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娘是什麼?它和蜻蜓一樣嗎?

2021-03-01 科學隊長實驗室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咦,不是豆娘嘛?

*主播:阿軟   *撰稿:付文超 *插畫:大雅   *製作:謝飛躍

問:豆娘是什麼?它和蜻蜓一樣嗎?


軟妹答: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豆娘的名字。它是什麼動物,和蜻蜓一樣嗎?

其實,豆娘不是蜻蜓,它是蜻蜓的親戚。豆娘正式一點的名字叫蟌,它和蜻蜓同屬蜻蛉目。蜻蛉目下面有三個亞目,其中「差翅亞目」的昆蟲統稱蜻蜓,而「均翅亞目」和「間翅亞目」的昆蟲則統稱豆娘。間翅亞目的豆娘只有兩種,一般聽眾在生活中幾乎沒有機會見到,我們這裡只談均翅亞目的豆娘。

豆娘和蜻蜓的形態確實比較像,二者的稚蟲都生活在水裡,成蟲也都有著細長的身子,在靠近腦袋的地方長著兩對長長的翅膀。但是呀,如果我們仔細去看,它們的區別也挺大的呢。

雖然豆娘和蜻蜓都有細長的身子,但是豆娘的身體明顯更細長、苗條一些。從體型上,蜻蜓通常也比豆娘要大得多。從顏色上看,很多豆娘顏色豔麗,非常好看。

兩類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翅膀。蜻蜓的兩對翅膀距離較遠,而且形狀上也不一樣,後翅的基部比前翅要寬大一些;在停落的時候,兩對翅膀會像停落的飛機一樣像兩邊平展開。而均翅亞目的豆娘兩對翅幾乎一模一樣,翅膀的基部都很狹窄,而且幾乎長在同一個地方;在停落的時候,大多數豆娘會把兩對翅膀豎起來重疊在一起,看起來就好像只長了一對翅膀一樣。

如果我們仔細去看蜻蜓和豆娘的頭部,那區別就更大了。蜻蜓的腦袋上有大大的複眼,複眼要麼連在一起,要麼左右稍微分開;而豆娘的複眼則長在腦袋的兩側,互不相連,看起來就像一個啞鈴一樣。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有什麼搞不懂的問題,歡迎在後臺向阿軟提問哦!

最近很多朋友說,微信上的音頻不能暫停、不能停止等問題,在企鵝FM平臺搜索[科學電臺]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了哦!


