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開發新技術,助力非編碼RNA研究

2020-12-04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曾經被認為基因組中的主要「暗物質」——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的關注熱度日益攀升。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這些RNA分子可能參與細胞內一系列重要的生理活動,與腫瘤發生發展也有著密切關係,MALAT1、MEG3等lncRNA已經逐漸成為腫瘤診斷和預後的生物標誌物。RNA結合蛋白(RBP)與lncRNA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RNA分子的功能和命運。因此在活細胞內精準鑑定lncRNA的相互作用蛋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揭示某些複雜人類疾病的分子機制【1】

受此啟發,嚴健教授、張亮教授和陳居明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聯合小組研究成員易文凱、李靖宇、朱孝軒王曦博士)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成功開發了一種檢測活細胞內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新方法取名CARPID(全稱CRISPR-Assisted RNA-Protein Interaction Detection Method)。

2020年6月22日,Nature Methods雜誌在線發表該團隊論文CRISPR-Assisted Detection of RNA-Protein Interactions in Living Cells詳細描述了CARPID技術細節:CARPID利用CRISPR/CasRx系統【2】將與之融合的BASU生物素轉移酶【3】特異牽引至活細胞中目標lncRNA附近,對鄰近蛋白進行生物素化標記,以方便使用鏈黴素親和偶聯磁珠分離,然後對分離的蛋白質進行質譜的無標記定量對比分析,確認目標lncRNA的結合蛋白(圖1)。

(圖1)

將CARPID方法應用於已被廣泛研究的長非編碼RNA XIST上,團隊發現了很多之前未報導的XIST相互作用蛋白,包括轉錄起始因子TFIID亞基TAF15和ISWI染色質重塑因子SNF2L。隨後的生化和功能驗證確認了相互作用,並提出了X染色體失活調控的新機制(圖2)。

(圖2)

隨著非編碼RNA分子的重要性逐漸被發掘,該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包括尋找在腫瘤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RNA結合蛋白,以及用於發現新冠病毒RNA基因組侵入人體細胞後的重要結合蛋白,這些蛋白分子或許可以作為治療相關疾病的藥物靶點等等。

