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潛水遊世界第7606次分享
出處/潛水寶典
就算你沒有潛過水,大概也認識小丑魚,誰讓它是《海底總動員》的主角呢。對於潛水員來說可能是水中看到最多,拍攝最多的對象。沒辦法,識別度太高,陷在海葵裡,經常懶得遊,感覺不拍它都不好意思。
但是呢,越是常見的東西,越不感覺稀罕,通常卻並不了解。小丑魚可能就是最好的代表之一,關於它的故事太多太多,本篇就先列舉一些最有趣的生活習慣和喜好。
了解它的最大好處呢,就是幾乎每次下潛你都可以進行對應的觀察。不像某些誘人生物,了解了半天,可能幾年都看不見 .......
先認識18種
大家印象中的小丑魚都是黃白相間,感覺看起來都差不多,主要是中國和東南亞海域剛好是某些小丑魚最密集的區域,比如著名的公子小丑(amphiprion ocellaris)和就紅小丑( Amphiprion frenatus),後者也叫番茄小丑( Tomato Clownfish)。這兩種都是集中分布在泰國,菲律賓,印尼,日本和中國海域。
小丑魚種類花色無比繁多,而且不同品種之間也會相互雜交,所以出來的花色更是無窮無盡。不過在生物學領域,只將它們分為28種(也有說32種),所以即使在同種類別中,色彩和花紋也可能不一樣。
不過再如何變,整體形態上都是類似的,大致顏色也總在紅、橙、黃,白、黑之間變化,偶爾也會有藍色、粉色和綠色。小丑魚成年體型最大的接近20釐米,最小的只有5-6釐米。
小丑魚似乎我們潛潛都見,但也並不是世界各地都有,它們是暖水區的特有魚種,主要在印度洋、紅海、太平洋海域,包括東南亞,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大堡礁,還有非洲的一些地區。而目前在大西洋上暫時還沒有發現小丑魚。
小丑魚的區分方式很多,為了簡單期間,我們儘量用簡單的語言來介紹色彩和斑紋上的特點,方便大家辨認。下面這18種小丑基本上覆蓋了咱們可能遇到的90%品種。
1、公子小丑魚
Amphiprion Ocellaris
分布於中國南海、菲律賓、西太平洋的礁巖海域。體色橘紅,體側有三條銀白色環帶, 背鰭中央的白帶在體側形成三角形,各鰭橘紅色有黑色邊緣。
2、紅小丑魚
Amphiprion frenatus
分布範圍包括泰國灣至帛琉群島西南部,北至日本南部,南至印度尼西亞的爪哇一帶海域。成魚體黑色,身體各鰭均為紅色。眼睛後方具一鑲白緣之寬白帶。
3、黑雙帶小丑魚
Amphiprion Sebae
分布於印度洋中的珊瑚礁海域。全身黃黑色,體側在眼睛後、背鰭中間、尾柄處有三條銀白色垂直環帶,嘴部銀白色,經眼睛有一條黑帶。
4、透紅小丑魚
Premnas Biaculeatus
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全身紅色,各鰭紫紅色,體側在眼睛後、背鰭中間、尾柄處有三條銀白色環帶。
5、紅雙帶小丑魚
Aamphiprion Clarkii
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和臺灣、中國南海及菲律賓等地。全身黑黃色,體側在眼睛後、背鰭中間、有兩條銀白色環帶。
6、咖啡小丑魚
Amphiprion Perideraion
分布於菲律賓、臺灣、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全身淺棕色,眼睛後方有一條白色環帶。嘴銀白色,從嘴沿著背部到尾柄連同背鰭都是銀白色。
7、黑豹小丑魚
Amphiprion latezonatus
分布範圍僅在澳大利亞和新喀裡多尼亞一帶海域。成魚體棕黑色,吻部白色。眼睛後方具一鑲黑緣之白帶,體側中後方具一大塊呈梯形的白斑,因此也得名「寬帶小丑」,尾柄上另具一寬闊的白環帶。
8、印度紅小丑
Amphiprion ephippium
分布在東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Nicobar Islands)、泰國、馬拉西亞以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和蘇門答臘島(Sumatra)一帶海域。成魚體紅色至棕色,體側1/2~2/3部分為黑色,身體各鰭均為紅色至棕色。
