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植物說:嗨~科學家,您要找到屍體在這兒

2020-09-10 珠海小知科技

在探案故事裡,偵探會根據植物的異常長勢判斷埋屍地點。

這道理十分簡單,不必解釋。


最近,國外科學家們正在探索利用植物的異常生長去搜尋叢林深處的人類屍體。

當然,一具屍體,埋在田間地頭與消失在亞馬遜叢林,尋找難度完全不能同日而語。而no zuo no die的歪國人探險也好,搞科研也好,在叢森中失蹤的事並不鮮見,所以科學家們的研究還是挺有意義的。

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屍骸會產生「屍體分解島」,從而改變周圍土壤、植物的根部與葉片。而植物的異常變化可以被遠程探測到。

美國田納西大學的斯圖爾特·朱尼爾教授認為,植物可以作為指示器,引導搜尋隊更快、更準確、更安全地找到屍體。

科學家們並不是想當然,也不是異想天開。

田納西大學的研究人員計劃在「屍體農場」開展實驗,驗證一下他們的這項屍體探尋技術。他們將通過實驗評測「屍體分解島」各個階段對植物產生的影響以及植物變化,比如葉子的著色以及螢光變化等。(註:屍體農場就是專門研究屍體腐爛的實驗場所。)

「屍體分解島」會向土壤中釋放大量的氮,尤其是在高溫酷暑,這個釋放過程更快。氮量激增會使植物做出反應,這些反應就會體現在葉片顏色和反射比的變化上。


不過,問題來了,「屍體分解島」讓植物給出了指示,但是怎麼確定那是一個人的屍體,還是一頭鹿的屍體呢?

有一種思路是這樣的:每個失蹤的人都有其特有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比如一位「菸民」的屍體就會含有與一般動物不同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就可能導致植物不同尋常的生長反應。不過斯圖爾特教授認為,現階段這個想法還不太靠譜。


其實,科學家們的目的很明確,如果叢林中有更準確的指示物,則可以利用無人機,更快地找到屍體,並發現其旁邊的倖存者。

我們普通人要做的就是,儘量不要去叢林啊、無人區這些地方,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參考文獻:9月3日的《Trends in Plant Science》雜誌文章:<Plants to Remotely Detect Human Decomposition?>

