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團隊開發CARPID新技術,助力非編碼RNA研究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曾經被認為基因組中的主要「暗物質」——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的關注熱度日益攀升。

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這些RNA分子可能參與細胞內一系列重要的生理活動,與腫瘤發生發展也有著密切關係,MALAT1、MEG3等lncRNA已經逐漸成為腫瘤診斷和預後的生物標誌物。

RNA結合蛋白(RBP)與lncRNA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RNA分子的功能和命運。

因此在活細胞內精準鑑定lncRNA的相互作用蛋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揭示某些複雜人類疾病的分子機制[1]。

受此啟發,嚴健教授、張亮教授和陳居明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成功開發了一種檢測活細胞內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取名CARPID (全稱CRISPR-Assisted RNA-Protein InteractionDetection Method)。

北京時間2020年6月22日晚23時,Nature Methods雜誌在線發表該團隊題為CRISPR-Assisted Detection of RNA-Protein Interactions in Living Cells的研究論文,詳細描述了CARPID技術細節:CARPID利用CRISPR/CasRx系統[2],將與之融合的BASU生物素轉移酶[3]特異牽引至活細胞中目標lncRNA附近,對鄰近蛋白進行生物素化標記,以方便使用鏈黴素親和偶聯磁珠分離,然後對分離的蛋白質進行質譜的無標記定量對比分析,確認目標lncRNA的結合蛋白(圖1)。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聯合小組研究成員易文凱、李靖宇、朱孝軒和王曦博士

將CARPID方法應用於已被廣泛研究的長非編碼RNA XIST上,團隊發現了很多之前未報導的XIST相互作用蛋白,包括轉錄起始因子TFIID亞基TAF15和ISWI染色質重塑因子SNF2L。

隨後的生化和功能驗證確認了相互作用,並提出了X染色體失活調控的新機制(圖2)。

隨著非編碼RNA分子的重要性逐漸被發掘,該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包括尋找在腫瘤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RNA結合蛋白,以及用於發現新冠病毒RNA基因組侵入人體細胞後的重要結合蛋白,這些蛋白分子或許可以作為治療相關疾病的藥物靶點等等。

作者:小柯生命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0-0866-0

參考文獻:

[1] R. W. Yao, Y. Wang, and L. L. Chen,「Cellular functions of long noncoding RNAs,」 Nature Cell Biology. 2019.

[2] S. Konermann,P. Lotfy, N. J. Brideau, J. Oki, M. N. Shokhirev, and P. D. Hsu, 「TranscriptomeEngineering with RNA-Targeting Type VI-D CRISPR Effectors,」 Cell, vol.173, no. 3, pp. 665-676.e14, 2018.

[3] M. Ramanathan etal., 「RNA-protein interaction detection in living cells,」 Nat. Methods,2018.

