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75·李今《意義的生成:現代文學作品細讀集》

2021-01-21 論文衡史

 

李今


       李怡教授為編「民國文化與文學叢書」向我約稿,我也正想將自己二十幾年來陸續寫出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評與論輯錄成書,當時我們商定名之為「民國時期作家作品論集」。在我看來,文學史的框架無論怎麼變,作家作品總應是我們聚焦的核心。

        但待我將散落的文章收錄到一起時發現,我無法將當代的大陸作家和香港作家研究的部分裝進「民國」這個筐裡,而且細一想,「民國」畢竟不是個長時段,以此切割或定位作家會很受限。

        近些年來,一批學者在大力倡導將中國現代文學史命名為「民國文學史」,對這一稱謂或概念的呼籲,我想是有助於中國現代文學的敘史更多地關注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新文學的發生發展廓清一個一向被壓抑而模糊不明的民國歷史場域的。雖然我沒有在這方面做過研究,但我總是對新文學橫空出世,或幾個大學教授僅憑一個雜誌振臂一呼就應者雲集,改天換地的史論難以確信無疑的。根據我們經歷過八十年代人的經驗,人文知識分子也曾一度幻覺一個「文學獨立」,「思想解放」「新時期」的到來,但現在還是看得比較清楚了,沒有一個黨的方針政策以及社會轉型的需要,八十年代文學根本不可能發生。文學從來沒有,也不可能遺世獨立,它從來是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一部分,只不過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與強制性國家機器不同,應該允許其多元化的存在而已。

        新文學的發生發展也是與現代中國政治的訴求分不開的。我們可以看與民國建立相關的幾個簡單事實: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的同時,孫中山就宣告把「民族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治之統一、財政之統一」之一系列統一大業列為臨時政府的主要任務,旨在語言之統一的國語運動,或者說白話文運動當為「民族統一」不可或缺的指標。

         1月3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蔡元培被任命為教育總長,他上任不久就於2月11日在《臨時政府公報》第13號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明確闡釋了共和時代之教育與專制時代之教育的不同,指出過去「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針,以標準教育,常為純粹之隸屬政治者。共和時代,教育家得立於人民之地位,以定標準,乃得有超軼政治之教育」。但他又並不為突出共和時代教育的「超軼」政治性而偏廢其政治性,在他提出的今日共和時代必須進行的五種教育中,前三種都為隸屬於政治者,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後兩者世界觀教育和美感之教育才為超軼政治之教育。由此可見,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發表《敬告青年》發刊詞,「涕泣陳詞」之一,所謂「實利的而非虛文的」,並非空穴來風。

        1月19日 教育部頒行《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教學內容必須合乎共和民國的宗旨,清朝學部使用的教科書,一律停止使用。並明令廢止小學讀經科。蔡元培認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後來,雖蔡元培為反袁被迫出走法國,袁世凱一死便被電召回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在北大的作為當是他出任民國教育總長時對共和教育設想的踐行。事實上,不僅《新青年》一班人馬的匯聚有賴蔡元培的因緣,其反孔教,主張民主和科學,高張文學革命的大旗,倡導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所謂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都出自共和民國的宗旨。

        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總綱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國民有人身、財產、言論、通信、居住和信教等自由,有請願、選舉、被選舉的權利。」

        5月3日 教育部下令將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可見,新文學的大本營就是民國的產物。

        下面事實主要涉及國語運動,黎錦熙在他1934年出版的《國語運動史綱》中,早有翔實敘述,近些年來學界也多有討論,之所以羅列不是因其稀有,恰在其常識性。

         1913年2月15日 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讀音統一會,為推行國語,制訂注音符號。

        1916年10月 由教育部黎錦熙、錢玄同、彭清鵬等人提倡,國語研究會成立。次年在北京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推蔡元培為會長。據黎錦熙所說,他們教育部幾個人因受袁世凱稱帝的刺激,在帝制推翻,共和回復之後,痛感「大多數國民以不通文義之故,於國家政治絕無所知;一二人操縱之,雖有亡國敗家之禍,弗能喻也。」為避免「『民意』二字,又將為少數人所僭奪,真正之共和政治,亦終不可得而見」,他們思來想去,認為「最緊迫而又最普遍的根本問題還是文字問題」,因而相約各人做文章,來極力鼓吹文字的改革,主張「言文一致」和「國語統一」。其影響所及,連遠在美國的胡適也寄來請求加入該會為會員的明信片,由於這張明信片不僅是第一個請求入會的申請,而且使用的是白話,被看作是「天大的怪事」而珍藏。