9、印度洋銀線小丑
Amphiprion akallopisos
分布範圍包括東非洲、馬達加斯加、塞席爾、安達曼海、蘇門答臘島和千島群島一帶海域。成魚體粉橙色,從頭背部經背部至尾柄上方具一白色紋帶,背鰭軟條白色或黃色。
10、太平洋銀線小丑
Amphiprion sandaracinos
分布範圍包括臺灣、菲律賓、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西部至琉球群島。成魚橙紅色。太平洋銀線小丑與印度洋銀線小丑(Amphiprion akallopisos)非常相似,區別在於後者的白帶一直連到上嘴唇,而前者嘴唇上沒有白帶,不難分辨。
11、太平洋雙帶小丑
Amphiprion chrysopterus
分布在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澳洲昆士蘭和紐幾內亞至馬紹爾群島一帶海域。成魚體呈棕黑色,頭部,胸腹部和臀部黃色。眼睛後方具一白色半環帶,背鰭中段間另具一較窄的白豎帶。
12、太平洋三帶小丑
Amphiprion tricinctus
分布範圍僅在馬紹爾群島一帶海域。報告顯示在新喀裡多尼亞也可見其蹤跡。成魚體前半部棕黃色,後半部黑色。體側具3條白色豎帶,分別在眼睛後方、體側中央以及尾柄上。胸鰭、腹鰭和臀鰭棕黃色。
13、塞席爾雙帶小丑
Amphiprion fuscocaudatus
分布範圍僅在塞席爾和阿爾達布拉環礁(Aldabra Atoll)一帶海域。眼睛後方具一寬闊白豎帶,向下延伸至鰓蓋下方;體側中後方另具一白色豎帶,自背鰭緣向下延伸至肛門處。
14、模里西斯三帶小丑
Amphiprion chrysogaster
分布範圍僅在模里西斯一帶海域。成魚體黑色,喉峽部和胸腹部均為黃色。體側具3條白色豎帶,分別在眼睛後方、體側中央以及尾柄上。
15、克氏雙帶小丑
Amphiprion clarkii
分布範圍主要包括波斯灣至西澳大利亞,印澳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島嶼。在臺灣,日本和琉球群島一帶海域也有分布。成魚體黑色,頭部和胸腹部黃色,眼睛後方和體側中後方各具一條寬闊的白豎帶。背鰭黑色,軟條部為黃色,餘鰭均為黃色,尾柄處具一白色窄環帶。
16、紅海雙帶小丑
Amphiprion bicinctus
分布範圍包括紅海和印度洋中部一帶海域。成魚體呈黃色至橙黃色,背部顏色較深。眼睛後方具一鑲黑邊之白色半環帶,向下延伸至鰓蓋下方;背鰭中段至肛門間另具一較窄的鑲黑邊之白豎帶。
17、大堡礁雙帶小丑
Amphiprion akindynos
分布在澳大利亞東部、新喀裡多尼亞以及羅亞爾特群島一帶海域。成魚體成棕黃褐色,眼睛前方灰紅色。眼睛後方具一鑲黑緣至白色寬環帶,背鰭中段至肛門間另具一鑲黑緣之白環帶。
18、查戈斯雙帶小丑
Amphiprion chagosensis
分布在西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僅在查戈斯群島(Chagos archipelago)一帶海域。成魚體呈亮麗的橙黃色,查戈斯雙帶小丑與紅海雙帶小丑(Amphiprion bicinctus)較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體色偏橙色,而後者則偏黃色。
最著名的共生
小丑魚,標準應該叫海葵魚,顧名思義,就是在海葵種生活的魚。於是借著小丑魚的名氣,成就者這段大家最為熟悉的海洋共生CP。
大家知道,海葵都是有毒的(對魚來說毒性較高,對人來說毒性非常輕微),所以一般魚看到海葵,那絕對是繞道走,但是小丑魚卻可以藉助有毒的海葵,保護自己。
因為小丑魚天生遊泳能力很差,遊的慢,也不靈活。如果不是依賴海葵的保護,早就被獵食者吃掉了。
可能得益於海葵的有力保護,小丑魚的壽命也非常的長,一般都在15年以上,公子小丑甚至可以超過30年。要知道海葵正常的壽命大多都比人類長,歷史上記載最長壽的海葵已經超過了1000年,看來小丑魚還是很會選家的。
