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會毀滅嗎?天體物理學家告訴我們,會的。好消息是,太陽的毀滅是很久遠以後的事情,如果人類足夠智慧也足夠幸運,我們可以活到那一天。壞消息是,人類永遠不會看到太陽的毀滅,因為那是50~70億年以後的事,而頂多再有20億年,地球就已經不適合生命存在了。
與宇宙中的所有恆星一樣,太陽也是有壽命的,它不會憑空而生,也不會永遠存在。
時刻照耀地球、給我們溫暖的的太陽誕生於一大團灰塵和分子雲裡,這些灰塵和分子雲是前一顆巨大恆星爆炸後的星雲殘骸。這個星雲是如此廣闊,以至於孕育了太陽系周圍眾多的恆星,我們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在大約56億年前,由於附近一顆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影響,分子雲團受到震動並開始聚集。這個雲團裡絕大部分是氫氣,還有少量的氦氣和更少的其它元素,它們一點點向中間靠攏、聚成一團並有了更大的引力,周圍的物質受到吸引加速向中心移動並形成一個龐大氣旋,這便是太陽系的雛形。當這個氣旋的中心積聚了99%的物質時,強大的壓力將中心的氣體壓縮並產生數千萬度的高溫,氫原子被擠壓在一起聚變成氦,由此產生更高的熱能,於是太陽變成了一顆新的恆星。
恆星依靠其中心氫的核聚變產生熱,它內核的熱能向外傳導,在表面發出光,於是我們看到一顆黃色的太陽。
但太陽中心的氫總有一天會被消耗完,當氫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太陽也就走到了它生命的終點。
太陽越來越亮最早的太陽沒今天這麼亮也沒今天這麼熱,它最開始的亮度大約只有今天的70%。
最早的地球比現在要熱許多。倒不是因為陽光猛烈,而是地球在形成之初遭受大量天體的撞擊,與此同時地球內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熱,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核反應堆,所以我們將其形容為煉獄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過了幾億年,地球表面漸漸冷卻下來,太陽也越來越熱、越來越亮起來。50億年之後,地球變成了今天的樣子,這是地球最好的時代。
好景不會太長,因為太陽還在繼續變熱,地球表面的溫度還會繼續升高。
地球變暖是大趨勢從太陽生命的規律角度看,地球變暖勢不可擋。而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來看,那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恐龍在地球上曾經統治了幾千萬年,最後滅絕了。與恐龍相比,人類的歷史實在是短暫,我們目前能找到的最古老人類化石才幾十萬年。我們還能在地球上存在多久?五千萬年?一億年?或是更久?這些都需要打上問號。
目前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與恐龍相比,人類是更加智慧的生物,我們不僅能影響地球,也可以有選擇地進化自己,使自身變得更強大,從而適應自然的變化。
但這種變化終歸是有限的。
隨著太陽的變熱和地球的變暖,人類獲取食物將越來越難。因此未來的人類需要讓地球涼下來,至少,我們要阻止地球進一步升溫。
辦法有很多,比如說未來我們可以在地球與太陽之間建造一個面積達數百萬平方公裡的大傘,它至少可以遮擋5%的陽光,從而挽救地球越來越惡化的生態。
逃亡如果人類真的還能在地球上存活15億年,屆時就必須考慮搬家的問題。
大約50億年後,太陽將變成一顆紅巨星,它炙熱的大氣會吞沒地球軌道,沒有任何生物可以倖存,而隨之而來的氦閃更是會摧毀整個太陽系。為了生存,人類必須選擇逃亡。
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生動描繪了人類帶著地球家園一起逃亡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事情未來也不可能發生。人類不是蝸牛,地球也不是我們的殼,我們帶不走它。
可以設想的是,數億年之後,人類已經掌握了穿行於星際的黑科技,並且在太陽系外為我們的後代尋找到了幾個理想家園。那時候我們可以打造若干艘星河巨艦,攜老帶幼一起搬遷到另一個伊甸園,一個也不落下。
或許,這才是人類最理想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