        可見,文字改革的動因與共和政治息息相關。事實上,西方教育的普及同樣有賴於民主政治的需求,因為文盲不具備選民的資格。甚至包括清末提出「國語統一」的簡字運動,其目的也是將來實行立憲,「凡不識漢字而能識此簡字者,一體準作公民」。所以,黎錦熙將民國政府所致力的「國語統一」和《新青年》倡導的「文學革命」看做是一場「雙潮合一」的聯合運動當更為接近歷史的敘述。若從人事上看,甚至可以說是難分朝野,都屬於共和政治訴求下一盤棋中的行為。據講,1919年國語研究會已增至9808人。

        1918年11月23日 教育部「鑑於統一國語,必先從統一讀音入手」,「為將來小學國文科改國語科之預備」,公布注音字母。

        1919年3月 作為教育部一個附屬機關的「國語統一籌備會」組織成立,以承擔相關行政方面事宜。其會員大多為國語研究會的會員,也為《新青年》的支柱,或新文學家,如錢玄同、胡適、劉半農、周作人,後陸續又延聘蔡元培、趙元任、沈兼士、許地山、林語堂等。

        1919年9月,《國音字典》初印出版。12月24日,教育部以訓令正式公布《國音字典》。

        1919年8月,第一部小學國語教科書《新體國語教科書》八冊由商務印書館搶在教育部通告之前出版,以致黎錦熙也讚嘆「出版界是真能得風氣之先」。

        1920年1月24日,教育部通過劉半農、周作人、胡適、朱希祖、錢玄同、馬裕藻等在1919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提出的將「國文讀本」改為「國語讀本」等《國語統一進行方法》的議案,訓令全國各國民學校將初等小學四年國文改為語體,正其科目名稱為「國語」。正如胡適所言:「這一道命令,把中國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1922年10月21日,教育部又進一步訓令各省:凡師範學校、中學校、甲種實業學校、國文科講讀,文言文與語體文並重。

        也許有人會說,新文學運動最大的功績在於思想革命。不錯,但我們也要看到,文字改革和思想革命也有著水到渠成的關係,更何況二者皆發端於共和政治意識形態的要求。作為倡導「人的文學」之重要組成部分,周作人發表於1920年12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4號上的《兒童的文學》一文,即為10月26日在孔德學校的講演稿。孔德學校向被稱作是北大的子弟學校,其時蔡元培任校長,可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在北京最早採用注音字母並自編國語讀本。所以,周作人開宗明義稱他所講的「兒童的文學」,換一句話便是「小學校裡的文學」。也就是說,他是為如何更好地推行落實教育部明令小學改國文為國語的部署而談。其時坊間出版了幾套國語教科書,但大都不過是舊文言本的翻譯本,內容並沒有改變。周作人正是針對於此,第一個提出了應「依據兒童心理髮達的程序與文學批評的標準,於教材選擇與教授方法上,加以注意」,「兒童應該讀文學的作品,不可單讀那些商人杜撰的讀本」問題。自周作人「兒童的文學」的倡導,才使小學教科書和課外讀物得到根本性的改觀,《兒童世界》《小朋友》,以及各種兒童文學叢書布滿書肆,獲得了政府與社會的共同響應。不僅中小學各科課程綱要明確規定「小學讀本,取材以『兒童文學』(包含文學化的實用教材)為主」,而且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初小用的已幾乎完全採用兒歌、童話、民謠、寓言之類做材料,教育部審定後大加褒獎。此時周作人的身份不僅是北大教授、《新青年》雜誌的編輯,也是國語統一籌備會的重要會員,大力推動了小學校改國文為國語的變革。而且周作人也充分認識到國語研究會及統一會的重要作用,坦承他以前要倡導兒童文學,「因為漢字困難,怕這事不大容易成功,現在有了注音字母,可以不必多愁了。」

        由此可見,新文學革命與國語運動的倡導的確是相輔相成,周作人倡導兒童文學與國語運動及民國政府的這層關聯即可作為一例。但問題是有關於此的情況無論在以前的周作人傳記,還是年譜中都沒有得到呈現,只是作為他主張思想革命,人的文學的組成部分。這還不僅是個例,整個有關國語運動的貢獻至今沒有寫進中國現代文學史,顯然這不是因為史料的缺失,而是敘史的框架和意識對之做了剪裁。所以從這點上看,「民國文學史」概念的提出起碼具有著將新文學置於民國歷史場域中的積極意義。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與中華民國作為一個政治的歷史單位相適應,「民國文學史」大概只能從辛亥革命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止,且不說如何處理臺灣文學的問題,這個框架顯然不利於近些年來拓展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範圍的努力。

