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恰好浙大應用昆蟲研究所副所長、浙江省昆蟲學秘書長陳學新教授從新疆考察回來。記者帶上劉建人整理的14張蜻蜓照片,請陳教授鑑定。
其中2張為小團扇春蜓,屬蜻蜓目春蜓科。其他都是蜻蜓目蜻科的,分別是黑麗翅蜻、紅蜻、玉帶蜻、曉褐蜻、黃蜻(平時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黃蜻)和黃翅蜻。
陳教授說:「昆蟲鑑定最好有實物標本,僅靠照片是不夠的,因為許多種類非常接近,有時也會出現誤定。剩下的幾幅圖片無法鑑定。」
蜻蜓分布於世界各地,熱帶地區種類較多,國際上對蜻蜓的研究比較深入,但國內的相關研究尚不系統。全世界有5000多種蜻蜓,國內已知品種有四五百種。「不過,浙江省有幾種、西湖邊有幾種還不清楚。」陳教授說。目前有關西湖生物多樣性的項目還在調查研究中,其中的昆蟲類由浙大應用昆蟲研究所承擔。
很多人對蜻蜓的好奇源於這種昆蟲的觀賞性。蜻蜓是蜻蜓目昆蟲的通稱,這是一類很原始、和恐龍一樣古老的昆蟲,飛行能力很強,每秒鐘可達10米,既可突然迴轉,又可直入雲霄,有時還能後退飛行。具體分為蜻、蜓、蟌(音cong,第一聲,俗稱豆娘)、色蟌四大類。其中最漂亮的是色蟌。
蜻蜓屬於水生昆蟲。一生經歷卵、稚蟲和成蟲三個時期。雄、雌蟲常在飛行中進行交配。雌蟲可在水面或水生植物體內產卵數百至數千粒。
稚蟲又稱水蠆(音chai,第四聲),在溪流、湖泊、塘堰和稻田等地常常可以看到。但這時它們的形態醜陋,一般為褐色、暗褐色或稍帶綠色。稚蟲為肉食性,喜食蚊子幼蟲。老熟稚蟲出水面後爬到石頭、植物上,常在夜間羽化。變成成蟲、也就是蜻蜓後,飛行迅速敏捷,但仍舊在稚蟲生活的環境附近活動,捕食的還是蚊子。
除了是蚊子的天敵外,蜻蜓作為一種指示生物,還能反映當地環境質量特別是水體質量——蜻蜓喜歡潔淨的水域,稚蟲期短的1-2年,長的要3-5年。也就是說,若你現在在西湖邊看到一隻漂亮的蜻蜓,其實它已經在西湖邊生活了好幾年了。
大部分蜻蜓羽化是在夏秋季節,但一些春蜓早春時節就能看到。在西湖邊,幽靜的茅家埠、臨水的蘇堤白堤是理想的觀察場所。如果有機會到天目山看蜻蜓,那更好,陳教授在天目山捉到過不少色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