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的逃離與回望

2020-12-02 瀟湘晨報

◎餘木勻

展覽: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展期:2020.7.25-10.18

地點:今日美術館二號館

在特立獨行這點上,鮑勃·迪倫一直備受爭議。出生於明尼蘇達州德盧斯,本名為羅伯特·愛倫·齊默曼,在明尼蘇達大學求學時給自己改名鮑勃·迪倫,和朋友一起在學校附近的咖啡館裡演出。之後來到紐約,混跡在格林威治村的前衛青年之間,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現,開啟自己的演藝生涯,鮑勃·迪倫的人生軌跡無法複製。

他的人生總是籠罩在戲劇性的光影裡:一夕成名,又迅速陷入從民謠走向搖滾的爭議中;自述不喜歡學習,「成天都在和朋友玩音樂」,卻又會整日徜徉在詩集中尋找靈感;他曾經為少數族裔吶喊,也會從古老的基督信仰中汲取力量。可以說鮑勃·迪倫是一塊複雜璀璨的多面體,每個面都只能折射出他的一部分,但每一部分對於塑造鮑勃·迪倫這整個人來說都不可或缺。電影與詩歌為他提供養分,音樂是他用來表達自己理念的工具,而繪畫則是更隱秘的一種表達方式。

1

在今日美術館的展覽「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中,鮑勃·迪倫第一次將他鮮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北京的觀眾眼前。早期紙本作品、填繪留白系列、紐奧良系列、鐵藝、書寫世界、平凡之路,展覽六部分的作品都指向同一個主題,那就是「路」。閒暇時的信筆速寫,電影截圖般的大幅油畫,以及反覆出現的同一主題,軌道、公路、河流、橋梁,「路」就是迪倫繪畫中的閃回鏡頭,反覆將我們引向他的內心深處。

迪倫音樂人生的起點從一座貧瘠的小鎮開始,在《北鄉藍調》中,鮑勃·迪倫如此描述他的故鄉希賓:

「當紅色的礦井擴大,

窗戶卻糊滿了硬紙板。

老人站在鐵軌邊,

告訴你整座城鎮已是空無一人。」

希賓是一座盛產鐵礦石的小鎮,也是少年迪倫想要逃離的地方,那時他還叫羅伯特·愛倫·齊默曼,寡言少語,成天窩在自己的房間裡和各地電臺裡播放的鄉村音樂打交道。逃離希賓,逃離這座索然無味的工業重鎮的渴望,是將羅伯特·愛倫·齊默曼轉變為鮑勃·迪倫的重要動機。像所有叛逆期的青少年一樣,少年時代的鮑勃·迪倫一心要離開故鄉,但比起那些在長途公路上隨意搭便車的莽撞男孩,他的出逃顯然經過深思熟慮。在羅伯特·謝爾頓為鮑勃寫作的傳記裡,鮑勃談及了他離開故鄉的原因:

「我老家那地方因循守舊,傳統當道,但是傳統又能決定什麼?周圍的一切都在腐爛和消亡,如果隨波逐流,不久後我也會未老先衰……每個人都在談論中年,似乎大家都已經人到中年了。我決定離開,我的思緒沿著江河順流而下。」

年輕的迪倫看清了自己的才華和故鄉封閉貧瘠的本質,決定離開,但故鄉的痕跡仍然烙刻在他的腦海深處。在他的繪畫作品中,故鄉像一盤磁帶般反覆倒帶,不停地出現在他的畫面上。

從腳下出發延伸至天邊的鐵軌,那既是小鎮命脈——珍貴的鐵礦石的重要軌道,也是將迪倫帶離家鄉的通途。

但就像所有叛逆的青年一樣,人到中年,迪倫回首往事,也不得不承認這座小鎮曾給他帶來的靈感。就像他的傳記作者希爾頓所描述的那樣,迪倫對於故鄉的情感是,「有時他怒火中燒,更多的時候卻充滿了懊悔,但是有時他也不免流露出愛意和溫情。」