相關焦點

  • 豆娘是什麼動物? 豆娘和蜻蜓一樣嗎?
    豆娘是什麼動物? 豆娘和蜻蜓一樣嗎?時間:2016-09-08 10:00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豆娘是什麼動物? 豆娘和蜻蜓一樣嗎?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豆娘的名字。它是什麼動物,和蜻蜓一樣嗎? 其實,豆娘不是蜻蜓,它是蜻蜓的親戚。
  • 豆娘和蜻蜓有什麼區別
    豆娘和蜻蜓有什麼區別 豆娘的外形和蜻蜓很相,體型是要比蜻蜓小。
  • 豆娘和蜻蜓,你分的清嗎?
    《豆娘》它是一種顏色鮮豔的食肉昆蟲第一眼看到時,你會覺得它和蜻蜓很相似,身子細長,長著兩對長長的翅膀。其實豆娘不是蜻蜓,而是蜻蜓的親戚,和蜻蜓同屬昆蟲綱,蜻蜓目,豆娘屬束翅亞目,蜻蜓屬差翅亞目。【蜻蜓目下分三個亞目】:①束翅亞目(均翅亞目):俗稱豆娘。前後翅的形狀和脈序相似。停息時,兩對翅膀多豎立胸的上方。
  • 發現藍蜻蜓 其實是豆娘
    李女士以為自己看到了稀罕物——藍蜻蜓。她十分興奮,馬上帶著照片到本報,希望與大家一起分享。本地昆蟲攝影愛好者張先生卻指出:那不是藍蜻蜓,是豆娘!豆娘與蜻蜓同屬蜻蜓目,但不同科。8月8日,李女士到晉祠公園遊玩,在牡丹園旁的一條小溪,看到一根折斷的荷花稈上有一隻藍色昆蟲。因那昆蟲形似蜻蜓,顏色漂亮而少見,她用手機拍了下來。對昆蟲頗有興趣的李女士知道,藍蜻蜓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種類。
  • 漲知識 原來我們見到的除了蜻蜓還有可能是豆娘
    原來平常見到的除了蜻蜓還有可能是豆娘。在平常看到的像小蜻蜓一樣的昆蟲它的學名是叫豆娘。在從分類學角度分析蜻蜓和豆娘都屬於昆蟲綱蜻蜓目的昆蟲,但是它們卻是處於兩個不同的亞目,蜻蜓屬於差翅亞目,所謂差翅亞目就它的前後翅是有差別的,而豆娘屬於均翅亞目,所謂均翅亞目就是它的四個翅膀的外形比較接近,看起來差不多的。蜻蜓停息的時候,兩個翅膀是平伸在身體兩邊的。而豆娘它的翅膀是合攏豎在背上的。蜻蜓的肚子,看上去一般會比較粗壯,或者有些是扁的。
  • 30秒製作蜻蜓/豆娘飛蠅
    這個不乾膠蜻蜓不是第一個懶人飛蠅了,點擊下面連結,看看懶人的飛蠅波趴-烙鐵頭懶人飛蠅的亮片-小飛勺這次的蜻蜓比烙鐵頭和小飛勺複雜一點,沒法在10秒內搞定,估計要30秒吧。看看蜻蜓的素材:白色身體,從前到後可以分為三部分,蜻蜓背部,蜻蜓腹部,蜻蜓尾部
  • 踏山偶遇豆娘還是蜻蜓
    一次登山進秦嶺一峪口,偶遇一物,我還以為是蜻蜓,就拍下它放到朋友圈,後來有常登山的驢友說這不是蜻蜓,是另一種昆蟲,叫度娘。回來在百度問了一下這位百事通度娘,這位度娘是如此解釋:度娘一般分布於華北、東北部分地區。棲息於挺水植物生長茂盛的池塘、湖泊、水渠附近。成蟲發生期6~9月。
  • 我愛豆娘
    ​翠胸黃蟌豆娘,當你第一眼看到它時是不是把它當蜻蜓了,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樣以為它就是小蜻蜓。
  • 平時常見的蜻蜓不一定是蜻蜓
    好,我們今天就來看亞靈姐姐帶來的一道什麼驗證題。       亞靈姐姐說:「我們先看一下大屏幕,這是什麼?」大家齊聲回答:「蜻蜓!」亞靈姐姐接著說:「對!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大家聽好了好不好?你平常見到的蜻蜓不一定是蜻蜓,是真的嗎?」
  • 美麗豆娘交尾組成心形圖案 情敵一箭穿心-豆娘,蜻蜓,交尾,心形圖案...
    這些令人陶醉的美麗圖片顯示的是兩隻豆娘在交尾時,它們的身體組成一個心形圖案。攝影師馬克-布萊傑設法捕捉到另一隻豆娘正在努力加入到它們中來的迷人畫面,這令這張照片看起來就像是一支箭正射向那顆心。該圖看起來與象徵愛情的標誌非常相似,為此43歲的攝影愛好者布萊傑暱稱它是「愛神丘比特之箭」。
  • 夏天捉蜻蜓是挺好玩,但你知道它有多益嗎?
    恰如今疫情幾近撲滅,旅行正當時需,親子遊更摩拳擦掌,不管踏青,還是露營,如果那個地方有蜻蜓,捉蜻蜓可能已是一項傳統的夏日節目。不過,捉蜻蜓好嗎?但如果你知道蜻蜓一生以什麼為主食,從水裡到空中,都對它的獵物緊緊相逼,致命打擊!可能就會肅然起敬了,因為,它的獵物正是人類最恨的——蚊子。當然,除了蚊子,還有蠓、蚋、蜱、蝨、蠅等。
