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年來,武宣縣總工會突出工人文化宮的公益性、社會性,立足基層和職工需求,開展各類服務活動,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社會影響力的服務項目,切實做到工人文化宮有工人、有文化,基本實現了「天天有活動、周周有培訓、月月有重點、季季有高潮」,真正成為職工的學校和樂園,並成為我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示範點。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武宣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總工會主席王壽猛在會上作經驗介紹
一
堅持免費開放,讓工人文化宮用起來轉起來
武宣縣工人文化宮建於馬鞍山文化體育公園旁,建築面積3114平方米,為公益二類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2018年,根據《中華全國總工會關於推動工會資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精神,對文化宮出租的場地進行了清理整改,回收所出租的場地,同時投入資金80餘萬元對文化宮功能室進行升級完善,設置了勞模展廳、書畫(攝影)展廳、綜合培訓室、計算機培訓室、棋牌室、舞蹈室、職工書屋、國學和書畫培訓室、瑜珈室、健身室、音樂室、減壓艙等多個功能室,並全部免費對基層工會、職工群眾開放,每天吸引300餘名職工會員到文化宮參與文化體育活動,每年各單位及基層工會組織到文化宮開展培訓學習近100場次。同時,加強與教育體育、文化旅遊、住建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對位於馬鞍山公園內的縣體育館、籃球場、氣排球場等文化體育場所實行共管共享,讓工人文化宮成為武宣職工群眾文體活動、休閒娛樂、培訓學習等活動的中心,並成為我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示範點。
二、
創新服務模式,讓工人文化宮熱起來火起來。
開展「公益樂學」免費培訓活動,引燃廣大職工參與。2018年「公益樂學」職工文化項目運行以來,聚焦職工精神文化需求,堅持免費普惠的職工文藝和技能的專業教育培訓,利用下班後和周末等「碎片化時間」,開展多項職工文化公益培訓活動,讓全縣廣大職工享受到優質多樣的公益性職工文體產品服務。「公益樂學」活動採取工會購買服務的方式,通過第三方專業團隊組織開展培訓。3年來,培訓的課程項目從剛開始的9個增加到了目前的13個,培訓的班級從剛開始的18個增加到了目前的28個,瑜珈、舞蹈、聲樂、剪紙、攝影、PPT製作等熱門課程,受到廣大職工的青睞,培訓名額在網絡報名平臺推出即「秒光」。2019年,來賓市工會在全市工會推廣了我縣「公益樂學」培訓活動的經驗和做法。2020年,「公益樂學」增加了進企業活動項目,把攝影、茶藝、PPT製作等課程送進企業。不斷為基層和廣大職工提供更加豐富多彩、時尚高雅、品質優良的職工文體產品和個性化服務。「公益樂學」讓廣大職工不用花錢就能跟著專業老師學習吹拉彈唱和各類文化技術,贏得了大家的追捧和「點讚」,受益職工累計已達8500多人次。
實施文化志願服務,培養本土人才。引入來賓市書法學院、職工書法協會、攝影協會、詩詞楹聯協會、體育舞蹈協會進駐工人文化宮,協會會員成為縣工人文化宮的文化志願者,協同開展各類公益活動。一是免費承辦書畫展活動。2011年建宮以來,縣工人文化宮一樓展廳一直展出書畫、攝影、根雕等作品和國畫石。二是開展公益培訓活動。協會每年定期在文化宮舉辦1-2期公益培訓,培養書法、繪畫和詩詞人才。近3年來,協會培育全國書法協會會員1名、自治區書法協會會員11名、來賓市書法協會會員25名;培育全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3名、廣西攝影家協會會員18名、來賓市攝影協會會員30名;培育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5個、來賓市美術家協會會員16個。三是開展「公益文化送基層」活動。組織文化志願者到社區(村屯)、進企業開展「聽黨話、跟黨走,建功新時代」為主題的「百場文藝演出、百場宣講」活動,每年達60多場次,備愛職工群眾好評。