展覽中有一個部分專門展示了迪倫手工製作的雕塑,這些雕塑都由各類鐵質零件焊接而成,縫紉機的底座、自行車的軸承,還有修理工常用的扳手。湊近聞,就能聞到生鐵的氣味,這股來自故鄉的鐵鏽味伴隨迪倫一生,就像在吉他弦上撥動的餘震,聲音持續很久。

2

除去故鄉,「在路上」的狀態也影響了迪倫一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屬於「垮掉的一代」,傑克·凱魯亞克的書籍成為流浪青年們的聖經。66號公路連接了美國中西部,廉價的灰狗公共汽車將大批懷揣成名夢的青年運往東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和紐約,鮑勃·迪倫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像一個流浪的吉卜賽人,走走停停,自由地創作與生活。

迪倫模仿凱魯亞克,像他一樣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這條漫長的美國路。1975年到達麻省時,他還和幾位朋友一起向傑克·凱魯亞克表達敬意,在這位了不起的小說家的墓前唱了幾首布魯斯歌曲。

汽車旅館、流動快餐攤、一塊浮誇的路牌和某個街角不起眼的甜甜圈商鋪,66號公路上毫不起眼的部分,即是凱魯亞克書中的景象,也是迪倫繪畫表現的對象,這些浮光掠影般的景象便構成了迪倫油畫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站在這些作品前,我們仿佛附身在迪倫身上,用他的雙眼去見證在這條榮耀之路上,他記憶中時不時閃現的某一刻;正是這些細緻的、充滿感情的觀察,成為迪倫歌聲中奇妙婉轉的韻腳。

這種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的狀態最終為鮑勃·迪倫帶來了諾貝爾的桂冠。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諾貝爾獎委員會要將文學獎項頒發給一位歌手,而迪倫自己得知這個消息時,也捫心自問:

「剛收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我問自己:我的歌和文學到底有什麼關係?我冥思苦想,以求發現二者的聯繫。在這裡,我希望向你們表達清楚,很可能我所說的只是徒勞,但希望我的話多少有一些價值和意義。聽早期歌手的民謠,我學會了他們的語言並將之內化。聽到這些不同類型的音樂,聽到所有細微之處並把它們都記下來。我把所有方言都記下來,也知道了修辭。這些手段、技巧無一不在我的腦內留下痕跡,我亦知曉了它們行過的被遺棄的道路,我能夠把它們都聯繫在一起,與時俱進。」

不停地行走、探索、接觸新事物、思考和創作,這就是鮑勃·迪倫的一生。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停留在一幅巨大的畫作上,畫面中,三分之二的部分都被赤紅色的夕陽籠罩,而展廳的黃色射燈也加強了這幅畫的明亮程度。一輛小小的藍色跑車駛向那遠方的地平線,駛向太陽。這幅油畫不禁令人想起在展廳開頭滾動播放的歌詞視頻:「我希望你們年輕,我希望你們快樂,我希望你們獲得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這幅作品形象地概括了迪倫的理念: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就像迪倫在《編年史》中所說,「出路變化莫測,我不知道它將通向哪裡,但無論它通向哪裡,我都會跟隨著它。一個陌生的世界將會在前方展開,一個烏雲密布的世界,有著被閃電照亮的犬牙參差的邊緣。很多人誤會了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真的有過正確的認識。我徑直走進去,它敞開著。」

他一直在路上,以年輕的姿態,去擁抱這個世界。

在迪倫筆下,在他心中,那條從希賓延伸而出的黑色的沉重鐵軌,最終變成了66號公路黑亮的柏油路面。我們和迪倫一同開著車,一路向前,向前,衝進炫目的太陽,融化在他絢爛的理想之中。鮑勃·迪倫,這位傳奇的詩人、演出家、歌手、演員和畫家,能夠與你共度一場展覽的時間,實乃一大幸事。