相關焦點

  • 西北大學開發新技術,助力非編碼RNA研究
    受此啟發,嚴健教授、張亮教授和陳居明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聯合小組研究成員易文凱、李靖宇、朱孝軒和王曦博士)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成功開發了一種檢測活細胞內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取名CARPID(全稱CRISPR-Assisted RNA-Protein Interaction Detection Method)。
  • 西北大學校研究團隊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10月2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嚴健、鄧新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A compendium of DNA-binding specificiti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Pseudomonas syringae,通過HT-SELEX技術解析丁香假單胞菌基因組內上百個轉錄因子的DNA序列結合特異性,並進一步構建該植物病原體全基因組轉錄調控網絡
  • 非編碼RNA研究與應用研討會在西北工業大學順利召開
    西工大新聞網1月3日電(吳子祥)2018年12月28日,由西北工業大學,中國非編碼RNA與腫瘤研究專家委員會,陝西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陝西省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非編碼RNA研究與應用研討會」在我校國際會議中心第一會議室成功召開。
  • 香港城市大學成立大數據聯合實驗室
    新華社香港12月27日電 香港城市大學27日宣布,該校電機工程學系以及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粵港大數據圖像和通信應用聯合實驗室」。「粵港大數據圖像和通信應用聯合實驗室」將以大數據圖像和無線通訊應用兩大範疇為研究重點,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粵港發展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出貢獻。合作夥伴包括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深圳大學以及內地多家領先企業。城大表示,雖然全球各地陸續推出第五代移動通訊(5G)服務,但技術仍不足以支持大數據圖像通訊。未來,萬物互聯是大勢所趨,用戶對傳輸效率和影像質量將有更高要求。
  • 等離子體技術的前沿探索者——記香港城市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副...
    吳徵威博士,香港城市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長期從事等離子體技術基礎原理及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研究,合作發表SCI收錄論文48篇,被引用次數超過500次,申請發明專利近50項。 自等離子體技術興起以來,已在化學合成、新材料研製、表面處理等領域開拓出一系列新方向,成為兼具國防、軍事、科技與民用多重學科交叉的最前沿研究領域,香港城市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副主任吳徵威正是這一前沿領域的優秀探索者。 不忘初心 科研家庭走出「科研人」 吳徵威出生於一個典型的「科研人」家庭,父母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教師。
  • 香港城市大學排名高嗎?這些事實告訴你!
    香港城市大學排名高嗎?這些事實告訴你!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城市大學排第55位。相信很多不了解香港城市大學的朋友常常會有 「城大排名高嗎」這樣的疑問,而QS大學排名作為參與機構最多、世界影響範圍最廣的排名之一,在這樣的問題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說服力。 QS的高排名,突顯了城大在研究、國際化及課程等領域的優勢。那麼,香港城市大學排名到底高在哪呢? 一起來看看他們最近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榮譽獎項吧!
  • 新華社、央視聚焦西北大學「猴臉識別技術」
    智能識別秦嶺地區數千隻川金絲猴,實現對野生個體的準確身份識別和連續跟蹤採樣……西北大學動物AI研究團隊研發的「猴臉識別技術」火上了熱搜。新華社、央視等媒體紛紛關注報導。川金絲猴(拉丁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左:成年雄性;右:成年雌性)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郭松濤教授針對這一前沿問題,與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專家深度交叉融合,建立動物AI研究團隊。該團隊基於金絲猴研究團隊長期對該物種特徵的研究結果,提出具有關注機制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首次開發出基於Tri-AI技術的金絲猴個體識別系統。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
    西工大新聞網2月19日電(榮子強)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與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潤鋒教授,但是,目前只有少數報導的有機餘輝效率(被吸收的光子轉化成餘輝的效率)能超過10%,這是由於有機超長室溫磷光(OURTP)需要通過三線態激發態(T1)的自旋禁阻輻射躍遷而得到,因此有機餘輝材料要實現高的餘輝效率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針對這一問題,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黃維院士與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陳潤鋒教授帶領的團隊提出了通過合理的分子設計實現長壽命激子的有效轉變
  • 西北大學王仲孚教授團隊硫酸化寡糖研究取得新進展:用於糖晶片分析...
    近日,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王仲孚教授團隊在硫酸化寡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一項研究成果、題為《Strategy for Isolation,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ondroitin Sulfate Oligosaccharides
  • 西北工業大學群智感知前沿領域研究位居世界第一
    西工大新聞網11月14日電(記者 趙珍)近期,在微軟學術(Microsoft Academic)的群智感知(crowd sensing)科研機構排名中,西北工業大學位列全球第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則分列第二、第三名。
  • 華沙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光學條紋猝滅技術
    打開APP 華沙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光學條紋猝滅技術 MEMS 發表於 2020-12-01 17:05:11 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華沙大學的Mateusz Winkowski表示:「通過呼氣測量生物標誌物無創、無痛且快速,有望用來篩查早期癌症,早期診斷對於癌症治療至關重要。我們開發的多光程光譜學方案可以使這類檢測更經濟更實用。」
  • 香港城市大學開發新型噴塗塗層 可以讓普通物體具備機器人功能
    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噴塗塗層,可以讓普通物體具備機器人功能。該團隊認為,該塗層在生物醫學應用方面具有巨大潛力。研究人員並不是從頭開始建造機器人,而是希望開發一種工具,該工具以一種名為M-spray的噴霧形式出現,可以用來從普通物體中建造磁性機器人,讓它們能夠在在結腸和血管中移動,在人體內輸送藥物等,並通過磁場來控制。
  • 香港城市大學全球首創3D列印微型機器人技術 有望作治療癌症用途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全球首創以磁力控制的3D列印微型機器人,該微型機器人技術能做到在生物體內精準運載細胞到指定的位置。新研發的微型機器人有望應用在治療癌症的靶向治療,並為細胞層面的治療及再生醫學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 西北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清江生物群
    本報西安3月24日電(記者龔仕建)近日,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公布了該團隊在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國際學界認為這是進化古生物學領域的又一突破性發現。
  • 西北大學
    學校肇始於1902年的陝西大學堂,1912年始稱西北大學,1923年8月改稱國立西北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內遷來陝,組成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9年8月復稱國立西北大學。建國初期,學校為中央教育部直屬的全國14所綜合大學之一,1958年歸屬陝西省政府主管,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 香港科技大學
    朱教授專注高溫超導研究,卓然有成,屢獲獎項殊榮,其中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國際新材料獎等。他在2000年應邀把其發明的超導體樣本置於美國白宮國家千禧時間囊內,並曾於1990年獲《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雜誌選為全美最優秀研究員。朱教授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文理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第三世界科學院等學術機構的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的外國院士。
  • 香港城市大學成功研製超納鎂合金材料
    原標題:香港城市大學成功研製超納鎂合金材料   4月5日,在香港城市大學,領導研究團隊的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兼機械工程學講座教授呂堅(右二)介紹本次研究成果。
  •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遠祖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團隊韓健研究員等人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3月20日在英國《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導》雜誌在線發表了重要科學發現《中國發現寒武紀早期具骨片的多毛類》。
  •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與CEPI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
    港大校長張翔教授對合作表示欣喜,他說:「我非常感謝CEPI對研究項目的支持。香港大學擁有全球頂尖研究新發傳染病的專家,希望他們研發的疫苗,能協助對抗今次疫症遏止疫情,為全球作出貢獻。」  這個疫苗研究項目在國內已經得到科技部立項支持,是國家五個重點疫苗技術策略之一。團隊目前正聯合廈門大學,以及長春百克、華蘭生物,北京萬泰,科興和中生集團等疫苗生產企業,開展對疫苗利用雞胚等系統生產進行評估測試。
  • 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出具有殺菌和滅活新冠病毒的石墨烯口罩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研製了一種含有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口罩,該口罩具有殺菌和潛在的對新冠病毒滅活的功能。其原理是口罩中的石墨烯層具有抗菌的特性,並且在陽光照射下能夠產生熱量,使得附著在口罩上的冠狀病毒失去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