圍繞傳統節日,舉辦大型職工文化體育活動。以元旦春節、元宵、端午、七夕、中秋、國慶等重大節慶、紀念日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如每年元旦、春節期間,組織書法協會志願者在縣城區及全縣10個鄉鎮開展「新春送福、讓愛一起回家」活動,免費為職工群眾書寫春聯、送春聯;「五一」期間舉辦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職工運動會;聯合縣新華書店在「世界讀書日」、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節日開展「閱動仙城·書香武宣」主題的讀書系列活動,倡導全員讀書,營造書香氛圍。2020年國慶、中秋節期間,在武宣縣城老街首次舉辦「會聚文廟·品味傳統」主題系列活動,即收到很好的效果,不僅讓武宣老街成為了「網紅打卡地」,也提高了工人文化宮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凝聚力。
開展非遺文化產業技能競賽,培育鄉村振興民間工匠。組織開展「尋匠仙城·圓夢鄉村—勞動技能競賽」,吸引全縣100多名國畫石製作、竹編、鵝卵石建築技藝匠人參加比賽,激勵我縣手藝工人學練技能,打造更多匠心精品,培養具有武宣特色、素質優良的鄉村人才隊伍。2020年6月,《武宣國畫石製作技藝》、《武宣竹編技藝》、《武宣東鄉鵝卵石建築技藝》列入來賓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站式」精準化服務,拓展工會特色服務品牌。文化宮內的職工服務中心大廳設置了信訪接待、困難職工幫扶、法律援助、職業介紹和培訓、普惠服務、醫療互助保障6個服務窗口,為職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維權幫扶服務。2018年以來,投入資金127.32萬元開展「送溫暖、送清涼、金秋助學、送培創」活動,共有1.33萬名職工獲得幫扶救助,完成就業創業培訓720人,取得家政服務、叉車司機等資質證書70多人。發動職工參加醫療互助保障2.08萬人,累計賠付815人次154.24萬元。通過幫扶救助,2018-2020年,全縣121名困難職工實現脫困115人、解困6人,解困脫困率100%。同時,深入開展「關愛農民工」系列活動,2020年春節發起的「溫暖回家路·送福千萬家」服務農民工活動,讓750多名來賓、武宣籍在粵務工人員獲乘免費專車返回家鄉。
三
強化規範管理,讓工人文化宮管起來強起來
強化資金保障。武宣縣工人文化宮由縣總工會直接管理,採取「財政保障人員工資福利、工會支持業務經費」的運營方式,縣總工會每年將文化宮各類活動經費納入工會會費預算,並不斷完善文化宮內設設施設備,有效保證了文化宮工作的開展,做到工人文化宮有陣地、有經費、有人員、有活動。
加強部門協作。改變以往工會「單打獨鬥」的傳統模式,與縣委宣傳部、縣教育體育局、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文化館及社會文化體育協會聯合開展各種活動,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形成活力,實現借力、助力、共力,推動職工活動、教育培訓、文化團隊的同創共建和發展。
建立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人文化宮服務職工工作制度和《文化宮資產管理制度》《文化宮項目合作管理辦法》(暫行)及職工書屋、健身室等各功能室的管理使用制度,加強工人文化宮內部規範管理,進一步提升服務職工群眾的能力和水平,更好發揮宣傳窗口和活動陣地的積極作用。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建設職工滿意的「職工之家」更是要幹出來的。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工人文化宮建設又站在了一個重要歷史節點上,我們將進一步建立完善「建、管、用」工作機制,把工人文化宮建設成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建設成為職工群眾學習知識、培養才幹、進行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精心打造成為新時代職工的「學校和樂園」。
文圖:甘麗春 梁丹華
原標題:《突出公益性 彰顯服務性 為職工精心打造「學校和樂園」 ——武宣縣工人文化宮「建、管、用」工作綜述》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