所以在海洋裡,你很難看到單獨的小丑魚,它們一般都會依附於一個海葵。當然它們依附的海葵也是千姿百態,並不都是「花團錦簇」樣子,而且他們都有自己的喜好,非常不「隨便」,並不是所有海葵都可以成為「家」的。
海葵種類數千種,小丑魚一般只會選擇其中10種海葵。也就是說,看到這10種海葵,才有可能看見小丑魚。不過即使你不認識海葵也沒關係,一般觸鬚軟綿綿,好躲藏,體積越大的,小丑魚肯定是喜歡的。誰不想住溫柔的大別墅呢。
特別是那種看上去有長長的觸鬚的海葵,因為它們感覺戰鬥力爆表,和這樣強大戰鬥力的隊友在一起,小丑魚才更有安全感。
某些海域實在沒有,它們才會退而求其次,在某些惡劣環境下,還會找某些「長得像海葵」的珊瑚為家。其實它們沒有海葵也可以生存,只是沒有保護罷了。
1、奶嘴海葵
Entacmaea quadricolor
喜歡程度:★★★★★
2、長鬚地毯海葵
Stichodactyla gigantea
喜歡程度:★★★★★
3、公主海葵
Heteractis magnifica
喜歡程度:★★★★★
4、地毯海葵
Stichodactyla haddoni
喜歡程度:★★★★
5、長鬚紫海葵
Macrodactyla doreensis
喜歡程度:★★★
6、紫點海葵
Heteractis crispa
喜歡程度:★★
7、夏威夷海葵
Heteractis malu
喜歡程度:★★
8、拿破崙地毯
Cryptodendrum adhaesivum
喜歡程度:★★
9、念珠海葵
Heteractis aurora
喜歡程度:★★
10、平展列指海葵
Stichodactyla mertensii
喜歡程度:★
小丑魚找到了中意的海葵,但是和海葵的共生關係也並不是一簇而就的,也需要一個相見相識的過程。👇🏿
與海葵相識、相知
作為一條小丑魚,它是如何區分海葵品種的呢?顯然不是靠眼睛看的,小丑魚靠的是不同海葵分泌出的化學物質,來判斷海葵種類並建立起相互關係。
那麼當小丑魚找到了心愛的海葵,會一頭扎進海葵的懷抱嘛? 其實不會。如果小丑魚一下衝入新海葵中,它就像其他魚一樣,會被海葵蟄傷。因為此時,海葵還不認得小丑魚,它們還沒有形成共生關係。
小丑魚會先圍著海葵轉,在海葵的邊緣蹭啊蹭啊,讓自己的身體慢慢塗滿海葵的毒液。這時候,海葵才會認為小丑魚是「自己人」,不再攻擊它。
如果你夠仔細,會發現小丑魚總是咬海葵的觸鬚頭部,然後使勁在上面蹭啊蹭。那是因為輕咬海葵觸鬚,可以促進海葵分泌粘液,小丑魚再把粘液塗到自己的身上,進一步確認共生關係。
大概等幾個小時左右,小丑魚身上塗滿了海葵的粘液,才能自由地徜徉期中。在這期間,小丑魚身上會出現有暗色的斑痕,這是正在適應粘液的表現。
等到完全適應後(塗滿海葵的毒液),這些斑痕會自動消失。這時候它們才真的成為一家人了。
女性為王的世界
沒錯,小丑魚的世界就是一個等級森嚴,女性為王的世界。
你經常能看到一大群小丑魚好像全在同一個海葵裡。這時候,他們之間就存在著嚴密的等級。最大隻的那一條,自然是魚群的首領,那一定是雌魚。而第二大的那條,是魚群的副首領,就是雄魚。
而剩下的芸芸眾生則不分等級,甚至無性別。也可以說,由於被首領和副首領壓制,它們無法發展出性別。
只有等最大隻的雌魚死了,副首領雄魚,就會變身為雌魚,成為首領。而那群「芸芸眾生」裡最大的一條,就會晉升變性成雄魚,成為副首領。
在剛剛晉升的雄魚和雌魚之間,也會有配對關係,通常雄魚也會輕輕咬雌魚的魚鰭,來表示順從。有時候最大的雌魚會向雄魚衝過來,這時候雄魚通常不會躲避,而是會側著身子擺動身軀,表示認慫順從,雌魚就會停止衝擊。
而在平時的芸芸眾生無性別小丑魚之間也有強弱勢之爭,強勢的那條會居高臨下、頭向下抖動,這是示威。而弱勢的那條,會處於較低的位置、頭向上抖動,這是示弱。所以如果潛水的時候看見水流平靜的時候,兩條小丑魚還在抖動,你可以好好觀察一下,他們可能要打架了。
小丑魚的變性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從小丑魚變形過程:無性別 > 雄 > 雌,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小丑魚屬於底棲產卵動物,會將卵產在海葵邊上的礁石上,基本上會受到海葵的一部分遮蔽。
在產卵期,由於雌性產卵過程並不是很快,所以雄性一定會在邊上保護雌性,防止周圍敵人或海流的衝擊。
