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球,我們來了
自古以來,月亮一直是人類的親密朋友,她一直陪伴著人類的進化、發展與進步,與人類一起共享人間的悲歡離合。地球上的各個民族對月亮都寄子了濃濃的深情和憧憬,流傳著無數美妙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我們中華民族廣泛流傳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和玉兔搗藥等神話和傳說,表達了對月亮的依戀和深情。神話傳說中,嫦娥奔月以其悽美動人的情節,閃爍著獨特的光彩。
全世界都知道,在中國,嫦娥奔月的神話流傳了幾千年,她是世界上最早住進月官裡的天仙,並從遠古一直「活」到了今天。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信做詩嘆道:「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匯。姑娘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明皇遊月官」也是個險炙 人口的故事。傳說唐明皇非常喜歡
賞月, 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節, 他與道士羅公遠起賞月。就在望著月亮把酒言歡之際,唐明皇突然心血來潮,想要到月亮上遊歷一番。 羅公遠馬上做起法術,帶著唐明皇來到月宮。在那裡,唐明皇看到一一座寫著「廣寒宮」的巍峨宮殿前,有「仙女數百,皆素練霓衣,舞於廣庭」,
唐明皇看得如痴如醉。回到人間後,唐明皇便憑著記憶,把在月宮聽到的音樂,譜成優美動聽的曲子,然後配上模仿月宮仙女舞姿的舞蹈,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雖然這首著名唐代宮廷舞曲的真實來源有多種傳說,但這個虛構的故事把中秋的明月、巍峨的廣寒宮、美妙動聽的仙曲、月中翩翩起舞的仙女聯結在一起, 給人以無盡的美好遐想。
這些傳說不僅是中華民族,也是人類最早的登月遇想。
中華民族的月球情結分外濃重,沐浴月光的作品幾乎隨處可覓,特別是在有著濃濃厚抒情色彩的詩歌裡,月亮更是有個不可或缺的美好意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漂泊異地的思鄉之作,寥寥二十字,以月為伴,寄情於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溼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這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夢天》。李賀在以瑰麗色彩描繪出的詩歌意境中,寫出了他夢遊月宮時,在桂花飄香的路上與鸞、仙女們相遇的情景。而嫦娥居住的那座神秘的白玉樓,是詩人著意用純潔素淡、溼潤柔和的白色銀光描繪成的。詩人從天上俯視人寰,但見三山之下,黃塵清水,更變如走馬;齊煙九點,大海如杯。宇宙的無限和仙境的永恆,同人間的渺小、短暫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名作《水調歌頭.中秋有懷子由》,該作品歷來被認為是詠月詩詞中最好的一一首。 寫這首詞時,正是詩人仕途失意遭受挫折之時。在這裡,詩人雖表達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寂寞,但更多的是抒發了對親人的懷念之情,表達了對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願。
賞月與月餅
我國自古就有中秋節賞月的習俗。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民間中秋拜月、賞月之俗,在兩漢時已具雛形,唐宋時中秋賞月之風盛行。每逢中秋之夜,京城的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家家戶戶安排團圓家宴,人們設大香案,擺上佳餚美酒和時令鮮果,舉行拜月賞月活動。明清以後,中秋賞月風俗依舊。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民間則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楊柳岸,曉鳳殘月」,「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你聽「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別枝驚雀,清風半夜鳴蟬",「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式的美景,
中國詩歌中「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寄託著華夏民族對月亮的多少渴望。
如果對其他民族來說,探月的意義更多地具有揭示宇宙奧秘,那麼對中華民族來說,探月的意義還多了一層文化內涵:如果說,其他國家探月是建立在科學和理性基礎之上的話,那麼我們中國的探月除了科學與理性之外,或許還包含著濃重的感情色彩,因為我們的文化與月亮如此親密,我們的生活與月亮息息相關。
(轉載自吳偉仁《奔向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