        雖然將中國現代文學史發端前移至十九世紀末的觀點得到不少學者的認同,但堅持新文學革命為其開始的仍大有人在。其重要論據之一是認為晚晴啟蒙強調的是「國家」「國民」意識,五四倡導的「人」,「個體」意識才具有現代性。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藉此談點不成熟的看法。

        過去我也是把國民意識與個體意識截然分開,經閱讀美國詹姆斯•施密特編,徐向東等譯《啟蒙運動與現代性》一書,我發現在西方18世紀啟蒙思想家那裡,這恰恰是他們試圖從理論上回答「什麼是啟蒙?」的問題所遭遇的一個難以解決的悖論,他們所關注的人的命運難以調和的兩個衝突,可名之為啟蒙的悖論。

        該書所收摩西•孟德爾頌的《論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明確把啟蒙分為「人作為人的啟蒙與人作為公民的啟蒙」,認為前者的啟蒙似乎偏向理性,是普遍的,沒有地位上的區分;後者是一種實踐,偏向社會,並隨著地位和職責而變化。而且他毫不迴避這兩種啟蒙的衝突,明確指出「某些對人之為人是有用的真理,對於作為公民的人來說有時候可能是有害的。」康德在事先並不知道孟德爾頌觀點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對啟蒙問題最著名的回答文章中,雖然籠統地指出「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的座右銘」,認為公眾的啟蒙即在群眾中「傳播每個人為自己而思想的職責」,但一進入具體論述,也不能不區分理性的公共使用和私人使用的問題。他雖然一方面強調「自由,亦即在所有問題上都公開利用一個人的理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承認政府需要某種機制,「可以通過一種人為的一致把他們引向公共的目的」,這樣的一個機制「一定不允許爭辯;而人們必須服從」。最終,他也不能不慨嘆當我們從人類事務的整體上加以考慮時,「幾乎在它之中沒有什麼東西不是悖論性的」。

        由此觀之,不妨把中國清末時期的國民啟蒙,或者說是「新民」啟蒙,與五四時期的人的啟蒙,個人啟蒙都納入現代中國的啟蒙傳統,其不同正代表了和西方啟蒙運動一起誕生的啟蒙悖論的兩個方面,或者說是啟蒙的兩張面孔。而中國啟蒙運動所具有的這種階段性反映了不同時期的中國為應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或旨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或重在反對封建專制復闢,對啟蒙思想兩張面孔的不同借力。國民啟蒙和個人啟蒙正是現代政治需求於公民所要具備的兩副面孔。中國現代啟蒙的發生發展與建立維護現代共和政治的訴求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為此而奮鬥的晚晴和五四這兩代作家中,似乎只有魯迅在思想的深處經歷了啟蒙悖論之不可調和的精神痛苦,大多數知識分子或者無視這一悖論,或者偏於一端,或者求助於一致性的邏輯。中國的思想啟蒙更偏重於針對現實社會的問題而拿來的解決方案,而不那麼傾向理性的思考。

        總之,從現代中國啟蒙運動的發展來看,「民國文學史」的框架會因其過於明確的政治歷史單位而受到限制,再加上前面所說「作家研究」的局限問題,還要考慮到學科的範圍時段宜長不宜短的問題,我覺得「民國文學史」可以作為20世紀中國文學史,或現代中國文學史的一個重要斷代史,或組成部分,雖然時間遲早會把這兩個概念漲破,但目前還是更具有彈性,更合用的文學史框架。「民國文學史」的重要意義在於提出了現代文學研究應回到民國歷史場域的問題,新文學是在民國之中,而不是在民國之上發展起來的,值得我們返回歷史現場進行悉心考掘和重新認識。

        本書收錄了我從1985年起訖於今的解讀和研究現代中國文學作品的文章,雖然大都出於為學位、為朋友、為講課而作,但又都是因感動、因啟示、因疑惑而探究的產物。今年是我大學畢業三十年,想想這多年來,這些現代作家和作品吸引了我,使我坐定在書桌旁,與他們朝夕相處,神心交集,生活中的朋友還真沒有一個像他們這樣讓我思慮。讀作品我總是要從中讀出作家來,才覺得踏實,而讀出作家來的時候,往往又會觸到自己。如果說,作家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研究者大概是通過對作家作品的研究來隱秘地表達自己。因各種機緣,我閱讀的這些作家作品類型不一,也並非都為我所鍾情,投入的心力也深淺不同,但我都是以同情之心去讀的,因為我非常認同昆德拉的說法:「 小說是個人想像的天堂,在這塊土地上,沒有人是真理的佔有者,但所有人在那裡都有權被理解。」

