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學認識五大功能分區的戰略深意
市委四屆三次全會提出將全市劃分為五個功能區域,這是市委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從世情、國情和市情實際出發,以改革創新姿態,在重慶發展的關鍵節點上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深意。
科學劃分功能區域體現了全球視野、開放姿態、合作思維,是對重慶區域發展戰略的優化
五大功能分區有利於找準坐標,輕裝上陣,加快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2010年重慶被國務院批覆確立為內陸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這既是中央對重慶的殷切厚望,更寄託著重慶在西部大開發中沉甸甸的重大歷史使命。在區域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重慶作為一個後發城市,如何發揮集聚、輻射、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長江上遊乃至中西部地區經濟中心,要走的路還很長。儘管近年重慶經濟增長迅猛,在2011年踏入GDP萬億俱樂部,但無論經濟總量還是綜合指標人均GDP與發達地區比,都還有不小的差距。面對基礎差、底子薄、差異大的市情,五大功能分區就是要我們冷靜下來,充分認識到外延式增長既不可持續,又形成不了核心競爭力,必須要跳出重慶看重慶,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背景下找準並充分發揮各個區域的比較優勢,瞄著不同的發展目標、沿著不同的發展路徑、照著不同的座標體系前進。將內環區域劃定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金融創新、現代服務業中心功能的承載區,集中展現重慶歷史文化名城、美麗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現代化大都市風貌,很顯然,質量、高度和美譽度是其坐標軸。都市區除其之外區域劃定為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綜合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是先進位造業集聚區、主城生態屏障區以及未來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區,無疑,體量、速度和影響力是其坐標軸。
五大功能分區有利於明確使命,回歸本位,加快國家生態屏障的建設。眾所周知,生態安全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道路上一個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慶是舉世聞名的山城,也是中國八大生態脆弱區之一。重慶因三峽水庫而直轄,保護好這一約400億立方米的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不被汙染,使這一長約600公裡的河道型水庫,不因泥沙淤積重蹈劉家峽水庫之覆轍,這不僅事關三峽工程成敗,更是重慶人民對全國乃至全球生態安全的莊嚴承諾。武陵山區涉及渝、湘、黔三省市,是國家確定的11個集中連片扶貧地區之一,也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發展與保護、局部與整體、現實與未來的矛盾導致有關區域發展方向的爭論從未停息。五大功能區的劃分,將渝東北、渝東南作為生態涵養區和生態保護區,實行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從戰略上明確了生態優先的原則,從戰術上強調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這不僅體現了我們重慶人民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使命意識,也從根本上保證了國家生態屏障的建設,有利於引導兩個區域積極探索經濟與生態協調共贏的生態文明之路。
五大功能分區有利於轉換思維,合作共贏,加快中國第四增長極的建設。開放互惠、合作共贏是世界發展大勢,作為區域經濟引擎的城市更是如此。與長三角、珠三角已經形成的梯次分明、分工協作的城市群相比,成渝城市群抱團發展局面遠沒有形成,這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成渝經濟區人均GDP目前僅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24%、30%、41%。成渝城市群要加速崛起成為中國第四增長極,就必須要打破川渝各自為政的局面,共同培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集群參與全球競爭,加快形成唇齒相依、協同發展的城鎮體系帶動西部大開發。將「一圈」除都市區外的區域劃定為城市發展新區,作為重慶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集聚新增產業和人口的重要區域,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和「四化」同步發展的示範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放下行政思維的負擔,突出互惠共贏的理念,推動向西、向南、向北與成都、遵義、廣安等市的合作開發。其中,作為成渝雙核之間最具潛力的增長軸,渝西地區交通條件優越、地域開闊,用地條件好,應當是成渝互動發展、合作開發的排頭兵。只有徹底打破行政壁壘,通過差異化發展推動一體化發展,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推動長江經濟帶才不是一句空話。
科學劃分功能區域體現了發展的規律、改革的精神、創新的理念,是在新的發展節點上重慶區域發展戰略的細化
五大功能分區遵循區域經濟演化規律,有利於打破行政區劃藩籬,突出各功能板塊的比較優勢。增長極理論認為,區域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均衡是相對的,而不均衡是區域發展的常態。五大功能分區打破了行政區劃界限,基於通勤半徑,綜合考量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因素來進行功能區劃分,不僅貫徹了「點線面體」的區域經濟演化規律,而且凸顯出各個功能區的比較優勢,形成了區域經濟的有機構成,有利於實現資源利用最優化和整體功能的最大化。
五大功能分區根植重慶客觀特殊市情,有利於對接國家戰略部署,明晰各功能板塊的工作重心。重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直轄市,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並存,區域間、城鄉間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等差異很大。五大功能區的劃分,不僅明確了不同區域的發展任務,又有利於工作的分類指導,增強了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整體看,五大功能分區既是重慶對「314」總體部署、國家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的具體貫徹落實,也是對國家西向發展戰略布局的呼應,秉承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理念,將國家頂層設計與重慶特殊市情緊密結合。從不同板塊看,大都市區除開承擔起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上遊經濟中心的使命外,應緊緊圍繞習總書記提出的構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兩帶」戰略構想,扭住渝新歐鐵路起點、長江上遊唯一的國家重慶保稅港區等有利條件,主動爭取和對接中央部委,為都市區上檔升級再添動力。大生態區應深化對生態文明制度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對接國家即將出臺的生態紅線、生態補償等重大政策,在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上尋求先機。
五大功能分區立足於體制機制創新,有利於釋放改革紅利,形成重慶長期增長的內生動力。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政府與市場邊界之所以難以簡單標定,不僅在於不同發展階段市場失靈的具體領域有差異,還在於多級地方政府職能職責劃分也非易事。五大功能區的劃分,從表面看是區域功能的定位,從深層看是間接回答了不同板塊的政府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具體講,在大都市區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做到凡是市場機制能發揮作用的通通交給市場,政府就是當好「守夜人」和「裁判」。在大生態區著重是針對市場失靈,本著保基本、無條件的原則,充分履行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功能,不斷優化生態補償的政策體系。在城市發展新區側重於彌補市場缺陷,發揮政府基礎設施投資的引導作用,營造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與此同時,結合地方財稅體制改革,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能職責,建立科學的分類考評機制,推動基層政府工作理念、方法和方式的變革與創新,形成了重慶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作者單位:市社科院)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