在產卵完畢後,根據溫度不同,它們會在6~8天之間發育過程,這個胚胎期在魚類中算是比較長的。在這個過程中,則完全由雄魚來每天呵護寶寶們,雌魚也不會走開,但只是負責監督,完全不會參與。
等孵化後,幼體直接散布到遠洋中,在那裡它們會生長10至15天,然後返回礁石,然後才開始選擇適合它們生長的海葵群。
你會發現,只有剛剛開始大隻的雌魚在產卵,雄魚在邊上。從產卵完畢開始,護卵的就只有一隻雄魚了,雌性也在邊上晃來晃去的,但只是「監督」。
小丑魚雖然種類眾多,幾乎各地的熱帶海域都可以見到,但是它們不同種類的分布可以說非常分散,很多品種都是某一片海域所特有。最豐富的海域通常也不會同時超過8種。
下面這裡總結了11個潛點,都能同時看到4~8種小丑魚,而且很貼心的——都是浮潛點。因為小編想到,如果不是資深魚類識別愛好者的話,可能很難專門為了小丑魚去選擇潛地吧。所以,下面這些地方旅遊就可以順便拉。
1、西拉登島 Siladen Island(印度尼西亞)
這個小島位於蘇拉威西以北,完全被珊瑚礁包圍,提供了極好的落差,在不到2米的水裡,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至少5種小丑魚。特別是透紅小丑(premnas biaculatus),這是最大的小丑魚種類(雌性可以長到17釐米)。
2、烏希德角 Ras Um Sid(埃及)
烏希德角位於納馬灣以南幾公裡處的小半島上。這裡是紅海地區的潛水聖地,許多紅海雙帶小丑(Amphiprion Bicinctus)棲息在沙姆沙伊赫的Ras Um Sid礁下。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在不到半米的水中居住在海葵中。另外,在達哈布的藍洞(Dahab's Blue Hole)中可以見到印度洋銀線小丑(Amphiprion akallopisos),不過浮潛就有點不太合適了。
3、古座間味海灘 Furuzamami Beach(日本)
在慶良間群島(Kerama Islands)的Zamam東海岸Furuzamami海灘附近的淺水區潛水,這裡是小丑魚的天堂,至少可以看見5種,其中最常見的是紅小丑(Amphiprion frenatus), 克氏雙帶小丑(Amphiprion clarkii)棲息在海葵覆蓋的海葵這個美麗的海灘。其實整個衝繩群島都可以看到種類繁多的小丑魚。
4、南園島 Koh Nang Yuan(泰國)
南園島離濤島只有幾分鐘的船,這裡水深只有2米,一定會遇到咖啡小丑(Amphiprion perideraion),它們喜歡在巨大的綠色和紫色的海葵中穿梭和休息,色彩搭配高級,拍攝非常好看。濤島附近的鯊魚灣(Shark Bay)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運氣好的可以發現身上沒有條紋的小丑魚—— 太平洋銀線小丑( Amphiprion sandaracinos),千萬要注意分辨。
5、維利多島Velidhu Island(馬爾地夫)
馬爾地夫環礁是水下生物的家園,也是潛水者觀看小丑魚的理想場所。維利杜環礁周圍的浮潛區域就可以看見至少6種小丑魚,特別是印度洋銀線小丑( Amphiprion akallopisos)和非洲藍帶小丑(Amphiprion allardi)。
6、莫圖奧菲塔羅 Motu Ofetaro(大溪地)
賴阿特阿 (Raiatea)是 背風群島中的最大島,屬於大溪地的一部分。而Motu Mofetaro是距離賴阿特阿很近的一座小小的島,通常也是大溪地行程中的必去之地。
這裡浮潛很輕鬆,只需要在距離海灘20到30米的第一片珊瑚區停下來就行,這裡居住著罕見的太平洋雙帶小丑(orangefin anemonefish),它們最大的特色是可以與其他魚類共用海葵,比如它們通常與三斑圓雀鯛的幼魚(dascyllus trimaculatus)共用海葵。由於三斑圓雀鯛的領域性也極強,所以在它們成年後,會與小丑魚爭奪地盤
7、竹島 Bamboo Island(泰國)
竹子島是大皮皮島的離島,因為島上有竹子,所以被稱為竹子島。這裡是最著名的公子小丑(amphiprion ocellaris)的家園,它們就是《海底總動員》種「尼莫」的原形。
8、亞喀巴海洋公園 Aqaba Marine Park(約旦)
