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相信萬物皆有靈,常伴左右的文房四寶在他們眼中可都是活生生的存在,比如下面這位易玄光同學,我如果不點明,你能猜到他是誰嗎?
易玄光:又名陳玄,字處晦,絳州人,家族世習黃老通玄之術,多壽而長生,拜亳州楮郡平章事、玄香太守、松煙都護,封黑松使者、松滋侯。
易氏以道學傳家,其先祖號青松子,「深隱山谷不仕,以吟嘯煙月自娛」。某天,他對自己的弟子邴炎說:「我本是青山白雲所化,修真得道,已經有一千多歲了,雖然能夠不懼寒暑,但終究逃不出五行。近日形容日漸枯槁,自覺壽數將至。你們日後必然會有風雨阻礙,之後由子熾而繁盛,化而為雲氣,直衝霄漢。」
墨不同於紙筆,由於原料和製作工藝的原因,使得墨能夠留存千年,與道家長生不老無異,因此易玄光的家族以道學傳家。先祖道號「青松子」是因為人工制墨的原料就是松煙,青松自然就是墨的起源。弟子名「邴炎」,這裡「邴」同「柄」或「秉」,是說制墨需要用火燒制青松,形成松煙。
青松子感嘆難逃「五行之數」,而且留下了子孫會光耀門楣的遺言,這裡是一個玄學的說法,暗合了道家的「人設」,其實是指後世制墨工藝的一次變革。修真得道者如果不能跳出五行,最終還是會死的。像悟空那樣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中的終究只是少數。
青松子死後留下了弟子玄塵生,遷居到黔突這個地方,卻每每因為膠敗而為風雨所侵,身體逐漸敗壞。愉麋一位名叫鹿角煎的隱士用丹砂、麝香等藥材製成藥餌,玄塵生服用後不但不再懼怕膠敗,反而羽化成仙。後世子孫傳承其道法,又因其得道於易水,因而以「易」為姓。
「黔突」就是煙囪,這裡說的是制墨的過程,松枝經過燒制「死了」,留下了煙囪中的煙塵,也就是松煙,「居住」的地方自然從山林搬到了煙囪,這個邏輯沒毛病。先時制墨需要加入動物皮脂熬製的膠,使墨塑形、保持黏性。但是入墨用膠容易變質,墨也隨之敗壞。
「鹿角煎」指的是用鹿角膠煎製成膏入墨,是入墨用膠的上品。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僕、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有很多古松,燒制的墨極為有名。
南朝韋仲用草藥入墨解決了膠敗的問題,製成的藥墨香氣宜人,還能有效防蟲防黴、保持黏性,用藥墨書寫的書畫作品即使放上千年,墨跡依舊如新。所謂玄塵子「化為雲氣」「得道成仙」就是源於此處。
唐代墨官祖敏以「鹿角煎」制墨聞名,祖敏是易定人,後世因此多以易水制墨為上品,這就是易玄光家族以「易」為姓氏的緣由。或言:制墨名家李廷珪渡易水而居江南,成就徽墨盛名,故而墨以「易」為姓。易玄光就是玄塵子的曾孫。
易氏以玄道之學傳家,墨品成精的故事也有很多。據說唐玄宗御案上的墨名為「龍香劑」,因為唐玄宗的御墨是用油煙入龍腦、麝香、金箔製成的。一天,唐玄宗看到他的墨上有一個蠅蟲大小的東西在爬行,仔細一看,竟然是個小道士。唐玄宗問他是什麼人?小道士老老實實地回答說:「我是墨精黑松使者。」
唐玄宗又問:「墨也能成精嗎?」小道士回答說:「墨精其實到處都是,只要是文才出眾的人,他的墨上都有十二個龍賓。」唐玄宗覺得十分神奇,一高興就把御墨「龍香劑」賞賜給了諸位掌文事的官員。
如今我們說到「墨」默認都是黑色,其實古代的墨也是有其他顏色的,比如唐代用來校點書籍的黃墨,還有我們比較熟知的用於御批的硃砂墨等,從這個角度來講,「五彩斑斕的黑」也不是沒有道理。
所以你以為這是一篇得道修仙文?不是的,這其實是一篇工藝考古文。易玄光就是我們熟知的墨啊。
本系列計劃5篇文為大家一一揭秘古人眼中的文房四寶,感興趣的大大關注下唄
本系列連結:
萬物皆有靈:國寶真的說話了
筆:管城侯毛元銳那些逗比先祖們的奇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