相關焦點

  • 西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團隊開發CARPID新技術,助力非編碼RNA研究
    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這些RNA分子可能參與細胞內一系列重要的生理活動,與腫瘤發生發展也有著密切關係,MALAT1、MEG3等lncRNA已經逐漸成為腫瘤診斷和預後的生物標誌物。RNA結合蛋白(RBP)與lncRNA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RNA分子的功能和命運。
  • 非編碼RNA研究與應用研討會在西北工業大學順利召開
    西工大新聞網1月3日電(吳子祥)2018年12月28日,由西北工業大學,中國非編碼RNA與腫瘤研究專家委員會,陝西省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陝西省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的「非編碼RNA研究與應用研討會」在我校國際會議中心第一會議室成功召開。
  • 新華社、央視聚焦西北大學「猴臉識別技術」
    智能識別秦嶺地區數千隻川金絲猴,實現對野生個體的準確身份識別和連續跟蹤採樣……西北大學動物AI研究團隊研發的「猴臉識別技術」火上了熱搜。新華社、央視等媒體紛紛關注報導。川金絲猴(拉丁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左:成年雄性;右:成年雌性)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郭松濤教授針對這一前沿問題,與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專家深度交叉融合,建立動物AI研究團隊。該團隊基於金絲猴研究團隊長期對該物種特徵的研究結果,提出具有關注機制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首次開發出基於Tri-AI技術的金絲猴個體識別系統。
  • 科學家揭示RNA摺疊背後的原理
    研究人員利用下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發現了一系列RNA分子摺疊趨勢的相似性,並將這些RNA分子稱為核糖開關。近日,由美國西北大學Julius Lucks教授領導的工程研究小組發現了作為細胞「生物傳感器」的RNA通過控制基因表達來監測並應對環境變化的機制。
  • 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神經發生的特定環狀RNA
    美國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篩選神經元分化過程的功能影響時,丹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環狀RNA circZNF827,它令人驚訝地「踩下了神經發生的剎車」。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circRNA和它的宿主編碼的蛋白產物共同進化,調節彼此的功能,直接影響神經發生的基本過程。正確的時間和神經元分化的精細控制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
  • 美國西北大學開發新型可調諧紅外雷射器
    美國西北大學Manijeh Razeghi最新研究進展將為邊境安全提供另一個更為有效的工具。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6/292589.htm  該項目由國土安全部資助,Razeghi實驗室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寬頻可調諧紅外雷射器,可用於毒品及爆炸物的檢測。  此全固態雷射器可被迅速調整發射在"指紋"範圍的波長,在這個範圍內,大多數分子特性被吸收及通過紅外傳感器被鑑定。
  • 西北大學
    學校肇始於1902年的陝西大學堂,1912年始稱西北大學,1923年8月改稱國立西北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內遷來陝,組成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9年8月復稱國立西北大學。建國初期,學校為中央教育部直屬的全國14所綜合大學之一,1958年歸屬陝西省政府主管,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 西北大學2003年招生專業簡介
    此外,西北大學企業發展研究中心、陝西發展研究中心、陝西市場營銷研究中心、陝西旅遊區域規劃與資源中心、西北大學金融投資研究中心、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等研究諮詢機構設在學院,陝西省區域經濟學會、《資本論》研究會等掛靠學院。
  • 西北大學王仲孚教授團隊硫酸化寡糖研究取得新進展:用於糖晶片分析...
    近日,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王仲孚教授團隊在硫酸化寡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一項研究成果、題為《Strategy for Isolation,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ondroitin Sulfate Oligosaccharides
  • 西北大學AI面部識別技術破解動物行為研究難題
    個體識別是開展動物行為和動物生態研究的基礎。近半個世紀以來,藉助動物本身特徵(如斑紋、顏色、傷疤等)或人為標記特徵(如烙印、刺青、染色、環志、無線電項圈及遺傳標記等)等進行個體識別,極大地豐富了人類對動物及其行為的認識。
  • 布朗大學行星科學家開發新遙感技術用於研究月球上的礦物橄欖石
    布朗大學行星科學家開發新遙感技術用於研究月球上的礦物橄欖石(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布朗大學的行星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遙感技術,用於研究月球上一種名為橄欖石的礦物研究人員表示,橄欖石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月球和其他行星體的早期演變。這種礦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據了解它是巖石行星內部的重要組成部分。描述這項工作的新論文的主要作者克里斯多福·克雷默說,橄欖石是地球地幔的主要成分,並已在月球和火星表面檢測到。橄欖石已經在火山沉積物或從地下帶出物質的撞擊坑中被檢測到。目前,遙感技術足以從軌道上發現橄欖石,但科學家們想做的不僅僅是發現這種礦物。
  • 西北工業大學群智感知前沿領域研究位居世界第一
    西工大新聞網11月14日電(記者 趙珍)近期,在微軟學術(Microsoft Academic)的群智感知(crowd sensing)科研機構排名中,西北工業大學位列全球第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則分列第二、第三名。
  • 西北大學AI面部識別技術破解動物行為研究難題
    個體識別是開展動物行為和動物生態研究的基礎。近半個世紀以來,藉助動物本身特徵(如斑紋、顏色、傷疤等)或人為標記特徵(如烙印、刺青、染色、環志、無線電項圈及遺傳標記等)等進行個體識別,極大地豐富了人類對動物及其行為的認識。
  • 暨南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簡介
    點上方藍字關注我分享美麗、分享健康,傳遞好心情公眾號 暨南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暨南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隸屬於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細胞生物學系,是暨南大學生物醫藥研究院的核心成員之一。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
    西工大新聞網2月19日電(榮子強)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與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潤鋒教授,但是,目前只有少數報導的有機餘輝效率(被吸收的光子轉化成餘輝的效率)能超過10%,這是由於有機超長室溫磷光(OURTP)需要通過三線態激發態(T1)的自旋禁阻輻射躍遷而得到,因此有機餘輝材料要實現高的餘輝效率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針對這一問題,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黃維院士與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陳潤鋒教授帶領的團隊提出了通過合理的分子設計實現長壽命激子的有效轉變
  • 西北大學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部
    學部下設兩大學院 聚焦「精準醫學」研究  據悉,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將下設生命科學學院和醫學院,在生命科學學院框架下,積極推進生態學院、藥學院、華大學院建設。  西北大學醫學院將立足「小規模、高起點、有特色」的辦學定位,充分發揮西北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優勢,藉助生物基礎理論、基因測序技術、生物醫學分析工具和生物醫學大數據平臺,聚焦「精準醫學」研究,開啟具有「未來醫學」視野的醫學研究和臨床治療範式,使醫學學科成為學校推進「學科+」計劃、提升學科集群發展實力的重要引擎,為陝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西北大學校研究團隊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10月2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嚴健、鄧新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A compendium of DNA-binding specificiti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Pseudomonas syringae,通過HT-SELEX技術解析丁香假單胞菌基因組內上百個轉錄因子的DNA序列結合特異性,並進一步構建該植物病原體全基因組轉錄調控網絡
  • non-coding RNA databases匯總
    作為蛋白質合成的模板,mRNA長期以來是RNA領域研究的重點,而ncRNA被認為幾乎沒有生物學意義而備受冷淡。
  • 西北大學食品學院勇奪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西北大學「蜂之蜜——打造蜂產業鏈升級變革與精準扶貧新模式」項目榮獲「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國家金獎,實現了西北大學參賽六年來金獎的零突破,獲得歷史最佳成績。「蜂之蜜」項目團隊是我國西部最大的蜜蜂養殖、蜂產品檢測及產品研發的團隊,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曹煒教授為核心,由西北大學和陝西省蜂產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名教授、4名副教授、4名講師、20餘名博碩士研究生組成,歷經20年技術攻關,掌握標準化中蜂飼養技術、蜂產品質量控制技術以及蜂產品功能因子製備技術,已成為國內領先的蜂產業技術團隊。
  • 西北大學生命願景與智慧醫療研究院成立
    張遠 攝中新網西安8月22日電 (記者 張遠)西北大學生命願景與智慧醫療研究院22日在西安揭牌成立,該研究院致力於大健康領域的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涵蓋醫藥、健康管理等內容,從事氫分子醫學、基因檢測技術等領域的技術推廣和臨床實踐。