獎演說。
目前仍然不清楚迪倫的演說時間,據美聯社報導稱,瑞典學院表示他將在明年春天到斯德哥爾摩舉辦演出。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薩拉·丹尼爾斯說:「細節還不確定。我不認為一場音樂會可以代替演說。但如果那是他希望的方式,我認為也是有可能的。」
網絡綜合
編輯:趙晨雁、侯俊傑(實習)
推薦閱讀:
鮑勃·迪倫「失聯」,媒體急了!還炸出了可怕的謠言......
鮑勃·迪倫打破沉默稱,或將出席頒獎儀式 網友:是打算去當面拒絕麼?
鮑勃·迪倫獲諾獎,坐實「跨界歌王」,奧斯卡、格萊美...段子手們都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