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雖小,卻是孕育生命不可或缺的「種子」。了解一些關於精子的知識,有助於提高「命中率」,順利孕育出新生命。
《生命時報》特邀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男性生殖醫學教授麥可·艾森伯格,為你詳細科普關於這些「小蝌蚪」們的一些知識。
男性體內大約有2.4萬個基因,大約10%的基因會致力於精子生成。正因為有如此眾多基因的參與,不同男性之間的精子才會有所差異。
精子開始於睪丸曲細精管,精子頭尾一旦形成,就會進入附睪,在附睪裡發育大約3周後變成熟。精子進入女性體內後,存活時間可長達7天,這對提高受孕機率非常重要,因為卵子從卵巢排出後最佳受精時間只有12~24小時。
男性一次射精量約為3毫升,精液對精子具有護駕功效。射精量足夠才能減緩陰道對精子的損傷。有些女性身體甚至會將精子視為入侵者而抑制其活動、阻止受精。
提起精子,人們就會想到擺動長尾巴努力遊向卵子的「小蝌蚪」。事實上,只有小部分精子以這種方式遊動,而很多精子其實是一動不動。研究發現,平均而言,活動精子只佔50%~60%。
除生育力之外,精子狀況還可反映出男性的總體健康狀況。如果全身狀況不好,那麼身體會將多種營養物質分配至其他必要的器官,生殖器官得到的營養就會更少,這必然會降低精子質量。
另外,多項研究發現,體重超標或肥胖、睡眠質量差、壓力過大、吸菸和心臟疾病都與精子質量偏低密切相關。
精子的基本部分包括:頭部(包含DNA)、中部(含助長精子的線粒體)和尾部。事實上,很多精子形態與預期標準相去甚遠。大頭精子、雙頭精子、雙尾精子以及其他形態的精子很多,這些往往不會影響正常精子的功能。
男人終生都會產生精子,但精子質量會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漸降低。當男性變老的時候,其精液濃度不會變化但射精量會降低、活躍精子比率以及正常形態精子數都會下降。
多項研究發現,男性做父親時年齡過大,其子女更容易罹患自閉症、癲癇和精神分裂症等遺傳性疾病。
精子產生於睪丸,所以精子數量太少可能是睪丸癌的一大症狀。不過,只有一個睪丸的男性照樣有生育能力。
一般情況下,有益心臟的措施都有助改善生育力。具體措施包括:健康飲食,不吸菸、積極運動(長時間騎自行車除外)、避免緊身內褲、避免桑拿和熱水浴。
精子和精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精子包含在精液之中,隨精液一道射出。精液是精子運載物,可發揮中和、緩衝和保護精子的作用,使精子能夠在陰道這種酸性環境中存活下去。
一次精液質量不好,並不意味著精子一定有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的精液檢查手冊裡明確說明,精液一般要查2~3次,按平均值來估測到底有沒有問題。查一次精液經常不準,因為很多因素可能影響精液質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修訂的第五版《人類精液檢查和處理實驗室手冊》,男性精液中精子的總數量應≥4000萬,前向運動的精子比例≥32%,正常形態的精子比例≥4%。▲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點擊獲取授權。
覺得不錯,動動手指給生命君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