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溪鎮荷塘村養殖小區
橫溪鎮猴山根村養殖小區
穿過一片油菜花田,繞過村口池塘,仙居縣白塔鎮圳口村村民崔小仙,每天開著載飼料的電瓶三輪車到村裡的「仙豬公寓」,給自家兩頭豬「送餐」。一年多來,這2分多鐘的「送餐」路程,不僅沒有給他添麻煩,反而改變了他的生活。
2014年,仙居縣借「五水共治」東風,在全省率先實施「全域人畜分離」,對全縣散落在門前屋後的豬舍進行拆除,集中建立養殖小區。以村委會為主體,統一設計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防疫管理、統一排洩物資源化利用,注重農牧結合種養結合、體現周邊環境協調,彰顯美麗鄉村特色。
三年來,全縣共投資5200萬元,拆除散養豬舍6萬多個,涉及農戶1.2萬多戶,建成養殖小區310個、429幢,面積8萬多平方米,「仙豬公寓」成為仙居美麗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二師兄」住上「公寓」
陳福娟是仙居縣白塔鎮上橫街村民,每天她要到村外一個名叫「仙豬公寓」的養豬區去餵豬。仙豬公寓裡住的30多頭豬,是村裡各家各戶湊在一起養的,一戶人家一兩頭,陳福娟家的也在其中。
「仙豬公寓」白牆黑瓦,建在環境美好的綠林邊上,白牆上還有可愛的彩繪,若不是專人介紹,真的很難發現,這是「二師兄」的家。過去仙居農家有一句俗語:「家裡不養頭豬,兒子都不回家。」說的就是仙居家家戶戶有個習慣,春天養下一頭豬,年底等兒子回來殺豬過年。可是大家都在自家門前養豬,蒼蠅蚊子多,還有臭味,不衛生。
怎樣才能在尊重村民生活傳統的同時,改善村居環境呢?
仙居縣委縣政府決定在白塔鎮推行「人畜分離」試點工作,上橫街村在村民會議上討論了這件事,大家同意實施「人畜分離」——把每家每戶的豬舍拆掉,在村外建立集中豬舍,作為農村養殖小區,還起了個好聽的名字「仙豬公寓」,此外,還配套建立治汙設施,把沼液肥料用來種菜。
「仙豬公寓」內實行清潔化處理和糞汙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採取農牧結合,廢水截汙納管,建立柵格式沉澱池處理和配套建設沼氣工程等,實現汙水無害化處理和「零排放」,從根本上解決了原先農村散戶排洩物直排問題。
「仙居縣委縣政府在白塔鎮的幾個村實施『人畜分離』試點之後,認為這個辦法很好,決定在全縣推廣,並按照每平方米400元的標準補助各村建立豬舍。」仙居縣縣委書記林虹說,此舉在全省屬首創,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如今的仙居農村,水溝變清了,欄舍變成了花壇。
白塔鎮上橫街村養殖小區
橫溪鎮猴山根村養殖小區
土豬養殖產業成功轉型
仙居農民的習慣是春天養下一頭豬,年底殺豬過年。現在門前屋後欄舍拆除後,建成養殖「小區」,解決了農民養土豬的需求。
「土豬養殖產業是仙居縣傳統養殖產業,採用甘薯藤、玉米杆、玉米、甘薯等粗糧餵養,保持了原先家養豬的生態、味美的優點,價格比普通豬高30%,為農民帶來收入,在我們省內有一定知名度,實施人畜分離工程照顧了農民養土豬情結,使土豬養殖產業成功轉型,健康發展。」仙居縣畜牧獸醫局局長朱水星說。
「不僅要讓小豬住公寓,更要讓小豬住得放心。」仙居縣農業局局長潘海濱說。為此,仙居給每村的養殖小區派駐指導員,負責疫情防禦、技術指導等工作。目前,已入村入場入戶指導3000多人次,平均每人每周下鄉不少於一次。「仙豬公寓」養殖模式實施以來,全縣疫情也比往年下降了。
目前,《仙居縣生態養殖規劃》編制完成,對農村散養戶轉型起了引領作用。《規劃》明確在農村實施「人畜分離」工程,建農村生態養殖「小區」;在現代農業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在低山緩坡新造地、高山移民空置地,建設生態家庭牧場;在果園、林園、茶園,養殖仙居雞,實施生態養殖。改變千年來農村人畜混居的狀況,實現「養殖產業仍在發展,環境衛生狀況大有改善,村容村貌徹底改變」的目標。
人畜分離,是仙居縣建設美麗鄉村的主要內容之一。仙居縣以農村環境整治和「五水共治」為切入口,堅持「汙水要納管、人畜要分離、清水要長流、垃圾要分類、見縫要插綠、局部要改造、文化要傳承、產業要富民」等「八個要」發展模式,實施農村生活汙水納管處置懲罰、鋪設自來水管網等環境整治措施,成效顯著。
養殖小區外的指路牌
養殖小區內劃分出多間「公寓」,供小豬居住。
「仙豬公寓」帶來的環保理念普及
如何既滿足農戶養豬需求,又改善農村環境?這是仙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於是,「人畜分離」的「仙豬公寓」應運而生。
粉牆黛瓦的徽派「仙豬公寓」佇立在青山綠水間,牆上還繪有風景圖案,周邊種植常綠樹種或果樹,用綠籬把生活區分隔開。「仙豬公寓」不僅徹底改善了農村髒亂差的環境面貌,更是帶來了農村環保理念的普及,愛護環境成了一種自覺。
