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重慶地區進入從未有過的大規模戰亂年代。 從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播州土司楊應龍正式叛亂攻打重慶開始,重慶就沒有消停過,一直到1681年12月7日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瑞(此人是有故事的人。他本是送進北京的人質,後被吳三桂從北京偷回來)在昆明自焚。兵來匪往,重慶這塊土地,連著打了將近100年的亂仗。
80多年不間斷的戰亂,重慶真的成了「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荒城。
重慶的慘狀,正史、野史、家史等各種史,都記載得非常詳細。
道光本《大足縣誌》記載:楊應龍叛亂第二年(即萬曆二十年,1598年),重慶大疫,「人民死亡甚重」。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出版的《長壽縣誌》卷15:「(1646年)四川大飢,重慶鬥米值銀四五十兩。」 相當於現在六七千元斤的天價。
由於人口少了,老虎也大量冒出來了。從萬曆十四年(1586年),到1738年(已經是乾隆三年了),老虎多次跑進重慶城。同期的江津、永川、綦江等地,也多有虎患記錄。現在的國家級保護動物,在那個時候橫行重慶,一些地方的衙門,甚至每天都接到老虎吃人的報告。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重慶府志》回憶道:「(順治三年, 即1646年)大疫復有虎患。重慶當流賊殘殺之後,幾無遺民。(順治) 五年戊子大旱,群虎白日出遊。」
有個叫張懋的,被派到榮昌當官。他膽子小,帶了7個僕人同行。好不容易走進榮昌,舉目四顧,一個人影兒都沒有。天還沒有黑,一群老虎突然竄出來。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主僕八人,五個人被老虎活生生吃了。
下面,讓我們看看重慶各地縣誌的記載吧。
光緒《永川縣誌》卷2,遭獻賊荼毒之後,土著復業(回到原地繼續耕種)僅十之二三。
乾隆《大足縣誌》卷10:止逃存一二姓。
民國《江津縣誌》卷3:人煙斷絕凡十餘年。
同治《壁山縣誌》卷1:明末獻賊幾變,土著幾空。
民國《重修豐都縣誌》卷9:城、野數百裡迄無居人,戶口全空矣。
乾隆《雲陽縣誌》卷1:丁戶寥若晨星。
同治《萬縣誌》卷30:百裡無人煙,人且相食。
鹹豐《開縣誌》卷23:僅止數姓而已。
民國《南川縣誌》卷13:經明季之亂,丁口死殆盡。
由於重慶人口實在太少,好些縣都乾脆撤了。多年後,隨著人口增加才再度恢復,有些地方則再也沒有恢復回去。
康熙元年(1662年):銅梁、安居併入合州(今合川區),璧山併入永川,大足併入榮昌,武隆併入涪陵。
康熙八年(1669年):大昌併入巫山。
經過明末清初的戰亂後,康熙四年(1655年),重慶主城(即現在的渝中半島)全城僅有3000人!所以說在戰爭中,受害最大的,永遠是老百姓。
最後,別忘了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