        本來不打算將這本超過「民國」範圍的現代文學作品細讀集給李怡教授了,但他強調「民國文學」的概念並不與「現代」相對立,相排斥,兩者之間毋寧是互補,豐富的關係。這個不太貼題的集子能被納入「民國文化與文學」叢書,也算是對「民國文學」與先在的「20世紀文學」或「現代文學」概念之關係的一個示例吧。 

 



2012年4月11日

於世茂奧臨花園


相關焦點

  • 經典重讀、秘境探索、人間觀察|企鵝蘭登5月書訊
    不管是企鵝經典系列Penguin Picks和Penguin Essentials的再擴展,英國著名「行走文學」作家Robert Macfarlane一場關於地球「深時」的地下旅行,還是人間百態的深刻觀察,相信每個讀者都不會失望的~本期推送主要以預告書訊為主,以後有了購買連結會跟大家重點介紹(不要心急哦~)How to Treat People: A Nurse
  • 20世紀西方文本理論的三次轉向與意義生成
    這是對俄國形式主義封閉的作品觀的延續,其對作品整體結構的體察也蘊含著結構主義的先聲。  首先,新批評深受現代語言學方法的影響,把作品視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物質客體。他們極力避免「意圖謬誤」和「感受繆見」在批評過程中的無意識出現,排除作者意圖和讀者感受的影響,提倡「細讀法」,以實現客觀的、科學的批評。
  • 書訊丨「文學共同體書系」出版 文學細語融中國文學眾聲
    據悉,《氣球》的電影原著小說集近日已由譯林出版社出版,讓讀者在一睹電影畫面的同時,也能看到同名文本的細膩質地。《氣球》收錄了萬瑪才旦極具個人風格的十部短篇小說,完整展現更真實的藏地日常,曾榮獲《花城》《收穫》、中國小說學會等多種年度獎項。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與《氣球》同時出版的,還有同為藏族作家的扎西達娃、次仁羅布以及其他兄弟民族多位實力派作家的重磅佳作。
  • 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匯總
    以1925年五卅為界,後期創造社增加了李初梨、馮乃超等,出版《創造月刊》《文化批判》等雜誌,提倡「表同情與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思想明顯左傾,1929年被當局查封。(相關閱讀:第一個十年,有哪些容易弄混的文學社團?)
  • 陳子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十講》引言
    《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十講》,陳子善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即出,451頁,75.00元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又可稱「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關於這兩個概念的關聯和區別、互用和並用等,參見劉增傑:《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前言》,中西書局,2012年)是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重要分支,以搜集、整理
  • 「抒情傳統論」以前 陳世驤與中國現代文學及政治
    本文是筆者對港臺地區以至海外漢學界的「抒情傳統」論述的全面研究計劃的一部分,以陳世驤的學術歷程為研究對象,希望通過這個研究,一方面可以進一步理解「抒情傳統」這個現代的中國文學研究論述傳統的緣何而生,其論釋能力與其生成過程有無關係,其未來發展的前途如何;另一方面,試圖透過一位經歷大時代變化的華裔學人的學術心路,了解中國文學研究的文化政治
  • 數字人文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初步實踐及學術意義
    比如,正在建設的漢魏六朝文學編年地圖平臺,就力圖將漢魏六朝時期所有經史子集文獻、出土文獻及後世評論、研究文獻進行分門別類的集成式聚合,開發成關係型結構化文學資料庫。資料庫所收詩、賦、散文、小說等各體文學作品,都標引有寫作時間、地點、文體、分類等信息,可以檢索瀏覽、關聯生成、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
  • 《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出版始末
    三卷本的老舍作品集出版後,由於主客觀多重原因,《中國現代文學文庫》整個項目就擱淺了。……三十年前的這次「走出去」實踐,應該說難言成功。三十年後的今天,出版「走出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客觀冷靜地看,這中間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境。中國的文學作品要介紹到國外去,沒有外國人的參與幾乎是不可能的。
  • 論書|《旅行中的文學課》:文學旅行的史學維度
    盧楨就職於南開大學文學院,跟一般意義上靜守書齋、細讀文本的文學學者不同,身為80後的他,已經遊歷過80個國家、300餘座城市,而這本《旅行中的文學課》,正是他講述自己在海外多國進行文學現場探訪的過程經歷與心靈感悟的合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足以體驗一位青年文學學者「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多彩人生世界。就筆者粗淺的閱讀體驗而言,盧楨的這本書,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突出特點。
  • 書訊| 以歷代佳作品傳統美學,《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
