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胡說有理
有沒有注意到,進入4月份,在中國對外打著食品界「諾貝爾」獎、「奧斯卡」獎等各種旗號的「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會金獎」又在刷屏了?
更值得關注的是,一年一度食品界的「諾貝爾獎」狂歡更是在中國奶粉行業上演。
不錯,無需和其他品牌同類商品做對比,花上不到1萬元人民幣,企業就基本能搞定一個外國私營機構頒發的「國際金獎」,能夠在自己產品上持續三年貼上金燦燦的金獎標識。消費者是不是都要被震住了?
這個錢真的不冤枉!
這也吸引了一位來自溫州的80後,為了「中國食品安全」事業,正在積極幫助中國企業參與到這場盛宴中。
這到底是個什麼國際大獎呢?
1.食品界「諾貝爾獎」宣傳季又來了
這個獎其實本名為Monde Selection獎(蒙特獎),Monde Selection公開資料翻譯為 「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會」或「國際優質食品組織」。
MONDE SELECTION官網顯示,這是一家創立於1961年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公司,舉辦年度性的非競爭性獎項,向食品、飲料以及化妝品等產品開放。
據媒體公開報導顯示,蒙特獎在中國引起關注其實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儘管當時獲獎企業還比較少,但是獲獎企業對外宣傳時,不知為何,都在這個蒙特獎上直接加貼了食品界的「諾貝爾獎」、「奧斯卡獎」等標籤。
耀眼的光環,讓無數企業羨慕不已,媒體報導也紛紛為中國企業在國際上得到認可而驕傲,消費者在比較猶豫之際也更願意為這些產品而買單。
很自然,對於普通公眾來說,聽到「金獎」且還是相當於「食品諾貝爾獎」,一般就會認為,該產品一定是經過評比後最佳的那個。
然而令人生疑的是,自2015年開始,相同產品「最佳的企業」卻越來越多」!以嬰配粉為例,無論是知名大企業,還是到小品牌,貼上食品界「諾貝爾獎」標籤的一個接一個。有的甚至拿獎拿到手抽筋,從三連冠到四連冠、五連冠……
這不,原本今年5月份,又將是中國不少企業集體遠赴慕尼黑參加Monde Selection組委會的頒獎典禮,然而,隨著疫情的全球爆發,這場盛典取消,但並不影響各個獲獎企業,在每年的4月份就開始「世界食品諾貝爾獎」的大肆傳播。
2.頒獎機構是私營公司,不承認「諾貝爾獎」說法
然而,這一被中國人對外號稱的「食品界的諾貝爾獎」之說法,Monde Selection組委卻直接給否了!
真相得以揭開,還是緣起最早打著食品界「諾貝爾獎」對外宣傳的一家奶粉企業引起了一家媒體的關注。
2019年,有媒體記者就此給位於比利時的MONDE SELECTION公司發去採訪函,MONDE SELECTION的董事總經理Dimitri Delloye的回覆是:
「Monde Selection是一家位於比利時的私營公司。這項評選活動是60年前與公共機構和實驗室密切合作創建的,這些機構和實驗室為世界各地的生產商進行產品分析。因為一些生產商在產品質量上取得了相當大的改進,他們希望得到認可,這就是一切的開始。」
媒體報導稱,在回函中,DimitriDelloye還提到,「至於與『諾貝爾獎』或『奧斯卡獎』的比較,這並不準確,我們正試圖向公眾澄清這一點。2019年6月,我有機會在京東總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Monde Selection。演講摘錄如下:『我們的專家評審團傾注時間對產品逐一進行360度的質量評估,但這並不涉及與其他產品的比較。許多人認為我們是消費品領域的「諾貝爾獎」,這種比較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這不是一個競爭性的評選。每件產品都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評估,並獲得其應有的質量獎。』」
「這不是一個競爭性的評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相信大家都能明白了,就是說你送產品來,我們不會和其他同品類產品做比較,我們只是給你做個評分,達到了多少分就給對應的獎。
Dimitri Delloye對媒體記者也特別說明,該獎項不像奧林匹克體育競賽,一個項目只有一個金銀銅牌得主;該獎項每個品類的獲獎數量並無限制。
其實,這一點,MondeSelection一直沒有撒謊,胡說有理注意到,其官網上也有這樣的明確表述(見下圖)。只不過到了中國就變味了,可中國消費者又有幾個人知曉呢?
3.不到萬元報名費,獲獎率高達近90%
不受限制的獲獎數量直接拉低了拿獎門檻,那麼這項獎項到底是如何劃分的呢?
