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在美國華盛頓州首次發現兩隻亞洲大黃蜂,這種外來物種綽號「殺人蜂」的大黃蜂給該地區帶來了新的擔憂。
你可能聽說過非洲殺人蜂,但與亞洲大黃蜂相比,它就相形見絀了。它們也被稱為大黃蜂或金黃蜂。身長近5釐米,體色橙黑色,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胡蜂。
亞洲大黃蜂
這種與巨大體型相配的毒刺將近0.6釐米長,甚至可以刺穿人的衣服,包括養蜂人的衣服。與蜜蜂的一次性叮咬不同,亞洲大黃蜂的叮咬可以持續攻擊並釋放致命的毒液。
日本京都產業大的黃蜂研究員高橋俊一說,大黃蜂被稱為「殺人蜂」,因為它們像毒蛇一樣有毒,被亞洲大黃蜂反覆叮咬會致命。
據報導,僅在日本,平均每年就有50人死於大黃蜂的叮咬,2013年,亞洲大黃蜂的數量異常之高,僅在中國陝西省就造成42人死亡。受害者稱感覺像熱金屬刺穿皮膚。
但像大多數生物一樣,亞洲大黃蜂通常不會攻擊人類或動物,除非它們覺得自己的巢受到威脅。與蜇人相比,它們大量捕殺蜂群的事跡更加聞名。
亞洲大黃蜂的食物豐富,昆蟲種類繁多,其中蜜蜂是它們的最愛。
事實上,許多種黃蜂都有捕食蜜蜂的習慣。雖然外觀相似,名字中也有蜂,但黃蜂屬於膜翅目昆蟲科,而蜜蜂屬於膜翅目昆蟲科,也就是說黃蜂不是蜜蜂。
但它們也有很深的淵源。美國昆蟲學家麥肯恩認為蜜蜂是從生活在1億年前的一種小黃蜂進化而來的。
變異黃蜂改變了捕食其他節肢動物幼蟲的食肉習慣,變成了素食者,為幼蟲採集花粉和花蜜,沒想到最後又落為胡蜂的盤中餐。
亞洲大黃蜂通常單獨捕食,但在夏末和秋天之間,工蜂聯合起來對其他群居昆蟲的巢穴發動大規模攻擊,尤其是蜜蜂。這種行為甚至有一個名字,「屠殺和佔領階段」。
當工蜂發現蜂巢時,它會用一種含有信息素的特殊物質來標記它。其他的大黃蜂也會被吸引過來,在2到50隻蜜蜂的儲備下,屠殺開始了。
它們用有力的下顎撕下蜜蜂的頭部,帶走蜂蜜、幼蟲和蛹等戰利品。然後,它們將蜂巢歸自己所有,並餵養自己的幼蟲。
這種挑釁往往是迅速的。研究人員觀察到,一隻大黃蜂每14秒就能殺死一隻蜜蜂,而擁有數千隻蜜蜂的蜂巢可以在數小時內消滅整個蜂巢。
我們可能沒有親自攪動過蜂巢,但我們一定在電視上看到過蜜蜂的力量。雖然亞洲大黃蜂在體型上有優勢,但蜜蜂的種群優勢明顯更大。難道幾百隻蜜蜂不能制服幾隻黃蜂嗎?
不是因為蜜蜂弱小,而是因為對手強大。我不知道你是否接觸過亞洲大黃蜂或它們的屍體,但它們的外殼非常堅硬,蜜蜂的叮咬是很無助的。
那麼面對亞洲大黃蜂,蜜蜂只能任其宰割嗎?
這是真的。當蠻力無法擊敗入侵者時,一些蜜蜂找到了新的方法來利用它們的數量,「把入侵者活活熱死」
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亞洲大黃蜂在大屠殺之前,會派遣一些偵察蜂,這就為日本蜜蜂打開了大門。它們無法抵抗一大群大黃蜂,但它們可以試圖制服偵察兵,以保護自己和後代不受攻擊。
當蜜蜂注意到敵人時,它們會把危險的信息傳遞給其他蜜蜂。蜜蜂的「敢死隊」犧牲了自己,帶領大黃蜂進入蜂巢。
在那裡,其他蜜蜂蜂擁而至,在入侵者周圍形成蜂群,並開始迅速扇動翅膀來產生熱量,就像一個小烤箱,將內部溫度提高到46.1攝氏度以上。
蜜蜂可以在高溫下生存,但大黃蜂卻不能,這對亞洲大黃蜂來說是致命的。一隻大黃蜂在嗡嗡聲中慢慢地被烤熟。
與此同時,如果一些蜜蜂死了,其他的蜜蜂會立即就位,阻止活著的捕食者突破防禦。經過一個小時的蒸和烤,大黃蜂終於死了
科學家們從2005年開始對蜜蜂進行研究,當時他們第一次注意到這種行為,現在他們發現了日本蜜蜂調節這種熱蜂群的大腦機制。
研究人員在不同的時間讓蜜蜂離開它們的防禦熱源,以觀察它們大腦的哪個部分是活躍的。他們發現,參與複雜行為的中樞腦細胞在蜂腦中比在其他活動中更加活躍。
「這個區域的神經元可能也參與工蜂的熱信息處理,」研究人員表示。
但在2017年,研究人員在西方蜜蜂中觀察到了類似的蜂群和發熱行為。不同之處在於,在這個蜂群裡的西方蜜蜂還在試圖蜇大黃蜂,而同一地區的日本蜜蜂卻沒有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