    書訊| 以歷代佳作品傳統美學,《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出版羊城晚報•羊城派  作者:  2020-09-21 近日,一本堪稱《二十四詩品》升級版的藝術研究著作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 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代表性標誌是沙青、徐剛等人的生態報告文學、于堅具有鮮明生態文學風格的詩歌。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因為這一時期西方生態哲學、生態倫理思想和生態文學作品已經由最初零散的翻譯變為有體系、有系統的譯介,中國生態文學作家的生態意識逐漸變得自覺,他們紛紛從西方、中國古代、現代尋找著生態精神資源,創作出了一些有明確生態意識的文學作品。
  • 譚好哲:「文學革命」與中國現代「人生論」文藝觀的確立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中國文學就在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東方殖民擴張與西學東漸的歷史和文化語境之下開始了現代性歷史轉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特別是「文學革命」的發動則自覺地將這種轉型推向了一個高光時刻。因此,在五四運動百年紀念活動中,萬萬不可忘記「文學革命」對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引領作用,更不可忘記「文學革命」對百年來中國文學的範式塑造意義。
  • 全國2006年7月自學考試中外文學作品導讀真題
    《花間集》C.《南唐二主詞》D.《牡丹亭》20.下列人物屬於明代文學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是( )A.陳子龍B.張岱C.袁宏道D.李贄21.迄今所知世界文學中最古老的史詩是( )A.《哀努瑪?埃立什》B.《伊什塔爾下冥府》C.《吉爾伽美什》D.
  • 劉寧作品《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出版
    唐詩詠長安散發出的芬芳似乎千餘年來尚在西安這座古都裡瀰漫,近日由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劉寧撰寫的《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在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仍然充盈著濃鬱的漢唐芳香。該書作為陝西出版資金精品項目成果,共計33萬餘字,是劉寧耗時多年,以文本細讀、史料考證、田野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完成的一部百年西安城市史、文學地理學研究專著。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我感覺,整體的「傅雷計劃」如今是更尊重中國的閱讀出版情況了,這麼多年推薦譯介了法國的社科類作品和嚴肅文學作品,文化價值和意義都是很大的。雖說跟法國文學中的暢銷書比當然一時看不出效果,但它作為文化輔助的輸出計劃,是潛移默化的方式,獲得國內讀者或研究者的接受。另外,也要看到翻譯質量的問題,如今因為翻譯稿酬較低,高校外文研究多重理論輕實踐,翻譯成果也無法作為學術成果等等原因,導致了翻譯界難以為繼的趨勢。
  • 廣西師大社11月新書書訊丨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
    原創 新書書訊 廣西師大出版社 收錄於話題#廣西師大出版社32#廣西師大社新書書訊4#新書書訊6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一月一度新書書訊又來啦本月依舊沿襲傳統、文學與藝術的連接等議題上火花頻現,不僅為美術工作者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創作經驗談,也為不同藝術載體審美機制的生成尋找關聯及答案。
  • 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入圍作品名單
    延續歷史文脈,融入現代元素,守住城市靈魂。「城市文學」排行榜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原則,探索城市精神和價值觀,鼓勵題材、主題、風格的探索和創新,聚焦城市經驗書寫、城市人物群像塑造、城市審美多元化呈現,深入發掘反映時代變革、體現時代精神、記錄城市發展軌跡且充滿現代意識、與時俱進的優秀作品。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段懷清:文學論文的幾種常見形式
    二、文學論文的現代處境接下來我簡單地描述一下,在我個人的理解和思考中,文學論文和文學閱讀的現代處境。20世紀是西方文藝思潮大泛濫、大繁榮的世紀。在西方文學史和文藝理論史上,大量的思想學說在20世紀生成、傳播和被接受。
  • 外國文學作品選複習匯總
    代表作品:詩體悲劇《被圍圍的奴曼西亞》 《訓誡小說集》。2、《堂吉訶德》反映了西班牙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現實模擬騎士文學創作形式。5、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英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湖畔派」詩人的 代表,「桂冠詩人」 作品《抒情歌謠集》(與柯爾律治合作),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歷史上的裡程碑。6、作品《抒情歌謠集》(華茲華斯與柯爾律治合作),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歷史上的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