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多地氣溫驟降,連南方一些城市都下起了雪,寒冷的天氣讓我們瑟瑟發抖,不想外出。是否有朋友會想過:既然冬天這麼冷,人類能否冬眠來度過呢?像冷血動物一樣,睡一覺,就來到了春天。現在即便不能冬眠,未來有可能嗎?
人類其實有冬眠的潛能!
人類能不能冬眠?這好像是個小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因為人類是恆溫動物,無法做到像冬眠動物那樣在冬天使機體的呼吸、代謝、心率都大大下降,也無法做到在秋季往身體裡儲存大量的能量,更無法使得心臟在身體低溫下還能跳動。
馬達加斯加有種猴,可以在旱季休眠8個月,靠著尾巴儲積的大量脂肪,就能使他們安全睡過數月。同樣是靈長類動物,它可以做到,人類難道做不到?人類與猴基因相似度高達98%,也必然擁有相似的冬眠基因。
自然界,很多較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靈長類都會冬眠,這表明相關調控低溫代謝的基因就存在於這些動物體內,包括人類,只是人類後來失去了冬眠能力。有科學家認為,其實人類並不是沒有冬眠基因,而是冬眠基因被關閉了,只需要一定手段激活這些「遠古基因」,人類就能實現一覺睡到來年。
遠古人類會進行一定程度的冬眠!
遠古人類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冬眠能力的。有古人類學家進行了較新的研究:他們研究了一處西班牙洞穴的大量古人骸骨,那裡曾生活著距今約40萬年的古人類,是比智人還要早的人類群體。這些遺骸的骨頭上都長著深深的溝,這些溝正是古人類進行過周期性冬眠的證據。
因為人類在冬眠時,缺乏陽光照射,維生素D就會缺乏,所以骨骼會損傷,每年如此,就會形成一道道溝。
科學家推測,後來人類祖先度過了冰川期,或者遷徙到了其他氣候帶,掌握了在冬季也能捕食的技巧,這些冬眠潛能在漫長歲月裡就隱藏起來了。
未來人類可能會實現冬眠!
北極地松鼠也是溫血動物,它們每年能躲洞裡睡八個月,方法是將37度的體溫下降到負2.7度,使得代謝率降低百分之九十九。鼠狐猴也是靈長類,同樣可以降低體溫到難以置信的程度。
人類的37度體溫真的不能改變嗎?事實上,有些醫院已經在實行低溫治療的試驗。例如,有些動脈受重創的嚴重傷者,因失血過多只有幾分鐘的搶救時間。幾分鐘後,因為失血過多,心臟停跳,導致大腦缺氧,傷者就會死亡。而低溫治療下,即便心臟停跳,大腦依舊可以活動2個小時,這兩個小時的寶貴時間,正是醫生為病人修復動脈,按摩心臟的良機。
那麼為什麼大腦在低溫下還能活動呢?因為人類本身就是具有遲鈍狀態的,正常情況下,人類會通過意識使自己不會遲鈍,例如身體發抖來阻止自身進入遲鈍。當醫生搶救時,就會用低溫誘導傷者進入遲鈍狀態,這使得大腦依舊能夠緩慢的活動,從而爭取數個小時的搶救期。
這個方法如果更進一步,人類就能在低溫下遲鈍更長時間,這將是人類在未來能實現冬眠的方法之一。
NASA也曾進行過相關的研究,為的是讓太空人可以通過低溫冬眠實現更遠的星際航行。研究人員稱,難點是讓人不發抖去消耗能量,而進入遲鈍狀態,這就需要藥物的注射。雖然試驗在大鼠身上有突破進展,但由於某些原因,這些研究都中止了。但是低溫治療病人的研究卻一直進行著,這種方法可能是將原本已經技術死亡的重傷者救活的希望之一。
可以預測,在未來,人類會通過低溫誘導人體進行很多原本不可能的行為。
我們期待著那時候的冬天,可能也這麼冷,但一覺醒來,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