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科技成果獎頒獎儀式。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3日18時訊(董進 實習生 楊世玉)今(23)日上午,一場關於工程建設的技術大會在重慶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巖土工程專家鄭穎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結構工程專家、重慶大學教授周緒紅等專家齊聚山城,圍繞「堅持創新引領,強化科技支撐」主題,共同展開對隧道設計方法、地下工程施工、轉體橋梁施工技術等工程建設關鍵技術進行探討。
發布40項創新技術成果
本次大會由中國建築主辦,中建五局、中建隧道承辦。作為2020年中國建築科技月系列活動的子序列,科技月還包括優秀勘察設計展、高端講座、市民開放日等,活動在北京、上海、廣東、重慶等多地開展,邀請企業內外科技工作者和社會大眾共享科技盛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巖土工程專家鄭穎人作《隧道設計方法及其圍巖分級》分享。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
大會上,鄭穎人院士作了題為《隧道設計方法與圍巖分級》的專題講座,周緒紅院士作了題為《裝配式交錯桁架鋼結構建築工程案例》。會上發布了包含前沿技術、實用技術、信息技術三大類40項創新技術成果,中建五局設計院、中建隧道等9家單位還開展了技術經驗交流。 據中建隧道黨委書記、董事長杜永強介紹,近年來,中建隧道先後承建了集團首個自主海外盾構項目——新加坡地鐵C715項目,國內首座大跨徑梁拱組合剛構橋——重慶市快速路二橫線禮嘉嘉陵江大橋;全國首例穿越全新世地震斷裂帶的特長公路隧道——華麗高速東馬場1號隧道;世界高鐵領域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鐵路——鄭萬高鐵;世界首例五橋同步轉體施工——重慶市跨渭井、蔡歌聯絡線轉體橋。以重難點工程項目為依託,公司深度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紮實開展科技創新專項行動,在塑強科技研發能力、攻堅自主創新成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亮眼成績。
中建八局第四建設有限公司副總工、兼任技術中心主任、設計管理研究院院長盧寧作《機場建設經驗交流》分享。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李裕錕 攝
BIM技術、「視頻+AI」技術助力重慶智能建造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會上獲悉,得益於BIM技術、「視頻+AI」技術等智能建造技術發展和運用,重慶一批重點項目正迎來了「加速跑」。
作為全國首例大跨徑上承式梁拱組合預應力混凝土剛構橋,禮嘉嘉陵江大橋融合運用梁橋、懸澆拱橋、矮塔斜拉橋施工工藝,既有連續梁橋的簡潔、又具有拱弧線的美感。據了解,項目利用BIM技術實現可視化交底、方案模擬、設計優化等,梳理安全、質量、進度、技術業務線條管理流程,以BIM+智慧工地平臺融合為BIM應用亮點,助力禮嘉嘉陵江大橋順利施工。
目前,大橋已完成P2、P3主墩上下弦合龍,預計明年初全橋合龍。項目建成後西接渝蓉、東連渝宜,為中梁山隧道、大學城隧道減壓,為高家花園大橋、雙碑大橋分流,完善重慶市「六橫七縱」快速路網,助力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填補全國橋梁領域大跨徑混凝土橋梁建設的空白。
重慶地鐵5號線北延伸段工程全長8.64公裡,設車站7座,獅子山停車場1座,預計2022年建成通車。目前,主體工程全面開工,打造的「智慧工地」,包含人員實名制、視頻監控、環境監測、安全質量巡檢、BIM等多項智慧系統;同時,項目在全線共布有128個高清攝像頭,堪稱「千裡眼」,主要布設在隧道掌子面、鋼筋加工廠等位置,在視頻監控室便可對現場一覽無餘;此外還在系統中增加了「異常行為分析功能」,通過應用「視頻+AI」技術,實現人員違章及時識別與報警、火災事故快速發現與處置、危險區域越界及時提醒與幹預等。
據統計,藉助智能管控,施工人員違規行為減少50%左右,確保安全「零事故」目標;此外,項目還設置了機械管理系統、VR體驗室、安全質量巡檢管理系統、材料無人驗收系統等,為項目築起智能「安全網」,為高效履約注入「加速劑」,不斷推進工程建設科技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