相關焦點

  • 別再說 I am high,「我好嗨」的英文怎麼說?
    這裡也是一樣的,如果你說 I am exciting.,會變成「我是一個令人感到興奮的人」,聽起來是不是怪怪的!所以要記得表達自己的心情的時候,一定要用 -ed, 所以這邊要說 I’m excited! 才是對的。但如果你要形容一個東西,像是雲霄飛車、遊戲、或是夏令營令你感到興奮期待的話,就可以用 exciting。
  •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原編:丹尼爾 | 圖:Pinterest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聖經》創世紀第一章,描述了起初的宇宙: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在神創造天地的第一日,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
  • 「UFO」的科學研究報告
    本文已分發所有自媒體平臺,轉載請標明來源和作者,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請您點擊關注、推薦閱讀、評論和轉發,您的每一次點擊都是我創作文章的動力。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呢?
  • 「熱映電影」瘋狂原始人2
    網友「室內滂沱」覺得:「電腦動畫水平是現今所有這類動作動畫電影的頂級。比第一集好看,因為修正了前作一個關鍵缺點,畫面內所有運動物體不再是無節制地亂跑,單位時間內的信息量回到正常,觀影時不會再有疲勞感,故事裡的人再怎麼折騰,觀眾心情也是跟著活躍的,精神飽滿一起嗨才是看這個系列的最適合狀態。
  • 從「腦機接口」到「金剛狼的皮膚」,7位科學家的科幻之旅
    您在研究人造皮膚的時候又是怎麼把握「像人與超過人」之間的關係? 「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鮑哲南教授說道,「人造皮膚的概念等於一個電子器件,可以想像,在未來的世界,當我們可以用電子皮膚感受到周圍或感受到這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測出這個人的情緒是怎麼樣的。我希望我的家人知道我現在是開心還是沮喪;我可以讓朋友也聞到我現在所處餐館的香味。」
  • 「名人說」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商業可能失敗,但是科學永恆
    文章授權轉載自「未來論壇」, ID | futureforum正文字數:1568 字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Q1:您如何看待科學在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程中的偉大意義?Q4:您認為社會精英與成功人士應如何帶動社會力量促進科學的發展?徐小平:看到頂級的科學家、頂級的科研機構想創業,我們就窮追不捨。比如說,我們未來論壇早期「理解未來」講座主講人趙勇,我當年在 Google 見到他,那時他還是 Google 的科學家。
  • 科學家稱,植物在人體屍體附近生長時會做些奇怪的事情
    您如何在像亞馬遜雨林這樣的龐大自然生態系統中找到人類遺骸?根據《植物科學趨勢》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正如CNN報導的那樣,樹木和灌木冠層可以指導搜索和救援小組找到遺體。研究人員寫道,當它們分解時,人類遺骸會形成「屍體分解島」,從而改變周圍的土壤,根和葉。這些更改甚至可以「遠程檢測」。
  • 處於「隱生狀態」的「水熊蟲」會成為首批實現星際移民的物種嗎?
    著者:·黃媂著編:·黃姤←(向左滑)本文已分發所有自媒體平臺,轉載請標明來源和作者,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請您點擊關注、推薦閱讀、評論和轉發,您的每一次點擊都是我創作文章的動力。,動物的俗稱,它們主要生活在沉渣、潮溼的土壤以及苔蘚植物的水膜中,大部分「水熊蟲」都是全球性分布的,無論是平均海拔7千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還是在海拔零下4千米的海底,無論是高溫高壓、低溫低壓亦或是極度缺氧,它們都能夠存活,這是由於「水熊蟲」有一種只有在科幻小說中才有的技能。
  • OVA「屍體派對Tortured Souls」BD將於7月24日發售
    同時名為「屍體派對禁斷的Campaign」的特別應募活動也將在同期進行。  根據介紹,「屍體派對禁斷的Campaign」應募活動是將「屍體派對·幸子的戀愛遊戲・Hysteric Birthday 2U」限定版以及「屍體派對 Tortured Souls  被暴虐的靈魂之咒叫」BD-BOX或者DVD1、2卷中的應募券寄送給官方,即可獲得此前「屍體派對·幸子的戀愛遊戲・Hysteric Birthday 2U」同捆的OVA「屍體派對 Missing Footage
  • 海王星天空會下「鑽石雨」科學家找到原理
    鑽石是純碳在高壓環境下形成的,生成條件嚴苛,所以在地球上很罕見,然而在遙遠的天王星與海王星,卻會出現「鑽石雨」,只可惜我們永遠也取得不了。科學家最近以實驗的方式研究出鑽石雨的成因和原理。太陽系的外圍,有4個大型的氣體行星,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這4個行星又分兩大類,木星與土星稱為「氣態巨行星」,更遙遠的天王星與海王星,由於陽光更微弱,環境極為寒冷,稱為「冰巨星」。科學家對於冰巨星的了解並不多,它們一直有許多是謎題。
  • 波蘭「惡魔蛞蝓」開始吃鳥啦!