胡說有理了解到,產品評分在60%-69%之間的是銅獎,產品評分是70%至79%之間的是銀獎,產品評分在80%至89%之間的是金獎,產品評分在90%至100%之間的是特別金獎。
那麼企業該如何報名參評呢?胡說有理查詢發現,單一一款產品2019年的評鑑大會是1250歐元報名費(還不到1萬元年人民幣),而2020年價格降到了1200歐元。
如果遞交三款產品,第三款還可以優惠。
據媒體報導,2018年約有3000個產品參選,企業自行在網上下載表格、支付報名費後參與評選,單報名費一項,Monde Selection的收入約為360萬歐元。
Monde Selection為上述媒體記者還提供了一份歷年來自中國企業參評的產品數量統計。中國企業最早參評時間為1977年,至今,有來自中國的347家公司的2500個產品參評。
(Monde Selection中國產品歷年參評數量統計,由Monde Selection提供)
從這份表來看,到了2018年、2019年中國企業參加的產品數量快速增長。
媒體引述維基百科的數據顯示,2015年,參評產品總數為2952個,其中2595個獲獎,獲獎率是87.9%,半數以上的產品獲得金獎及特別金獎。
中國臺灣的維基百科的介紹是,「每年度約有超過兩千個產品獲獎,以2016年為例,共有1261個產品獲得金獎(Gold Award),777個產品獲得銀獎(Silver Award),獲獎的產品以來自亞洲的產品最多,而來自北美洲與中美洲的產品最少。」
2019年,參與Monde Selection評選的國家中,日本企業的產品數量居第一、中國第二、葡萄牙第三。
為何有如此高的獲獎率?2019年,MondeSelection給上述媒體的採訪回覆中,給出了答案。
「針對您有關參評獲獎比例的問題,本年度(註:2019年)我們決定不再向公眾公布統計數字,因為去年這些數字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誤解。公眾,特別是媒體誤讀了這些數字,並且以此與其他的質量大賽做比較,但是 Monde Selection並不是競爭性的大賽(competition)。」
Dimitri Delloye繼續回復道,「人們讀到這些獲獎的統計數據時,並不知道我們評選的方式——我們給予那些未獲獎,或是得分低的公司不出現在統計數字中的選擇權。這些公司參評的主要目的是確認他們的產品品質與國際標準之間的距離,希望得到評審團的反饋,以此改進品質。」
4.「大家都拿獎,我們不參加顯得不行似的」
其實,當前中國食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以民眾頗為關注的嬰配粉行業,其2019年合格率更是達到了99.79%。
這一切的獲得是來自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社會共治。我們眾多的食品企業也在走出國門,其品質與國際大牌不相上下,並得到海外消費者的認可。
如今不少企業的產品能夠在蒙特獎中的評鑑中拿到自己的鑑定書,確實也印證我們企業的實力。
然而,有實力並不代表就有底氣!
胡說有理今天在蒙特官網搜索嬰幼兒奶粉獲獎名單,其公布的2019年蒙特獎獲獎數量達到幾十家,但全部為中國企業,未找到一例歐美品牌。
而通過查詢公開媒體報導信息也發現,也並未發現有歐美國際大牌奶粉企業參與評選。
「我們其實很清楚這個獎是怎麼回事,前幾年我們並沒有放在心上,但是這幾年大大小小品牌都在參加拿獎,他們對外宣傳都說拿到了國際『食品諾貝爾獎』,如果我們再不弄的話,消費者還以為我們的產品不行呢」,國內某知名奶粉品牌負責人這樣告訴胡說有理:沒辦法啊,公司後來也參評拿獎了。
5.一位溫州高中畢業生的「中國食品安全」夢
中國人的心思還是中國人自己最了解。
百度查詢,2019年年初,有一條標題是這樣的信息「好消息—2019年Mondeselection(國際蒙特獎)終於來中國啦!」
這篇文章先是說最近十多年「多起食品安全事故在我國頻繁發生……也讓國人失去對國內產品及好企業的信心,因為一部分的不良商家從而影響了整個行業,導致了大量優良及傳統企業受損」,「為了我國的食品安全,Morgan Jin 數次赴歐洲與Mondeselection組織溝通,歷經五年時間終於打動了Mondeselection組織並來到了中國」。
文中介紹,國際蒙特會長任命Morgan Jin為亞洲地區副總裁兼中國地區總裁。
Morgan Jin何許人?
這篇文章也有介紹:
DR.Morgan Jin作為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出生於中國浙江省溫州瑞安市。1994年時邊讀初三邊獨立開辦了個人網吧,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正式經商。為讓自己能力能更快提升,高中畢業後便去了北京。1999年18歲時赴日本留學,用10年的時間,從一句日語都不會到攻讀下日本經濟學博士……
上述文章這樣介紹:「為了讓更多的中國好企業能更快更方便參加評選,國際蒙特組織Monde selection決定自2019年1月起由上海日雲商務諮詢有限公司開始提供代理申請業務,也是Monde selection總公司唯一中國官方授權點」。
胡說有理通過企查查查詢發現:上海日雲商務諮詢有限公司由一位名為「金善慶」的人100%持股,其是否與DR.Morgan Jin為同一人,目前沒有查到公開信息。
不過打開日雲公司網站,直接彈出來的就是蒙特獎的中文頁面。中國知名企業飛鶴董事長冷友斌2018年領獎的大照片醒目地掛在首頁上。
根據日雲商務諮詢公司介紹,2021年的評估申請已經開始,中國區於4月1日開始受理,其可為中國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具體服務項目有哪些?在上述報名費之外是否還有收費?收費標準又是如何?
胡說有理今天致電該公司官網公布的客服電話,但一直無人接聽。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該公司官網並未有「食品界的諾貝爾獎」的字眼,而只是「國際蒙特獎」。
接下來,剛剛拿到這個「蒙特獎」的中國企業又該如何對外宣傳呢?還會打著「食品界「諾貝爾獎」、「奧斯卡獎」的噱頭嗎?
突然想起清華大學教授扒皮德國「紅點獎」的新聞,這裡有視頻,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