這裡雖然比較冷門,但是浮潛就可以看見超過8種小丑魚,在世界範圍內都很少見。從一大塊礁石上遊出去不到10米就可以看到大量的 太平洋三帶小丑(Amphiprion tricinctus)和印度紅小丑( Amphiprion ephippium)。
9、門姜岸島 Pulau Menjangan(印度尼西亞)
從峇里島坐船幾分鐘,遊覽美麗的門姜岸島 珊瑚礁,您一定會看到高聳的海葵。走近一點:每一片都住著一對 黑雙帶小丑( amphiprion sebae),它們黑白相間,總是在海葵觸角上翻滾。
10、杜夢灣 Tumon Bay(關島)
要想在關島遇到小丑魚,你必須遊出去至少400米,直到遠離美麗的杜夢灣海灘,到達珊瑚礁的中心。但是一旦你結束了這一過程,你就會明白這是值得的。珊瑚礁上棲息著大量的海葵,有至少8種小丑魚,特別是查戈斯雙帶小丑( Amphiprion chagosensis)。
11、丹尼斯島 Denis Island(塞席爾)
丹尼斯島(Denis Island)的自然保護區,種植著椰子樹、高須樹和木麻黃樹,四周是白色沙灘,有天堂的味道。這裡有塞席爾一帶獨有的小丑魚品種—— 塞席爾雙帶小丑( Amphiprion fuscocaudatus),它們也比較大隻,一般都能長到15釐米,主要生活在地毯海葵 (Stichodactyla mertensii)周圍。
小可愛?小噁心?
很多喜歡水攝的朋友都會拍到下面這樣的畫面,小丑魚嘴裡好像含著個肉嘟嘟的的小白胖子,黑豆豆的機靈眼神。有時候一群小丑魚每條嘴裡都有一個「白胖子」。比如下面這兩張圖。看起來好像都在笑一樣,很歡樂。
其實這是一種超級強大的寄生蟲,叫做縮頭魚蝨(Cymothoa exigua),是一種寄生的甲殼類動物,又稱食舌蟲。 顧名思義就是它們會「吃掉舌頭」。
食舌蟲通常都是在幼魚的時期通過魚鰓進入魚的體內,然後專門寄生在宿主的舌頭上,吸食舌頭的血,慢慢讓舌頭萎縮,最後直到舌頭完全消失。然後自己完全取代舌頭。
在取代舌頭後,食舌蟲一邊以魚的血液或黏液為食,一邊也會恪盡舌頭的職責,幫助宿主魚進食就餐,就宿主魚本身來說,甚至都不會有察覺。也可以說,食舌蟲並不影響魚類的健康和生活。就是從人類審美角度來說,有點噁心了。
食舌蟲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種能在功能上替代器官的寄生蟲。
「小丑魚」 的內容實在太多了,本篇也有點太多了,但是為了方便大家收藏,想來想去,還是放在一篇中吧。絕對夠乾貨!快鼓勵下小編,點給個贊,再點個再看唄。
由於微信更改了推送機制,喜歡我們請點擊文末的「在看」,否則你可能不能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推文了。感謝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愛你們。
點擊下圖購買潛水/旅遊保險
為了不錯過我們的推送
把我們加入星標
潛水遊世界行程/預定
(下劃模塊並點擊藍字查看行程細節)
往期精彩文章 點擊藍色標題查看
發愁去哪裡潛?這裡有一張最佳潛水季節表!
去東南亞考證/進階哪裡好?四大熱門海島大PK
學潛水前要不要會遊泳?
走,學自由潛去!——海外自由潛考證拔草攻略
潛水到底有多危險,既有多少種死法(超長超值)
又愛又恨的大流:適合放流的潛點,技巧和裝備
娶一個潛水女的十大好處
不要問我為什麼潛水,問問你自己為什麼不?
千萬別(yao) 愛上一個潛水員!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微信立場。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謹遵專業人士叮囑。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聯繫。
▼
服務號二維碼
▼
私人微信 divetheworld_b
客服:400 678 1632
郵箱 divetheworld@126.com
歡迎投稿合作贊助
點個贊或在看唄
小編的🍗就靠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