「『仙豬公寓』出現後,環保衛生、資源利用的理念,開始在村裡普及。」站在綠蔭蒼翠的生態養殖小區院子裡,白塔鎮上橫街村生態養殖小區村級管理員許子文介紹,生態養殖飼養小區按現有農戶養殖數量確定,小區總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2平方米,欄舍20間,配套50立方米沼氣池1座,總投資40萬元,可飼養60—80頭家畜。
「生態養殖小區建成後還實行五統一,村集體統一建設、專人統一管理、疫病統一防控、養殖廢水統一納入沼氣池處理、沼氣統一免費供給農戶使用。」許子文說。
2014年,村民吳相甫和吳小玉把豬遷進了養殖小區,雖然每天都要走到養殖小區裡餵豬,但是夫妻倆十分樂意。因為家門口原先臭氣燻天的豬舍變成了小花園,臭氣沒了,環境也變好了。
「原來家裡養豬太臭了,家門口都是蒼蠅蚊子。現在搬進『養殖小區』之後,房子空氣好,環境宜人,人舒暢。」吳小玉說。
「50歲以上的村民,他們對家裡養豬有很深的情結。現在通過養殖小區的建設,把養土豬這個產業給農民都保留下來,同時又改善了農村環境,為美麗鄉村建設創造了條件。」朱水星說。
仙居縣畜牧業 轉型升級路徑
近年來,仙居致力於推進綠色化改革發展,以創建全省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縣為抓手,實施全域人畜分離,加快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2016年,全縣畜牧業總產值達4億元,佔全縣農業生產總值的17%;帶動農戶戶均增收1280元。榮獲省政府畜牧業轉型升級先進單位。
實施「人畜分離」,建設仙豬公寓
2014年,仙居縣借「五水共治」東風,在全省率先實施「全域人畜分離」,對全縣散落在門前屋後的豬舍進行拆除,集中建立養殖小區。具體操作為:以村委會為主體,統一設計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防疫管理、統一排洩物資源化利用,注重農牧結合種養結合、體現周邊環境協調,彰顯美麗鄉村特色。三年來,全縣共投資5200萬元,拆除散養豬舍6萬多個,涉及農戶1.2萬多戶,建成養殖小區310個、429幢,面積8萬多平方米,「仙豬公寓」成為仙居美麗鄉村嶄新的風景線。通過人畜分離,既較好促進了畜牧業穩定有序發展,又徹底改變了農村幾千年來人畜混居、髒亂差臭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還為鄉村旅遊、民宿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如白塔鎮上橫街村將老豬舍改造成咖啡館,引來不少遊客。
推進專項整治,打造美麗牧場
按照「五水共治」和美麗畜牧業要求,明確畜牧業規劃布局,嚴格按規劃條件選址建設;對不符合規劃和整治要求的,全部遷建或關停,共遷建10家、關停273家。對保留和新建的養殖場,全面實行規範化改造。完善汙水管網、沉澱池、沼氣池等基礎設施,提升綠化美化水平,共治理提升畜牧養殖場86家,水禽場35家;建設美麗牧場(養殖小區)25個,建成雨汙分離管網20公裡,儲肥池8000立方米,建成戶用沼氣池5600戶,池容4.5萬立方米。加強智慧監管,對所有規模養殖場配置電子監控,委託第三方監測,建立「縣-鄉-村-場戶」四級巡查機制,實現線上、線下全覆蓋監管。
創新養殖模式,實現生態循環
充分利用林果園資源,推進農牧結合示範園區建設,以林園、果園、茶園、竹園、藥園等五園為依託,推廣林園放養、高山放牧等養殖模式,建設林果園自然放養區30多個,高山放牧區5個,農民結合示範區2個。不斷完善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機制,養殖場排洩物全部實行當地消納和異地消納,實現100%資源化利用,既大量減少排洩物汙染,又有效增加有機肥資源,還減少化肥使用,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改良土壤肥力,增加農作物產量,提升農牧產品質量,提高農牧產品附加值,實現生態環境與農牧產業共贏發展。
立足品質優勢,推動轉型升級
重點發展仙居雞產業,仙居雞以其肉質優、產蛋好、抗性強等優勢,被譽為「中華第一雞」,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年銷售額1.6億元。立足這一品牌,我們整合資源,不斷促進產業做大做強,現有常年存欄仙居雞179萬羽、年出欄400萬羽;建有國家級保種場1家,常年存欄原祖代3萬套;省級仙居雞品種資源場1家,年飼養原祖代種1萬套;養殖專業合作社50家,重點基地17家。同時,我們依託仙居花豬這一優良地方品種,引進華統仙人谷農業綜合體項目,投資6億元,拉長產業鏈布局,年內將落地實施,屆時將極大提升畜牧業競爭優勢和整體實力。
部分圖片由仙居縣畜牧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