  • 豆娘:在水一方的輕盈舞者
    久雨放晴的日子裡,雜草叢生的池塘旁,水流湍急的小溪邊,不經意地,你就可以發現那些狀若蜻蜓,隱蔽草叢的小小生靈——或是低飛,或是停靠葉子和花間,悠悠閒閒,悄無聲息。這種小生命,人們一般稱它作「豆娘」(Damselfly),也有叫做「七姑娘」的。其實,它的學名原本叫「蟌」,屬於蜻蜓目,束翅亞目,大多生活在氣候潮溼的山川細流和湖泊沼澤,但凡有水有草的地方,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 像豆娘一樣,走到哪都是愛你的形狀
    安生號列車開往大自然深處有卡刷卡沒卡買票蟌(cōng),在靠近水澤和草叢的地方飛,仿佛蜻蜓的複眼,仿佛蜻蜓的翅膀和飛翔,多的是人把它稱作小蜻蜓。但並不是。它有更小巧的體態,更纖瘦的腹,更美豔的顏色和更溫柔的名字,豆娘。
  • 草缸的神秘外來者——「豆娘」
    我們在買黑客蝦的時候,偶爾會伴隨夾帶來一些神秘生物,比如一種詭異的昆蟲,誤認為蜻蜓的幼蟲,草友們一般會甜蜜的稱呼他們為「豆娘」。可能是這個樣子↓可能是這個樣子↓也有可能是這個樣子↓來一張頭部特寫↓其實不然,豆娘是豆娘,蜻蜓是蜻蜓,並不是同一生物。豆娘身體細長,蜻蜓身體肥碩一些。看起來還是非常漂亮的,一種顏色鮮豔的食肉昆蟲,擅長捕食其他弱小昆蟲,蚊子、蒼蠅、蚜蟲燈昆蟲。算起來也是個益蟲。蜻蜓和豆娘的生長周期為:卵期→稚蟲期→(羽化)成蟲期。
  • 海南第一部蜻蜓野外圖鑑出版 22種蜻蜓海南獨有
    >  大華蜻蜓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你小時候追過蜻蜓嗎?在成長的路上和所讀過的書裡,總容易找到和蜻蜓有關的情景。  彩裳蜻蜓  海南蜻蜓大家族  蜻蜓早在恐龍出現之前就飛翔於天際。它的飛行能力在昆蟲界無以匹敵。它生活的環境多樣,遍及大地。在海南島的無數大川小溪、湖沼溼地中,多種多樣的淡水生境孕育了165種蜻蜓,其中有22種屬於海南島獨有。
  • 庫布其愛情湖畔,偶遇豆娘的「愛情」
    (雌雄豆娘交配時會形成圖中所示的愛心形狀)「紗羽青裳俏豆娘,流連繾綣綠荷塘。明眸瀲灩沉魚妒,嬌體輕盈落雁傷。」不久前,庫布其沙漠七星湖景區之一的愛情湖畔,出現了成群的「豆娘」集體交配的場景,也印證了沙漠治理的成效。在鏡頭下,兩隻體態輕盈的「豆娘」,旁若無人般相「糾纏」在一起,宛若兩隻藍色小精靈。據了解,圖中酷似蜻蜓的昆蟲學名為豆娘,與蜻蜓不同的是,豆娘歇息時翅膀伸長疊在一起,且四個翅膀幾乎一樣大小。
  • 關於蜻蜓的有趣事實,這些信息你知道嗎?
    蜻蜓已存在超過3億年。早在恐龍走向地球之前,灰樹花蠅就是他們的史前祖先。發現的最大的蜻蜓化石的翼展為2英尺。據說現在最大的人住在哥斯大黎加,翼展為7英寸。今天,大約有3000種蜻蜓,它們遍布世界各地(南極洲和北極阿拉斯加除外)。蜻蜓代表著優雅和美麗,常用於藝術和詩歌。
  • 澳大利亞發現豆娘新物種
    原標題:澳大利亞發現豆娘新物種   新華社雪梨10月23日電 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23日發布新聞公告說,該博物館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豆娘物種,對評估特定生態系統變化有重要意義。
  • 攝影師拍攝豆娘蜻蜓滿身露珠美照
    攝影師拍攝豆娘蜻蜓滿身露珠美照 2013年08月27日06:33 來源: 資料圖 移動用戶發送HNZB到10658000
  • 蜻蜓和恐龍一樣古老 昆蟲專家教你怎樣欣賞
    記者帶上劉建人整理的14張蜻蜓照片,請陳教授鑑定。  其中2張為小團扇春蜓,屬蜻蜓目春蜓科。其他都是蜻蜓目蜻科的,分別是黑麗翅蜻、紅蜻、玉帶蜻、曉褐蜻、黃蜻(平時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黃蜻)和黃翅蜻。  陳教授說:「昆蟲鑑定最好有實物標本,僅靠照片是不夠的,因為許多種類非常接近,有時也會出現誤定。剩下的幾幅圖片無法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