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隨著近期氣溫下降,在上市銷售初期沒有火起來的冬儲大白菜,最近一周迎來了購買高峰。記者今天(11月27日)一早在位於廣渠門橋東北側的崇文門菜市場物美店門口看到,早上不到7點,已有近30位市民排隊。「每天兩千公斤大白菜、兩千公斤大蔥,基本上一個多小時就賣光了。」崇菜物美店店長楊學清說。
7點半前,超市的工作人員為市民們準備了數千斤大白菜。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一位大媽買了一捆大蔥、兩棵大白菜後用輪椅推回家。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每天兩千公斤大白菜、兩千公斤大蔥,一個多小時就賣光
早上7點半,崇菜物美店就開始忙碌起來,店員把大白菜和大蔥碼放在超市門口,擺上電子秤和小臺秤。此時,店門前已經排了30多位市民。記者了解到,這些市民都居住在周邊,有的早上6點半就來了。
「可不得趕早,來晚了就沒了。」市民沈阿姨說,前段時間買白菜還沒這麼緊張,隨時來都有。可這兩天她發現,上午9點多來,冬儲大白菜就已經賣光了。「尤其是大蔥,現在別處都賣5塊錢一斤,這兒還是1塊九毛8,肯定賣得快。」
不時有後來的市民加入隊伍,到早上8點左右,排隊的市民已經有60多人。超市專門有三四名員工負責稱重、收錢,但寒冷的早晨還是讓不少市民覺得進度有點慢,「應該一人賣蔥、一人賣白菜,這樣快一些。」隊伍裡有的市民一邊催促前面的人,一邊高聲向店裡提示。
店長楊學清說,原先店裡8點半開門,現在提前一小時,7點半就開始銷售大白菜了,「一大早別的都不管,先把大白菜的攤子支起來,就是為了讓老顧客們趕緊買了回家,天兒太冷了。」據介紹,今年的冬儲大白菜是11月1日上市的,但月初氣溫較高,銷售情況並不好,雖然每天兩三千公斤的大白菜和大蔥都能基本賣完,但並沒有出現人員排隊的情況。
本周以來,北京氣溫下降明顯,早晨氣溫常常徘徊在零度左右。楊學清發現,買白菜的人多了,排起了隊,最多的時候能排六七十人。每天店裡準備兩千公斤大蔥、兩千公斤大白菜,基本上一個多小時就賣完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大白菜產自河北玉田,從產地直接發貨到物美的門店,售價0.39元/斤;大蔥產自山東平度,也是基地直供,每斤售價1.98元。與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大蔥均價5元相比,這裡的冬儲大蔥售價便宜了不少。因此,排隊的市民買白菜都是兩三棵,但買大蔥都是一捆20斤。
7點半左右,購買大蔥和大白菜的市民已經排了五六十人。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依靠「南菜北運」,冬季餐桌不再是老三樣
既然供不應求,為何不多準備一些大白菜和大蔥?對此,楊學清說,每天大蔥和大白菜各兩千公斤,已經是能供應的極限了。「受疫情影響,再加上一些產地雨水太大遭災,今年大蔥和大白菜的產量都下降了不少,但質量比往年都要好。」楊學清說,「冬儲大白菜葉子碧綠,是老百姓愛吃的正宗青口菜,開鍋就熟。」
記者採訪了排隊的市民,他們大多都買兩三棵,不少人一周會來買兩三次大白菜。一位推著小車的市民高大媽,買了15棵大白菜,她說是拿來淹酸菜的。「現在住樓房,冬儲是存不住的。」高大媽說,過去一到冬季,北京市民的餐桌上就只剩下「蘿蔔、土豆、大白菜」老三樣,現在「南菜北運」產業已經很成熟,冬季市民餐桌上的菜品也更加豐富多樣。
據北京新發地統計部門負責人劉通介紹,新發地冬季蔬菜大概有30%是長江以南省份供應的,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
比如在新發地市場銷售的豆類蔬菜即是南方蔬菜中的一個大類,其涵蓋的品種眾多,包括豇豆、四季豆、豆王、油豆、扁豆、白豆角等,均是市民冬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蔬菜品種,這些品種的產地主要分布在雲南、福建、廣西、海南等省份。新發地南菜經銷商王慧東介紹,每年10月中旬雲南、廣西產豇豆開始上市,10月底福建產的上市,12月上旬海南產的上市,春節後主產地又回到廣西,然後在4月中旬結束。「特別是雲南氣候比較適宜,這裡產的豇豆在整個銷售季都有供應。」
兩位市民正在將大蔥捆在自行車後座上。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正常情況下,南方蔬菜從廣東、海南、雲南等產地裝車後,經過50個小時的長途運輸,就可抵達北京新發地市場銷售,第二天一大早就能在市區內的生鮮超市、便民菜店供應。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影記者 吳寧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