    根據New Scientist網站的報導,研究團隊在那裡目睹到了一種「Arion蛞蝓」的驚天舉動,它們緩慢的爬進鳥巢,然後吃掉活生生的幼鳥。「蛞蝓捕食雛鳥的畫面很難拍攝到,我們常常都只能找到「命案現場」而已,幼鳥傷的傷死的死,但都帶著黏液,並且還有蛞蝓的排洩物。」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的德連斯卡(Katarzyna Turzanska)這樣說。▼受害者白喉林鶯示意圖,非當事鳥
  • 海灘驚現4米長神秘海獸屍體,網絡推理大賽又開始了
    陪你邊玩邊學,每天漲點新知識如果國外有走近科學欄目,節目的一半篇幅估計會用在海灘上,因為大海總會給人類送上「神秘巨獸屍體」。有說這是牛的,也有說是馬的,還有說像這是雙重套娃:海豚「吃」了馬,然後鯨魚又把海豚吃了。
  • 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嗨科學」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北京,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主場活動盛大舉行,舉辦地點是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主場)。此屆科學節活動將以科學的多樣色彩為基調,注重科學與文化、藝術的充分融合,通過讓公眾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與科學家面對面,激發公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積極用科學連接未來生活。本屆科學節以「嗨,科學!」
  • 冥王星與「言過其實」
    隨著「可怕的」土冥合相將在2020年一月發生,現在就可以看到這個狀況。以下是一些在我臉書上看到的,這個「百年難遇」事件的相關話題下的回覆。看到這樣的用詞,彷佛我們面臨的是一件自2014年開創星座大十字以來,最為重要的、驚天動地的星象事件。別忘了,大部分科學家已不再認為冥王星是一顆行星。
  • 海灘驚現4米長神秘海獸屍體,網絡推理大賽又開始了
    陪你邊玩邊學,每天漲點新知識 如果國外有走近科學欄目,節目的一半篇幅估計會用在海灘上,因為大海總會給人類送上「神秘巨獸屍體」。 儘管已經有專業人士去勘察屍體,不過目前仍未有定論,發現它的網友將照片放到了網上,這讓更多的人疑惑了起來,順便引發了新一輪「網友推理」環節。 有說這是牛的,也有說是馬的,還有說像這是雙重套娃:海豚「吃」了馬,然後鯨魚又把海豚吃了。
  • 「基因剪刀」發明者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華裔科學家張鋒無緣該獎項
    現在,CRISPR/Cas9 基因剪刀已經徹底改變分子生命科學,為植物育種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同時,它也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了貢獻,還有可能使人類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回到兩位獲獎科學家身上, 卡彭蒂耶是一名知名微生物學家,現在就職於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的病原學研究室,杜德納則是美國生物學家,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教授。可以說,卡彭蒂耶就是科學家中的「灰姑娘」。
  • 學術論文要不要免費開放?中國的回答是「YES」
    原標題:學術論文要不要免費開放?中國的回答是「YES」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在本周於德國召開的 Open Access(開放獲取)2020 會議上,來自中國的圖書管理中心及學術研究資助機構明確表示,正在考慮支持讓公共資助的研究成果在出版後能立即免費閱讀。
  • 關於「寫字」的思考
    作為一個小有經驗的「小作者」,我想說:我至今都覺得自己寫的文字,不說很醜吧,至少看來看去總覺得有點怪怪的,除此之外,還總是會變相給自己挑刺兒。總有個習慣,針對幾句話,反覆品讀,「當時咋想的,這句話寫在這兒有點尷尬啊,那時候的我想表達啥意思呢……」。
  • 科學也能玩「嗨」了
    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的大草坪上充滿了歡聲笑語,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北京主場活動在這裡舉辦。本屆科學節以「嗨,科學!」為主題,涵蓋「嗨劇場」「零距離」「創工坊」「科學之美」和「科普圖書展」五大板塊,通過實驗展示、節目表演、展覽、視頻、動畫、模型、互動體驗、娛樂遊戲、參觀重點實驗室等多種形式展示了近百個豐富多彩的項目。
  • 「一蕉獨霸」的「三倍體生物」大麥克香蕉是如何滅絕的
    作者:餘生我是小編「餘生」,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請您點擊關注、評論和轉發,您的每一次點擊都是我創作文章的動力。人們很早就注意過農作物育種時,有一種非常獨特的現象,許多植物在遭受特定的環境刺激,比如低溫、射線或者化學藥劑時,都會產生染色體加倍的現象及細胞內所有的染色體的遺傳物質都會多一倍,變成「四倍體」,「四倍體」擁用有兩套完整的基因組,所以它們控制生長、控制營養和控制糖分的基因也多了一倍,這樣的植物往往更加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也更加的巨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也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