【來源:北青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學院13日宣布,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獲得2016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其「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現年75歲的迪倫是首個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歌曲創作人。他將獲得800萬瑞典克朗獎金。據悉,從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
  • 現場|光譜之間,看鮑勃·迪倫的燦爛色彩與金屬光澤
    」鮑勃·迪倫(Bob Dylan)說。七十八歲的美國搖滾歌手、藝術家鮑勃·迪倫今年7月結束了在歐洲的三十八場巡演,9月27日,鮑勃·迪倫(Bob Dylan)迄今為止全球最具規模的藝術巡展——「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首站來到了上海。
  • 鮑勃·迪倫獲獎,民謠粉卻引發了尷尬症雪崩
    一年一度的「村上春樹傷心日」又如約而至,但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出人意料的頒給了鮑勃·迪倫,一個以搖滾民謠歌手、音樂人身份而被國人熟知的名字。結果瞬間把原本準備好「黑村上」的段子引領到了其他方向。但是打住,這裡有個巧妙的邏輯轉換,就是將鮑勃·迪倫和中國民謠歌手都歸類到了「民謠」這個標籤上,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無數公眾號和民謠粉狂呼的連諾貝爾都認同民謠了真的存在嗎?這是一個快餐的年代,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需要科普,連莫言都不例外,更別說鮑勃·迪倫了。
  • 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詩人
    鮑勃·迪倫的獲獎創造了歷史,如同當年邱吉爾以二戰回憶錄、羅素以哲學著作獲獎一樣。在一篇《重讀鮑勃·迪倫的抗議民謠》中,詩人歐陽江河曾說:「認定鮑勃·迪倫所寫的歌,其文學價值要大於音樂價值的,大有人在。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將迪倫原創歌詞中的吉他特質剔除淨盡之後,再來抽象地談論其文學性和詩歌價值,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簡言之,鮑勃·迪倫是一個詩人氣質的民謠歌手,但不是經典意義上的詩人。
  • 78歲鮑勃·迪倫發17分鐘新歌,他想跟世界說些什麼?
    鮑勃·迪倫在社交網站上發布的新歌名稱,取材於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語句:「最卑鄙的謀殺」。這首新歌引發了外媒的熱議,不僅因為大家關注疫情下的鮑勃·迪倫,更因為歌曲時長几近17分鐘,也是他時隔八年以來推出的第一首原創新歌。在發布新歌的同時,鮑勃·迪倫還感謝粉絲們長久以來的不離不棄,並提醒大家注意安全防護。
  • 2017年過了四分一,鮑勃·迪倫終於要去領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為什麼是鮑勃·迪倫鮑勃·迪倫摘下 2016 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後,不少人都在討論:為什麼是他。諾貝爾獎評委會頒獎理由是:鮑勃·迪倫在美國民謠的偉大傳統中,開創以詩歌傳情達意的意境。也就是說,主辦方表彰的其實是他歌詞創作裡的文學性。文學本就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但因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神聖地位和人們近年來的固有認知,獲獎一事也帶來了不少爭議。
  • 諾貝爾獎頒獎了,鮑勃·迪倫因為有其他安排,果然沒有去……
    最終,鮑勃·迪倫還是沒有親自去領獎……大家都知道,瑞典文學院(Svenska Akademien)將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美國傳奇搖滾和民謠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據美聯社報導,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在接受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採訪時表示,如果可能的話,他想參加12月份的諾貝爾獎頒獎禮,「if it's at all possible」。瑞典學院稱,他們收到了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的來信,在信中,迪倫表示對獲獎感到「非常榮幸」,但因為有其他安排,無法參加諾獎頒獎禮。
  • 2016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美國人鮑勃·迪倫獲獎—新聞—科學網
    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
  • 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你對此有何反應?
    首先,小編認為鮑勃·迪倫是偉大的美國藝術家之一,他的成就值得任何數量的讚揚和認可。問題是,他已經擁有了所有這些。他在「20世紀最偉大的100位美國人」榜單上名列前茅。「他得到的金錢、名譽、認可和獎勵多得他數不清。我認為授予他諾貝爾獎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 你可能看不懂鮑勃·迪倫的「天書」,也搞不定這枚狼蛛書籤!
    繼《尤利西斯》《百年孤獨》之後,鮑勃·迪倫唯一實驗文本《狼蛛》成為又一本進入華語世界的超現實主義天書。  《狼蛛》的語言既是粗糲狂亂的,又隱約顯露出鋒利的文學野心。比起「易讀文本」,《狼蛛》更是「可寫文本」的瘋狂遊戲。《狼蛛》是一種文學推翻一種文學的話語權的暴烈行動,它是徹頭徹尾的顛覆分子。
  • 鮑勃·迪倫的消失之旅《回到過去,1967-1969》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紅極一時的鮑勃·迪倫卻突然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了,這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讓他後來的音樂風格大變?一套音樂特輯記錄下了所有秘密。文:墨璽編:金寶鮑勃·迪倫在1966世界巡演期間一直沉溺在藥物濫用和妄想症帶來的痛苦之中,過著躲在墨鏡之後、靠安非他命到處飛的生活。
  • 回望地月
    來源:環球時報7月27日,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對地球、月球成像,獲取地月合影。
  • 在外太空的一次次回望,原來地球長這樣
    那麼你是否幻想過,在太空中回望地球是什麼樣的感覺?當然了大部分人是沒有機會親眼去看的,但是自從上個世界五六十年代開始,人類已經開始了太空探索之路,發射了很多無人探測器,最遠也登上了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看一看曾經在外太空的次次回望,我們的地球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 逃離實驗室
    逃離實驗室是一款魔性搞笑的角色扮演類手遊,遊戲中我們將作為瘋狂科學家製造的不穩定生物,長相奇怪,嗜血好殺,我們要衝出實驗室的重重禁錮,最終你能否掏出實驗室呢,感興趣的玩家快來下載吧!
  • 天問一號回望地球
    7月2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試驗隊密切配合,控制「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回望地球,利用光學導航敏感器對地球、月球成像,獲取了地月合影。在這幅黑白合影圖像中,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狀,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見右圖 新華社發)
  • 逃離實驗室新手怎麼玩 逃離實驗室手遊前期技巧
    導 讀 逃離實驗室手遊是一個密室脫出類型的遊戲,玩家需要面對不斷襲來的敵人,同時為自己找到逃離實驗室的生路
  • 在其它天體上回望地球是怎樣的感受?為什麼令人恐懼不安?
    1、月球上回望地球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NASA開展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一共六次把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在那裡留下了人類的足跡,這些太空人也是親眼從月球上回望地球的人。38萬公裡之外回望地球在那裡它就像是一個美麗的瓷盤,高懸空中。
  • roblox逃離馬戲團
    roblox逃離馬戲團這是一款全新打造的冒險類遊戲,玩家將在龐大的場景裡進行探索,在這裡你將感受到一場難度係數非常高的燒腦挑戰,豐富的關卡充滿了挑戰性,每一個關卡裡都有各種難度的陷阱,只有開動你的腦筋,利用馬戲團裡的道具才能安全的逃生出來,讓你體驗到極限逃生的快感!
  • 回望歷史展望發展 2020開明文化論壇在大同開幕
    回望歷史展望發展 2020開明文化論壇在大同開幕 2020-10-15 15:50:13 論壇主題是「回望:北魏文化與民族融合;展望:文化與城市轉型發展」。圖為會議現場。 李雪峰攝   中新網大同10月15日電 (李雪峰)由民進中央主辦的2020開明文化論壇15日在山西省大同市開幕。來自全國各地文化、歷史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回望:北魏文化與民族融合;展望:文化與城市轉型發展」的主題進行研討交流,並提出意見建議。
  • 《潛行追蹤》信號槍停機坪與逃離技巧是什麼 逃離技巧攻略
    導 讀 在潛行追蹤手遊中信號槍停機坪與逃離的技巧究竟是什麼呢?在潛行追蹤手遊中是需要小夥伴們安全穿過停機坪才能獲得最終勝利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